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17小时前
从火爆全球的Labubu,看艺术品走红到长盛的背后逻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有这样一个怪诞的玩偶最近火了。它有着长长的兔子耳朵;瞪得大大的眼睛上方,挂着一对做出凶狠状的眉毛;扁圆的脸上还有一个咧到耳根的大嘴,呲着九颗尖牙;披着毛绒外套,伸出一双四根手指的手和一双鸭掌似的脚。它叫 Labubu,据说把它作为礼物送人,对方会非常开心。Labubu 在市面上最火的糖胶盲盒系列公开售价 99 元一只,重点是很难买到,线下的泡泡玛特零售店里无货,线上预约抢购也一直被秒杀。只有加价少则两百,多则近千,才能购得心仪的款式。在 TikTok 上,Labubu 话题播放量已达 60 亿次。

Labubu 是一种潮玩,也是艺术品的一种。根据定义,艺术品的创造者是艺术家,是艺术家通过智力和劳动取得的成果。同时,艺术品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Labubu 的设计者是中国香港艺术家龙家升,他最初以画家身份,在绘本中创造了这一形象,尔后将之立体化。同时,Labubu 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它完全可以划在艺术品的范围内。

可 Labubu 和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又不太一样。

我们一般认为,艺术品应该是真善美的化身,给人带来美感。例如广告设计界有著名的 "3B" 原则,喜欢运用 Beauty(美女)、Beast(动物)和 Baby(婴儿)等元素,因为它们让人联想到可爱、纯真、唯美、自然,最容易引发审美愉悦,赢得消费者的注意和喜欢。然而 Labubu 从外形来看,满嘴的獠牙、大得夸张的嘴巴,不好看,不纯真,跟传统审美格格不入,因此有人 " 欣赏不来 "。但爱不释手者也不在少数,觉得它有着又凶又拽又调皮可爱的 " 反差萌 ",颇具标新立异的 " 个性 "。这不禁令我想起前些年也风靡一时的 " 蒙奇奇 ",以 " 小眼睛 "" 黑皮肤 "" 麻子脸 " 出现在大众面前,全然不是我们惯常认为可爱的大眼睛、白皮肤形象。想不到喜欢它的,也大有人在,认为它呆呆萌萌,惹人怜爱。这是艺术品出现在受众面前时再正常不过也无可避免的现象。可见,艺术没有 " 好 "" 坏 " 之分,只有喜欢亦或不喜欢。

抛开明星带货的 " 效应 "、" 饥饿营销 " 和可变奖励的心理学因素,颠覆传统美学的 Labubu 被追捧,是因为其给予人们在当下时代所需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愉悦,而并非由于年轻观众审美降级,毕竟有太多例子可以证明,经典与传统之美在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受众。

Labubu 在外形上的不完美,拉近了和普通人的距离。这种 " 亲和 " 美学,让它有了更广泛的受众基础,特别是虏获了不少 30 岁左右的人群的喜爱。根据一些报告的数据显示,25 岁至 35 岁人群占 Labubu 用户比例高达 62%。怪诞邪魅的表情,呼应了 Z 世代对个性的张扬;锯齿状牙齿与圆润身体的矛盾设计,内心纯真善良的人设和外表拽酷的对比,深度契合时下流行的矛盾美学,更满足了年轻人 " 反叛又治愈 " 的情感需求。在 Labubu 的消费者中,65% 将 " 情绪价值 " 列为购买的首要原因。情感,成为潮流艺术消费的核心诉求。年轻观众并非分辨不出美丑。他们既能拥抱经典艺术,也期许在艺术中得到心灵的抚摸和治愈,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打破传统、追求个性、表达情感、释放压力的途径。这些都是艺术契合现代人情感表达的鲜活案例。

但是,一时走红并不等于长盛不衰。单靠在特定时代下满足一部分群体的精神娱乐,不足以使这件艺术品得以传承。有多少想当年风靡一时的潮流艺术,今天却少有人问津,多年前满大街的流氓兔、Pucca,早被打入冷宫,年轻人听到这些名字都不知所云。又有多少曾经人人都会哼上两句的网络口水歌,而今让人根本想不起旋律。可见,流行的不一定是有文化内涵的。有一些艺术品承载的是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有时效性,过了风口,下一波或许就轮不上了。一些艺术品中的流行元素,在当时看来前卫时尚,过段时间便会让人觉得 " 土 "" 落伍 "。时代不同,审美偏好很难预测,推崇的个性发生了更迭,情感的诉求也在随之改变。那些仅仅迎合某一时期受众的艺术品大多也会被淘汰。已经有迹象表明,Labubu 的热度正在开始降温。

要想长盛不衰,其背后必须要有文化和思想的支撑。这种文化底蕴,越是深厚越好,这种思想,越是全人类普遍共有的越好。" 魔童 " 哪吒大概率会继续火下去,因为它为我们展示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即便身为魔王转世依然不为命运左右,顽强拼搏对抗,完成自我构建。波普艺术、浮世绘,在它们诞生的时代,都是所谓的潮流艺术,但直到今天还是魅力不减。前者有洞察社会价值观变化和对消费文化深刻思考的意义,后者有着强大的东方传统文化、美学和技艺的加持。再比如,不同时代的流行歌曲也有不少成为经典,至今依然在传唱。其歌词内容大多离不开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情感价值。

不久前笔者在微博上曾看到一位作家称赞美术片《金猴降妖》中白骨精变身美艳村姑的桥段。这一段长达两分半的 " 单人 " 表演,融合舞蹈动作、戏曲元素、音效配合,无比精致动人。白骨精的身姿和动态,有敦煌飞天舞的特色,极其灵动飘逸,可柔可刚,变幻莫测。其创造出的幽暗、神秘、恐怖又奇幻的氛围,包裹着传统文化、东方韵味,让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的人都惊叹其艺术性。又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桃心脸,也在此后的各类艺术作品中得以延续。

给予人们情感愉悦,是艺术品的价值或者说功能之一。2022 年甘肃省博物馆文创部发售的一款 " 马踏飞燕 " 毛绒玩具,把原本严肃的镇馆之宝铜奔马变成了一个丑萌的绿马,踩在小鸟身上,贱贱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消解了生活的压力,舒缓了紧绷的神经,实现了艺术品的这一价值,受到众人追捧。然而仅仅停留在上述情感愉悦的层面,不但不能使艺术品长盛不衰,还可能会走向 " 娱乐至死 " 的误区。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 ·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已经提醒过我们,警惕电视声像媒介带来的脱离语境、肤浅、碎化的现象,这在艺术品中同样适用。" 绿马 " 就是将艺术品娱乐化的一种。虽说它的蓝本是马踏飞燕,但实际上完全脱离了母体的艺术语境,没有文化的直接支撑,也缺乏艺术性。时下 Labubu 流行,除了有人看重它带来的情绪价值,也不乏大量跟风者的 " 无脑 " 追捧,当艺术品异化为流行文化符号,那么人们对其艺术性的关注或也消失殆尽了。另一方面,虽然这些 " 潮玩 " 被标榜用来张扬个性,但仔细想想这反而是个性的丧失。因为它虽看似多元,却并没有跳出一元性的局限,无非是换个颜色,改套行头罢了。

对于那些为精神解压而生的艺术品,我们不应否定,但它们如果想要延续长久的艺术生命,还需注入文化和思想的内核。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婴儿 香港 艺术 tiktok 创造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