文 | 硅基研究室,作者 | kiki
" 现在,还是 AI 创业的好时机吗?"
将这个问题抛给 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这位明星创业公司的一把手给出的回答是:" 现在是有史以来最有利的时机 "。
但他没说的是,每一个领域涌现出新的当红辣子鸡,每一轮融资和用户注意力争夺背后,有一大批的 AI 创业项目正在「消失」。根据 AI 工具聚合网站「DANG!」创建的 AI Graveyard(AI 墓地)数据,截至目前,在其收录超 5000 个 AI 项目中,有 1289 个已被关闭、被收购或关闭。
图源:「DANG!」
据我们的跟踪,去年 6 月底,这份「死亡名单」收录的数据还是 700 多个,也就是说,一年过去了,又有近 600 个 AI 项目消失在大众眼前,AI 创业激烈的竞争并没有放缓。
据 AI Graveyard 的数据,仅 2025 年上半年,就有超 200 个工具被关闭,平均一天就有 1 家 AI 项目走向「坟墓」。
相比融资、用户增长和 ARR 这些令人激动和漂亮的数据战报,AI Graveyard 记录下的这些失败者案例或许更具真实性。我们很好奇,究竟是哪些领域和类型让更多人折戟?它们为何而死?这背后反映出 AI 创业哪些新趋势?
我们爬取了截至 2025 年 7 月 2 日在 AI Graveyard 里的 1289 个项目(实际去重为 1282 个),以这群「失败者群像」为参考,试图解答上述困惑。
1、哪里是「创业失败重灾区」?
「死亡」的 AI 项目类别众多,小到一个插件工具或格式转化器,大到一个覆盖垂直场景的生产力工具、通用 AI 助手或底层开发平台,AI 创业的花样还在不断翻新。
按照 AI 生成形式和用途,我们粗略将 1200 多个项目分为三类:
• 文生文产品:包括 chatbot、AI 写作、AI 提示词、AI 总结等产品约为 339 个,占比约为 26%。
• 多模态类产品:包括文生图、文生音视频等产品,如 AI 绘图、2D/3D 图像、AI 语音、AI 视频、AI 播客等产品约为 268 个,约为 21%。
• 其他类产品:包括 AI 编程、低代码、AI 搜索、AI 数据、SEO 优化等泛 B 端 AI 应用和底层开发工具占比约为 53%。
在文生文产品中,chatbot 类、AI 写作产品更是「创业失败的重灾区」,1282 个项目中,约 14% 为 AI 写作类产品(174 个),约 8% 为 chatbot 类产品(105 个),两个领域备受创业者「偏爱」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低门槛、低成本。
围观当下市面大多数的 AI 产品,卷写作刚需,将用户交互和 UI 设计为「对话框」已是常态,如果单看 Claude、Perplexity、ChatGPT、Manus、DeepSeek 等 AI 应用的界面截图,「对话框」是最简单直接的交互窗口。
「无处不在的对话框」上(Manus)下(perplexity)
一位名叫 Hoang Nguyen 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者就批评到:" 我们默认采用了最懒惰、最省事的解决方案:无处不在的聊天框。"
正因无处不在、人人皆可触及,AI 写作和 chatbot 也成为了最拥挤的创业赛道之一。当然,在文生文的产品中,也有涌现出集中的新失败案例,它们包括了 AI Prompt 领域,这些产品为用户提供提示词工程;还有 AI 总结类产品,它们能为用户提供精炼的文本总结,但遗憾的是,这些切中细分需求的产品也被快速替代。
按照应用领域看,我们也关注到,一些被视为刚需、最早出现 PMF 的垂直场景也躺满了「AI 项目的尸体」。
提及 AI 应用层的黄金赛道,你会想到什么?编程(包括编程和低代码)、生产力工具、AI 助手或许会在你的答案清单上。
但别忘了垂直赛道有多火,竞争就有多激烈——我们整理了排名前十的「AI 项目死亡领域」,生产力工具、AI 助手和 AI 编程都在榜单前列。
分析这些「AI 墓地」的高频关键词时,我们发现,遍地是「生产力工具」、人均是「AI 助手」。
这些炒作故事的盛行某种程度上拉高了人们对 AI 工具的预期,也导致了异常激烈的创业竞争氛围。
2、好主意、难执行
走进 AI 坟墓的创业项目,并不完全是失败者。
在一个 AI 创业大爆炸年代,并不是每一个 AI 创业项目从诞生到消失都能引发讨论,大多数情况是,它们的消失总是突然且默默的。
一年前,Reddit 上,有开发者曾发布这样的帖子:" 我注意到 lalamu 和 wav2lip 已经下架了,请问有人知道这些应用发生了什么吗?我尝试查找官方资源和开发者论坛,但都一无所获,这些工具对我的项目至关重要 ......"。
直到评论区有人提醒,Lalamu Studio 已被 Canva 收购,这款 AI 对口型应用已被集成进 Canva APP 内,领英上这款应用的创始人也将自己的 title 改为「前创始人」,但我们在公开资料中也并未看到明确的「关于收购」的新闻稿信息。
图源:Reddit
Lalamu Studio 已经算好运加身,有的创业者也选择默默被集成。典型如 AI 电商应用 Windsor 在 2024 年初就被客服平台 Front 收购,完全融入了 Front 的 AI 工具套件中。
有的则选择高调被收购。Dmytro Krasun 是一位独立开发者,他开发出一款名为 DamnGood.Tools 的生产力工具站也在「AI 坟墓」的名单里。但谈及被收购时,他就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退出,被收购并不是坏事,而是能让他专注于其他产品。
图源:DamnGood.Tools
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进入名单内的 AI 创业项目,并非是完全的失败者。比如对 Windsor 而言,与其独自在拥挤的 AI 市场中争夺一席之地,不如与更大的平台合并。
但更多的 AI 项目的消失是突然的,有 Reddit 用户提到,自己每天使用的 AI 应用,从下架到关闭 Discord 用时不到四天。在谈及 AI 创业失败时,似乎总会绕回到场景不深、盈利模式、产品差异化不足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上,但细细拆解这些失败的产品,我们发现,这些产品并非是没有「好主意」,而是「难执行」。
所谓的「难执行」分两个层面:一是创企自身缺乏产品需求锁定、快速验证、用户增长、商业模式设计等更聚焦的执行能力。
一位 AI 创业者此前曾向「硅基研究室」表示,过去的体感是「方向比速度重要」:" 找到一个刚需场景,先把产品端出来,商业模式和用户增长后面再说 ",但现在,他认为「方向和速度一样重要」,更激烈竞争下,他们需要更自下而上,贴近用户和模型技术变化改变产品开发的路径。
另一个「难执行」,则是客观原因,初创公司随着业务和规模增长,内部也开启了赛马,失败也是常事。比如一个名叫 Order.link 的智能邮件助手,其背后的操盘手是一家名叫 Venta AI 的德国 AI 销售初创企业,他们刚刚成功完成 2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而这款项目只是当时 7 个产品创意中的一个。
Venta AI 的两位创始人:Lucas 和 Stefan 图源:YC 官网
「赛马」在中国 AI 创企和大厂间则更不鲜见,包括 MiniMax 的「万物追踪」、阶跃星辰的「冒泡鸭」等产品也均宣布停运。
回到当下,「AI 墓地」某种意义上是启示创业者的一面镜子——被收购、被集成、被颠覆,都只是失败的 A 面,更关键的是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回归到商业本质。
模型能力尚在升级、终极的 AI 产品形态也尚未出现,正如 Anthropic 的首席产品官 CPO 说的那样:" 最好的 AI 产品不是计划出来的,是从底层自发长出来的 ",某种程度上,AI 应用的探索还在向前,留给创业者的机会也还有很多。
参考资料:甲子光年:AI 墓地,和 738 个死去的 AI 项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