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远房亲戚的女儿今年高考,前几天和她聊天的时候,她给我算了一笔账,说高考后的这个暑假,保守估计,她至少要支出 3 万:
电脑 + 手机,1.5 万;考驾照,5000;旅游,5000;同学聚会零花钱,5000 ……
都说孩子是四脚吞金兽,真是一点也不夸张啊。
小点的娃,要上培训班,要看眼睛、看牙齿,可能还要想方设法增高,处处是花钱的地方;好不容易孩子成年了,高中毕业了,家长的钱包还要遭受猛烈 " 暴击 "。
上网一搜发现,所谓 " 毕业三件套 ",已经成为了常态,而且一年比一年卷,过去是三件套,现在已经是五件套六件套了,水涨船高,金额无上限。
有 2.5 万的。
有 4 万的。
还有 8 万的。
主要集中在购买电子产品、旅游、近视手术、驾照、医美、买衣服等方面。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咬咬牙也能满足孩子,可对那些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就左右为难了:不买吧,觉得亏欠了孩子;买吧,又实在没办法短时间内掏出一大笔钱。
某红书上,有个女孩列了一个购物清单,苹果手机加各种化妆品,总计差不多一万元,被家长拒绝了。
她伤心地发帖哭诉:查完分数才知道家里一万块钱都拿不出。
如火如荼的 " 高考后经济 ",和家长孩子各自的委屈,甚至引发了一轮关于 " 什么是恩 " 的讨论,有人言之凿凿地说:生养都不是恩,兜底和托举才是。
言外之意就是,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托举和兜底,就别怪孩子控诉父母 " 失败 "。
这样的言论,无疑会让做父母的感到寒心,但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想?到底什么才是托举和兜底?
高考结束后不久,桂林一个本地社交平台上,有名网友发了一则帖子:娃娃考了个三本,要 2 万买毕业三件套,该买还是不该买?
这名网友说,他一个朋友的孩子,估分大概率会上三本,成绩还没出,就向朋友要 2 万块钱买三件套。
朋友大吐苦水,说孩子要是真上了三本,每年的学费就是一大笔,综合算下来每月支出超过 5000 元,已经超出了桂林市的平均工资水平。现在还没去上大学,开口又是 2 万,他真的负担不起。
网友给朋友出主意,说 2 万还是存着交学费吧,孩子都满 18 岁了,想要新手机新电脑,大可以自己想办法挣,父母又不是提款机。
这则帖子引发了激烈讨论,大部分人都是站在父母的角度,表示没必要花那么多钱,一般家庭买一般的手机就可以了。
帖主在评论区回复,一般的手机电脑,朋友孩子早就有了,花 2 万是为了升级。
这下网友们更是难以理解了,谴责帖主的朋友 " 没有给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导致孩子对钱没概念,觉得 2 万块钱轻飘飘的。
我太理解这些父母的纠结。说到底," 毕业 X 件套 " 本质上还是一种营销策略,让父母和孩子都落入了内卷陷阱中。
过去高考结束,带孩子吃顿好吃的、买几件新衣服,把生活必需用品配置齐全,就能让父母孩子都喜笑颜开、其乐融融。
现在不行了。考场门口,就有家长高调地给孩子送上一束现金做成的花。
朋友圈里,充斥着晒最新款苹果手机、iPad、出国旅游的照片,各方面都追求 " 顶级配置 ",卷来卷去,将标准卷得无限高。
青少年天然喜欢和同龄人比较,见到别人晒这晒那,自然也会向父母提出同样的要求。
他们年龄小、认知和阅历有限,很难识破商家的消费陷阱,也无法感同身受父母赚钱的不易。
而那些对父母大喊大叫 "1 万块都拿不出来 "" 没钱就别生我 " 的孩子,我们也不能痛骂一句 " 白眼狼 " 就了事。
当孩子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很可能,不止孩子病了,整个家庭都病了。
一是,孩子从小到大,都被一种物质上的匮乏感包围,导致他们在某个契机到来的时候,产生一种 " 报复性补偿 " 的心理。
精神分析师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中,阐述了这种心理:
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生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风格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
家庭教育专家王立宁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她去北京的一家西点房买面包,排队付款的时候,看到一个妈妈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走进来,妈妈不停地跟孩子强调:说好了进去就买一个面包,不许乱要东西啊。
结果男孩进去后,路过一个冷藏柜时,看到了一个很精致的红丝绒蛋糕,他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哀求妈妈说,他不要面包了,就要这块蛋糕。那个妈妈伸头看了一眼,惊呼:天哪,这么小一点要 20 多块,都可以买一袋面粉了!你长了吃这个蛋糕的嘴了吗?咱买不起!
男孩不愿走,妈妈就去付了一个面包的钱,使劲拖着他离开了。
王立宁说,那一刻,她很想对那个妈妈说一句话:你有本事带孩子进来,你就有本事买给孩子吃。
从小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匮乏感,会让孩子内心形成巨大的空洞,让他们长大之后对物质有一种畸形的拥有欲。
第二是,家长给予了孩子充足的物质,但没有给孩子充足的爱。
有些孩子从小衣食无忧,但每次只要一花钱,就会听到来自父母的唠叨:
" 你看你花钱如流水,我一双鞋穿了三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都是为了你啊。"
导致孩子背负着沉重的负罪感,觉得是自己的存在拖累了父母。长此以往,孩子说出 " 没钱就不要生我 ",也不足为怪了。
再回到开头提到的那个扎心问题:生养都不是恩,只有托举和兜底才是恩?
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这个 " 恩 " 字上。
" 恩 " 意味着不平等,意味着一种自上而下的施舍,意味着期待回报。
父母和孩子之间,该讲的不是恩,而是爱。
父母功利,孩子自然也会功利。相反,父母无条件的、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不图回报的爱,才是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
现在说到托举,好像都和物质、资源有关,得给孩子提供学区房、供孩子出国上名校、人脉广阔,助力孩子实现阶级跃升。
家长们一听头都大了,不仅要卷孩子,还得卷自己,父母的责任无限扩大、无边无际。
但是,托举和兜底,真的就只是物质的比拼吗?当然不是,堆砌物质,无法承托住孩子的人生。
《是妈妈是女儿》里,黄圣依妈妈邓传理说的一段话,很发人深思。
她说:如果圣依想再进一步的话,她会力尽所能地帮助她;同时,如果市场环境不好,她想退后一步,她也会帮助她完成。
一旁的张泉灵点出了本质:妈妈这么要强的一个人,竟然接受女儿可以退,我觉得挺不容易的。
在我们一贯的印象中,邓传理对黄圣依要求很严格,希望女儿事事争先,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意味着她允许女儿可进可退,无论如何,都可以回到她这个安全的避风港中。
这让我想到之前热播的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中,主角金明婚礼上,爸爸宽植对她说的那句感人至深的话:
" 如果出了问题不要硬撑,直接回来找我。"
金明一听就哭了,因为这句话,她从小到大听过无数遍。
第一天上学时,爸爸反复确认,她已经做好了上学的准备,然后告诉她:如果不喜欢就不要硬撑。
参加跑步比赛,爸爸担忧地叮嘱她注意事项,对她说:你不用得第一,不行就不要硬撑。
参加入学考试,金明信心满满,爸爸依然告诉她:如果你头疼实在做不来,那就别硬撑了。
爸爸的话,让金明心里既踏实又温暖,她说,每次她走在钢丝上,爸爸都在下面拿着网,就算她摔下去,爸爸也会接住她。
正因为知道父母都是她最坚强的后盾,金明成长得健康、快乐、自由、舒展,有敢于向任何人拍桌子的底气。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尔比在他的《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一书中,重点阐释了 " 安全基地 " 这个概念:
安全基地,是儿童、青少年或成人都可以反复离开这个基地去探索,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返回。
拥有安全基地的孩子,也许不会出人头地,也许没有跨越阶层,但他们会用最饱满的热情去拥抱人生,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放弃自己。
所以,真正的托举,不是对父母的压榨,也不是对子女 " 挟恩图报 ",而是像呵护一株幼苗一样,用爱去浇灌孩子。
允许孩子成为 ta 想成为的人,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任何事,ta 都有退路可走,都有港湾可避。
让孩子有底气、有信心、有力量稳稳地立足于世间,就是最成功的托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