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深度专访】
影像不是标签,是礼物
—— 专访摄影师高宇宏:用镜头说服世界,也说服自己
把一个团队装进一个人
在今天的影像行业,流程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很多摄影师习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 " 最懂一件事的人 "。高宇宏选择了另一条路——把原本一个团队要分工完成的事情,全部一个人掌握。
化妆、设计、灯光、修图、摄影、后期、艺术指导 …… 这些在别人看来是不同职业,在他这里是一整套系统。
" 我不觉得自己是‘会很多’。我只是觉得影像必须是完整的。客户要的不是每个环节都合格,而是最后那个能打动人的画面。"
在他看来,摄影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活,而是要能预演出最终画面的所有细节。化妆、光影、场景、氛围、人和空间的故事感,全都必须在脑子里搭好骨架,才能拍出真正有力量的作品。
真正的定制:拒绝模板,尊重每个人的表达
在商业摄影领域,很多人追求效率和风格标签,把自己的 " 签名感 " 做成品牌。但高宇宏坚持走难度更高的一条路——真正为每个客户量身定制。
" 我不想把所有人都拍成我的风格。我想拍出他们自己的样子。"
这意味着更多沟通、更长时间的筹备和调试,也意味着要放下自己的预设,去认真倾听客户的想法、理解他们的故事和气质。
他的合作对象里既有成熟的大品牌,也有要求苛刻的独立设计师和个人客户。无论是谁,他都拒绝复制粘贴。因为他始终相信,影像的最大价值不是展示摄影师自己,而是帮被拍的人说话。
中国市场的锻炼:快速、务实、多样化
高宇宏并不讳言,中国市场是塑造他职业能力的重要土壤。
" 国内市场节奏很快,客户需求也很务实。要在这个环境里站住脚,你得非常清楚自己的价值,也要学会沟通和妥协。"
国内客户群体和受众的审美也在快速进化,从早期追求大牌感,到现在越来越细分、多元、个性化。
" 在国内做摄影,最大的好处是能遇到各种需求、各种审美。这个环境会逼着你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它的复杂性和活力,是任何地方都很难完全替代的。"
为什么选择日本:给自己一个「慢下来」的机会
在国内逐渐积累了口碑和稳定合作之后,高宇宏没有选择留在舒适区,而是决定暂停接单,专门去日本待了一段时间。
这个决定在同行眼里是 " 冒险 " 的,但对他来说是必须的。
" 国内的节奏太快了,好处是效率高,但也很容易让你习惯用公式来解决问题。我想给自己一个机会,慢下来,想清楚我到底想拍什么、怎么拍。"
他并不想把日本神化成某种 " 圣地 ",但也诚实承认那里有让他佩服和受益的地方。
" 日本对细节的重视、对光影层次的敏感,以及画面里的留白和分寸,都让我觉得非常值得学习。但它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种提醒,让你更尊重观众、尊重内容。"
在日本的那段时间,他没有接商业活,也没有刻意社交,就是每天练语言、看展览、分析作品、自己拍习作。
" 那就是一次闭门修炼。让我从头想一想: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回国后的转折:被 " 看见 " 的契机
结束了那段 " 闭关 " 后,高宇宏选择回到国内继续发展。
带着在日本沉淀出的耐心和新的观察角度,他发现自己的拍摄方式变了。
" 以前也能拍得好看,但更多是我的表达。现在更愿意留白、放手,让被拍的人自己说话。"
真正让更多业内同行注意到他的,是在一次国内顶尖摄影圈的封闭聚会上。他带去分享的作品没有浮夸的效果,也没有强行的风格标签,画面里的人物显得松弛、真实、可信。
看完的人安静了很久,才有人说:" 这个人懂怎么拍人。"
影像的温度:不是炫耀,而是礼物
对高宇宏来说,影像最大的价值不是展示技法,而是传递真诚。
" 我不怕别人说我事儿多、磨叽。多想一步,多问一句,是为了让画面里有真诚、有温度。"
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 影像不是标签,是礼物。"
" 哪怕是商业拍摄,也可以有人味、有故事、有细节。最重要的是被拍的人要觉得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摄影师的表演。"
未来的计划:继续走得更远,也更深
谈到未来,高宇宏没有给自己写什么宏大的商业计划书。
" 我想继续拍,也想继续学。希望能在更多地方拍摄,和更多文化和人对话,但最重要的是始终记得最初为什么拿起相机。"
他说,如果以后有机会,他一定还会再回到日本。
" 不是为了打卡,也不是为了市场,而是因为那里是个能让我慢下来、专心研究、重新问自己问题的地方。回国之后也一样,有太多值得继续拍、继续学的东西。我觉得最好的状态,就是在两边都能找到灵感,都能继续进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