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文艺圈,王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是那个敢说敢写、以犀利语言直击社会肌理的人。他的《顽主》《看上去很美》曾点燃无数青年对个体表达的渴望,而他作为编剧参与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编辑部的故事》,更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底色。
王朔并不只是 " 作家 " 或 " 编剧 ",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观念制造者。他作品中那些轻佻又深刻的对白,不仅塑造了一批经典角色,也刷新了大众对 " 京味文化 " 与现代价值的认知。
而在影视合作中,他与两位重量级导演——冯小刚与姜文——有过密切交集,但评价却大不相同。
从知己到渐行渐远:王朔与冯小刚
1985 年,冯小刚与王朔相识。那时一个是做美术出身的年轻人,一个是刚刚写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新锐作家。两人意气相投,共同经历了 " 文学 + 电影 " 黄金时期。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 这些冯小刚 " 贺岁片 " 的背后,都有王朔的影子。王朔曾说:" 甲方乙方的创意来自我,而我写《我是你爸爸》时,也借鉴过冯小刚的一些生活观察。" 创作从不是单向度的,真正默契的合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然而,感情再深,也挡不住时间与理念的分岔。王朔直言:" 我是个不爱谈钱的人,而他恰好相反。" 简单一句话,道出了两人之间渐行渐远的原因。
这并不是对错之分,而是价值观的区别。冯小刚选择了更大众、商业的路径,他的作品擅长迎合情绪、拿捏节奏,赢得了票房与口碑;王朔却始终更像一个不愿妥协的理想主义者,重表达、重态度,对形式上的成功兴趣不大。
王朔眼中的 " 真正导演 ":姜文
相比冯小刚,王朔对姜文的评价则几乎是 " 溢美之词 "。
" 真正的大导演应该像姜文。" 这句话,王朔不是随口而说。在他看来,姜文身上那种 " 偏执式完美 " 和 " 自我风格的延续性 ",才是一个导演最核心的艺术标签。
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他们共同打磨剧本、研讨镜头,王朔说自己 " 拍着拍着都能睡着 ",但姜文却几乎每个细节都亲力亲为,为一束光、一个镜头琢磨许久。
在一次冬天拍摄 " 夏天戏 " 的现场,王朔亲身上阵客串,为了追求镜头自然流畅,被人 " 扔来扔去 ",最后没人接住,直接摔在地上。
他笑称:" 自那以后我就再没演过戏。" 背后的信息其实很清晰:好作品的背后,从来不是 " 天赋使然 ",而是每一个创作者真刀真枪地往里扎。
王朔佩服姜文的,是这种 " 宁可一败涂地,也要按自己方式讲 " 的气质。他不做妥协,不为迎合市场放弃表达,这在当下浮躁的文娱圈,显得弥足珍贵。
从 " 讲不拢钱 " 到 " 审美分歧 ":两种路径的分叉
王朔不是反对商业,而是对 " 只剩商业 " 的表达持保留态度。他希望表达是自由的,是有锋芒的,而不是被市场调研与投资方意见反复打磨到毫无棱角。
他也承认冯小刚 " 有智慧、懂观众 ",但更推崇姜文 " 以电影为信仰 " 的坚定。
在今天的内容环境里,这样的分歧其实仍在发生。是做 " 赢得市场的作品 ",还是 " 坚持表达的作品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王朔的立场很清晰:他更尊重那些 " 不肯妥协 " 的创作者。他更愿意和 " 把艺术当命看 " 的人同行,而不是 " 把艺术当买卖做 " 的人妥协。
创作的终极命题,是做自己
王朔曾说:" 创作就像写遗书,是对生活最诚实的交代。" 这种近乎决绝的表达,或许也说明了他为何对合作关系、名利得失都显得 " 不太上心 "。
与其说他在评价冯小刚或姜文,不如说是在审视创作者自己:你愿意为表达牺牲多少?你到底想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他也许不是最讨人喜欢的那种 " 公众人物 ",却是最坦率的 " 文艺动物 "。他不完美,但很真实。
在流量泛滥、观点稀释的今天,王朔仍旧像一把钝刀,慢慢剖开我们熟悉又陌生的现实。
他让我们明白:不是所有成功都值得追求,不是所有迎合都值得效仿。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永远不怕站在主流对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