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气象厅消息,东京时间 7 月 3 日 16 时许,日本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附近海域发生 5.5 级地震。
据报道,自 6 月 21 日以来,吐噶喇列岛的地震活动开始变得非常活跃,截至目前已有 1000 多次,创下了 1995 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 7 月 3 日,日本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的恶石岛发生 5.5 级地震 图据视觉中国
有日本媒体联想到漫画家龙树谅在其作品《我所看见的未来》中预言的 "2025 年 7 月 5 日大灾难 ",该预言称将发生比日本大地震规模大三倍的海啸。不过据报道,龙树谅在采访中澄清,她记录的是梦境,并非有意引发恐慌。
7 月 4 日,距离上述作品中预言的 " 大灾难 " 仅剩最后一天,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几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华人。对于即将到来的 "7 月 5 日大灾难 ",大家均表示 " 一笑而过,不予理会 "。
旅日华人:很冷静,不在意
" 日本南海(海槽)大地震是肯定会发生的,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没有什么恐慌。" 生活在日本大阪的中国人谭小姐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虽然这几天日本媒体上有关于上述 " 预言 " 的讨论,电车里也会看到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的宣传海报,但对于所谓的 "7 月 5 日大灾难 ",她并没有过多关注,身边的人们也都依然保持着日常的生活作息。
▲日本漫画家龙树谅的作品《我所看见的未来》
在日本从事媒体工作的华人张女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个话题最近在日本华人朋友圈确实也有不少人在讨论,但目前身边没有一个人真正受到影响,自己附近的超市里,也没有出现抢货、囤货的现象。
张女士说,她确实听说有人因为这个所谓的 " 预言 ",取消了日本的旅行计划;也有朋友因为不堪其扰,发微信朋友圈称,若再有人问 "7 月 5 日大灾难 " 的话题就拉黑。但大部分在日本生活的华人都在继续着正常的生活,并未因为这则 " 预言 " 而更改生活计划。
对于龙树谅的作品《我所看见的未来》,张女士称:" 这个漫画书在日本特别小众,而且日本经常拍大地震、毁灭等题材的电影,日本人的文艺作品本身就很喜欢用灾难题材,大家对此类消息‘免疫力’特别强。"
张女士还提到,最近几天她在日本也时常偶遇中国来的小朋友游学团,在大阪世博会上,也看到很多中国游客或者相关的代表团。
学者:日本盛行 " 灾难文化 "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关于所谓的日本‘灾难预言’,我注意到在日本的社交网络上,没有形成热门话题。我认识的日本友人以及在东京生活的朋友,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有的朋友甚至告诉我,完全没有听说什么‘距离日本大灾难就剩一天’的内容。"
陈洋认为,外界之所以 " 相信 " 所谓的日本 " 灾难预言 ",主要与日本是一个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有关,特别是 3 日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近海附近发生 5.5 级地震,更是让人们 " 确信 " 这是日本即将迎来 " 末日 " 的信号。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对日本的认知偏差,以及从众心理,也就是大家都在讨论某个说法的时候,作为个体也会倾向于相信,即使缺乏科学理性的论证。
与此同时,陈洋也同时分析了日本的文艺作品中 " 灾难题材 " 盛行的深层次原因。
陈洋表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频繁且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会让许多日本民众有感于生命无常。这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无力感作用于人的心理,为 " 灾难文化 " 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促使创作者将对自然灾难的恐惧与思考融入作品,展现 " 世界崩塌、人类绝境求生 " 的场景。
另一方面,这与日本相对衰落的社会现实有关。上世纪 90 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陷入增长停滞、企业竞争力低下的时期,外界将其称为 " 失去的三十年 "。在这种相对压抑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普遍感到未来迷茫,精神压力无处释放。" 灾难文化 " 的创作风格恰好提供了一种宣泄出口,借由作品中 " 世界末日 " 的设定,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释放内心积累的焦虑和压力。
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