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铅笔道 爱羽
2016 年 5 月,一场 " 蛇吞象 " 的画面正在进行。一个成立时间不过半年的年轻公司,竟然想通过 19.18 亿元,收购一家美国拥有 28 年历史的半导体设备公司(MTI)。
这家公司就是:屹唐半导体。2015 年 12 月,它由北京亦庄国投发起成立,初始定位为半导体设备技术开发与制造,但缺乏核心技术。亦庄国投的收购阳谋是:用资金换技术。
完成这场交易的关键人物是陆郝安。从物理学博士到英特尔技术骨干,再到执掌国产设备龙头,他的职业生涯恰似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缩影。
2016 年,他临危受命,操盘屹唐收购美国 MTI,并非简单 " 买技术 ",而是将 MTI 的技术与中国市场做结合,实现弯道超车。
9 年后的今天,弯道超车的局面正在发生。
2025 年 7 月 8 日,屹唐半导体以 770 亿元市值登陆科创板,是今年以来北京地区最大的 IPO(募资额),也是亦庄国资孵化的最大规模科技 IPO。
屹唐半导体的主要业务是: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其中,收入占比最高的产品是:干法去胶设备。2023 年全球市场份额达 34.60%,位居全球第二。
我们来看看:这家超级独角兽背后,揭示了哪些国家级机会?
01
陆郝安是怎么成为国内半导体的产业推手的?且看他的成长故事。
1977 年,陆郝安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物理学本科。
1982 年毕业后,他通过 CUSPEA 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赴美深造,在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固态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0 年代,他在美国西北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担任科学研究员,专注于电子与光学薄膜领域。
4 年后,他加入应用材料公司(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商),从高级工艺工程师晋升至项目主管,首次接触芯片制造核心工艺,意识到设备决定技术的天花板。
随后,他加入英特尔。1997 年调入硅谷技术制造工程部,参与芯片量产研发,6 年一线经验,让他掌握 " 从实验室到量产 " 的全流程。
2003 年,他调任中国,主导两项关键任务:
大连芯片厂建设:负责亚洲首家 12 英寸厂(Fab 68)的设备供应链管理,推动本土化采购;
政府事务开拓:任英特尔中国公共事务总监 4 年,协调政府关系与教育项目,奠定产业政策理解力。
2009 年,他出任 SEMI 中国区(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总裁。
他与屹唐半导体的故事,开始于 7 年后的 2015 年。
当年 12 月,北京亦庄国投成立 " 屹唐半导体 ",初始定位为半导体设备技术开发与制造,但缺乏核心技术。
于是次年,亦庄国投收购美国 Mattson Technology,陆郝安临危受命出任 CEO。MTI 成立于 1989 年,拥有干法去胶、快速热处理等核心技术,客户包括台积电、三星等巨头。
这正好填补的屹唐半导体的弱项。
干法去胶和快速热处理,是半导体芯片制造中的关键工艺设备技术。
前者像 " 洗玻璃 " 一样,能去除芯片制造中残留的光刻胶(一种用于图案化的光敏材料)。
后者像 " 微波炉加热 " 一样,能在几秒内将晶圆加热到 1000 ℃以上,用于激活掺杂原子或修复晶格损伤。
2018 年,屹唐北京亦庄工厂投产,首台国产化干法去胶设备下线。它将 MTI 设备制程能力从 65nm 提升至 5nm,快速热处理设备全球市占率达 13.05%(第二)。同时,产品打入台积电 5nm 产线、三星 DRAM 生产线,国内 12 英寸晶圆厂覆盖率从 15% 跃升至 60%。
2018 年,屹唐半导体营收突破 2.52 亿美元,扭亏为盈。2020 年,屹唐连获三轮融资,引入红杉中国、IDG 资本、深创投等机构,估值飙升至 200 亿元,成为妥妥的超级独角兽。
近三年,屹唐半导体的业绩呈现 "V 型 " 反转:2022 年营收 47.6 亿元、净利 3.8 亿元开局稳健,但 2023 年受行业周期影响营收下滑 17% 至 39.3 亿元。
随着国产替代加速,2024 年公司再次复苏,营收增长 18% 达 46.3 亿元,净利润更同比飙升 75% 至 5.4 亿元。
02
从以上故事,相信你也看到了:屹唐半导体是典型的国家队。实控人为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亦庄国投持股 45.05%。
这也侧面说明了,屹唐半导体要解决的,其实是一个国产替代的问题。
刻蚀设备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装备之一,其精度直接决定晶体管结构的纳米级成型质量。
目前,屹唐的干法刻蚀设备虽已进入三星、长江存储的供应链,其设备可用于 65nm 到 5nm 逻辑芯片制造。
相比之下,泛林半导体的等离子刻蚀机已全面覆盖 3 纳米工艺,其极紫外(EUV)兼容刻蚀技术更是领先。
更严峻的是,国际巨头正通过 " 技术迭代 + 生态绑定 " 巩固垄断地位。
应用材料(AMAT)与泛林联合推出的 " 原子层刻蚀 " 方案,可将误差控制在 0.1 纳米以内,而屹唐的毫秒级温控技术尚无法实现同等级别的均匀性。
台积电等头部晶圆厂更倾向于采用 " 设备全家桶 " ——刻蚀、沉积、检测设备来自同一供应商以确保兼容性,这使得屹唐这类单一产品线企业难以打入先进制程产线。
面对悬殊的差距,屹唐的研发策略并非硬碰硬,而是依托其 2016 年收购美国 MTI 的技术遗产,走出一条 " 嫁接式创新 " 路径。
比如,借鉴 MTI 在快速热处理设备上的双晶圆传输技术,开发可同步处理两片晶圆的刻蚀腔体,将生产效率提升 40%,成本降低 30%。
这种差异化路线,在部分产品上实现了弯道超车。在 3D NAND 闪存领域,屹唐的高深宽比刻蚀设备凭借侧壁保护技术,良率比泛林同类产品高出 5%,打入美光科技 128 层堆叠产线。
03
屹唐也揭示了半导体国产化的结构性机会。
据 Gartner 数据,2025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 亿美元,但部分环节国产化率不足 20%,尤其在刻蚀、薄膜沉积等关键环节仍依赖进口。
芯片制造各环节的国产化程度统计
一个关键的核心原因是:刻蚀机和薄膜沉积设备需要实现原子级精度控制。
例如,5nm 刻蚀机的等离子体能量波动需控制在 0.1% 以内,而国产设备在均匀性和稳定性上仍落后国际巨头 2-3 代。
薄膜沉积设备中,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对膜厚控制要求达 0.1nm(相当于 1 个原子层),而国产设备在 7nm 以下节点的台阶覆盖率不足 90%,远低于应用材料(AMAT)的 99.5%。
此外,在核心零部件,国内厂商很依赖进口。
刻蚀机的射频电源被美国 MKS 垄断)、真空泵被德国普发主导,薄膜沉积设备的气体分配系统被日本 Horiba 控制,部分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不足 10%。
这些大背景下,就给了国产企业几大机会。
首先是核心零部件的 " 国产替代窗口期 "。2024 年,国内部分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刻蚀机中超 50% 的进口零部件面临断供,比如射频电源、真空泵等。
美国出口管制,将倒逼中国加速供应链自主化。
其次是差异化技术路线的 " 换道超车 "。
与国际巨头在硅基先进制程 " 硬碰硬 " 不同,中国企业正通过细分领域的技术弯道超车。
比如在第三代半导体设备上,中微半导体联合宁德时代开发的车规级碳化硅刻蚀机,良率突破 92%。
比如在先进封装设备上,屹唐半导体将美国 MTI 的退火技术与刻蚀工艺结合,推出 " 刻蚀 - 退火 " 一体化设备,获长电科技小批量订单。
总而言之,中国半导体设备的竞争是马拉松长跑,而非冲刺。长跑并不是中国企业的挑战,而是机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