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天津音乐学院承担的 2024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 曲艺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 " 开题论证会举办,会聚了全国 30 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 曲艺 " 课题。至此,天津音乐学院也成为我市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高校。
2024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布了 17 个项目。天津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冯志莲作为首席专家获批的 " 曲艺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 " 项目是曲艺学科唯一立项的重大课题,对中国曲艺艺术的传承发展及构建中国特色曲艺学科体系具有 " 奠基立柱 " 的重大意义。
" 一段相声的‘抖包袱’里藏着市井的机敏,一支鼓曲的‘甩腔’中浸着乡音的温度,一部评话的‘扣子’间串起历史的脉络,这些都承载着千百年来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生活智慧、道德观念与历史记忆。曲艺是解读中国社会、理解中国文化、感悟民族精神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是‘活态’的民族文化基因库。" 在开题论证会开幕式上,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宏伟阐述了 " 曲艺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 " 项目的战略意义与紧迫性。他指出曲艺传承研究的双重困境:一是珍贵文献濒临湮灭,抢救性挖掘是与时间赛跑的文化血脉保卫战;二是系统性理论研究长期滞后、资料碎片化严重制约价值彰显与当代转化,构成亟待突破的学术核心命题。他强调,本项目是为构建中国特色曲艺学科体系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冯志莲教授及团队的专业积淀、天津作为 " 曲艺活态博物馆 " 的独特资源与完整生态、天津音乐学院深厚的传承基础等都是项目的有力支撑。
论证会环节,冯志莲就研究现状、选题价值、总体框架、重点难点、创新之处、研究设计、预期成果等方面做了全面阐述,指出当前曲艺研究存在三重结构性困境:" 重古代轻近现代 " 导致近现代曲艺演进逻辑断裂;" 重文本轻田野 " 造成活态表演传统被学理遮蔽;" 曲种研究分布不均 " 形成理论版图空白。这些症结严重制约着曲艺学科体系的自主构建,她表示,这一重大项目将创新采用 " 文献 - 理论双轨互构 " 研究范式:文献体系化工程以全国性普查为基础,构建《中国曲艺文献总目》宏观谱系,并通过百种代表性文献的深度编研(含抄本、腹本、口述本等多形态文本),形成立体化文献矩阵;理论体系化建构则聚焦文学、创作、音乐、表演、美学、生态、传播七大核心维度,开展跨曲种比较研究与共性规律提炼,着力构建兼具本土话语特质与当代阐释效力的曲艺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曲艺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学理支撑与路径指引。
随后,天津音乐学院教授贾怡等高校和艺术研究机构专家就 " 北方曲艺文献整理研究 "" 南方曲艺文献整理研究 " 等子课题进行陈述发言,形成了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的逻辑支撑。评审组专家在听取汇报后,一致同意项目开题。
同日下午召开的课题研讨会上,评审专家与全体课题组成员围绕项目实施细节展开深入研讨,从文献田野考察的地域分工到理论研究的阶段规划,逐一细化任务、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间节点,进一步凝聚了学术共识,明确了实施路径。(记者 王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