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的余温尚未散去,一所高校的门卫室里,65 岁的宿管大爷却倒在了 43.2 ℃的蒸笼中。当救护车抵达青岛大学滢园 10 号楼时,老人已没了气息。而就在几天前,他刚捡到学生丢弃的一件棉袄和一双新棉鞋,高兴地计划着 " 留着冬天穿 "。可酷暑带走了他,那件棉衣永远等不到主人。
这位被学生亲切称为 " 大爷 " 的宿管,是校园里的 " 流浪猫守护者 "。他将三个毕业生留下的小风扇全部让给猫崽,自己忍受着没有空调的狭小平房;当小猫生病时,他却因被拖欠八个月工资无力支付医疗费。学生回忆他时泪如雨下:" 大爷宁愿自己煮挂面度日,猫粮却从未断过。" 这些细节照见了一个卑微生命的温度,也照出了高校人文关怀口号下的冰冷现实。
面对汹涌舆情,校方的反应堪称 " 危机公关范本 ":招生办轻描淡写地表示宿管是 " 外包人员 ",与校方无关;值班人员一句 " 我在屋里也没那么热 ",将责任推给天气与个体;保卫处匆匆挂断采访电话的姿态,恰似高校管理体系对底层劳动者惯有的漠然。然而吊诡的是,学生们拍下的照片清晰显示:行政办公楼冷气充足,留学生宿舍空调早已到位——资源分配的天平,从未向普通师生与基层员工倾斜。
学生拍摄宿管大爷居住房屋的温度的照片
更令人心寒的是,当学生自发为老人在社交平台发声时,却遭遇删帖警告。校方一面在毕业典礼上高呼 " 以生为本 ",一面将学生的关怀行动视为 " 不稳定因素 "。这种言行割裂的荒诞剧,暴露出某些高校对人文关怀的理解仍停留在口号层面——它应当是行政楼里冰冷的规章,而非门卫室里滚烫的汗水;它只存在于校长致辞的宏大叙事中,却容不下一间安装风扇的值班室。
某些高校管理者沉迷于虚幻的 " 苦难美学 "。当学生反映宿舍酷热难耐时,得到的回应是 " 年轻人要吃苦磨练 ";当基层员工在高温中挣扎,却被视作 " 岗位职责 "。这种将生存困境包装成精神修炼的逻辑,实则是推卸责任的遮羞布。真正的教育关怀,应当体现在为师生解决实际问题:是酷暑中的一缕清风,是拖欠八个月的工资准时发放,是让每个生命都享有基本尊严。
盛夏的阳光穿透行政楼的落地窗,照在毕业典礼 " 厚德博学 " 的烫金字幕上。而那位再等不到冬天的老人,用生命揭穿了这幕荒诞剧:当一所高校对门卫室里的风扇和八个月工资都吝于给予,再动人的办学理念也不过是纸上的墨迹。
(新闻事实部分综合大风新闻、映象网、新浪网等)
撰稿:张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