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上海市胸科医院的 5 项突破性临床研究成果获选进行口头报告。在这样的全球顶级肿瘤学术会议上,同一家医院有多达 5 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极具含金量。可以说,中国诊治方案正在为全球肿瘤诊治作贡献。
据悉,这 5 项研究瞄准晚期肺癌靶向耐药、难治小细胞肺癌、最难成药靶点等肺癌诊治核心难点及临床需求。近日,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启动 " 胸科之声 " 学术品牌项目。首场活动邀请胸科研究团队深度解析在口头报告环节亮相的五项研究,并开启网络直播,吸引全国肿瘤领域同仁关注。
靶向药耐药后怎么办?该研究实为肿瘤科学术带头人陆舜教授领衔的 SACHI 研究。这一研究创新探索了 " 双靶向 " 药物策略,提出 " 赛沃替尼 + 奥希替尼 " 联合治疗,和传统化疗比较后发现,在 EGFR-TKI 耐药后合并 MET 扩增的患者中,双靶联用能为患者延缓耐药,并延长生存。活动中,肿瘤科陆舜教授及主任医师虞永峰解析了此研究。
晚期肺癌一线治疗是否有更优解?这是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韩宝惠教授领衔的 CAMPASS 研究,研究前瞻性地带来 " 免疫 + 血管靶向 " 方案,将国产创新免疫药物 TQB2450 联合抗血管靶向药物安罗替尼,对比一线标准免疫疗法治疗 PDL1 阳性的、晚期驱动基因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获得更好疗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储天晴分享了此研究,并由韩宝惠教授进行解析。
小细胞肺癌药物困境如何突破?这是由肿瘤科学术带头人陆舜教授、副主任医师艾星浩带来的 ZG006 研究。团队探索性地研究了创新分子 ZG006 的安全性、耐受性。这项 I/II 期临床研究聚焦治疗方法最有限的难治性小细胞领域,这款创新三特异性抗体药物,综合客观缓解超过 50%,疾病控制率超过 65%,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做此次分享及解析的是肿瘤科青年专家顾琳萍医师和艾星浩主任。
中国原研药物的潜力有多惊人?这背后实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钟华领衔的 SHR-A2102 研究。该研究聚焦我国创新原研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研究表明针对新靶点 NECTIN-4 的这款 ADC 药物,在肺癌、乳腺癌等诸多癌症治疗上展现出优秀潜力,所有肿瘤的整体疾病控制率超过 80%。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润波主讲了这一研究。
" 不可成药 " 靶点如何攻克?这是由肿瘤科学术带头人陆舜教授领衔的 GFH375 研究,瞄准国际上长期以来被认为 " 不可成药 " 的 KRAS G12D 突变,通过 I/II 期临床研究,评估 GFH375 在这类基因突变的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其整体客观缓解率达到 38%,疾病控制率达到 42%;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达到 42%,结果令人鼓舞。肿瘤科青年专家顾琳萍医师做了分享,由艾星浩主任解析。
活动还特邀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安文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宋正波教授,上海市瑞金医院周敏教授进行线上点评。
" 我们将始终以创新为驱动,希望汇聚业界智慧,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临床转化,持续为全球心胸疾病诊疗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胸科医院副院长孙加源说。
作为系列学术活动," 胸科之声 " 将以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为目标,助力中国原创研究走向世界舞台,让更多创新疗法惠及全球肿瘤患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