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鹏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沪指站上 3500 点," 银斯达克 " 高歌猛进!
近一年以来,中证银行 AH 指数、中证银行指数大幅跑赢纳斯达克 100 指数。
更重要的是,银行股的强势势头依然,今天工农中建邮五大行续创新高,银行 AH 优选 ETF(517900)今日涨 1.45%,年内涨 28.29%,领涨两市银行类 ETF,创上市以来新高。
如果过去对银行板块还有质疑和担忧,现在就真的是时候,也很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银行板块的价值了。
01
长阳一年半
回看这一波银行股行情,始于 2024 年初。
但当时的热点,毫无疑问是 AI,海外的英伟达、台积电、微软、meta,国内的 CPO 三巨头,各种 AI 映射概念、AI 应用概念,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资金流入。
相比之下,银行板块并没有吸引太多注意,何况在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地产等问题依然严重的情况下,银行的经营层面也确实没有什么亮点。
当时最常被人拿出来揶揄的,就是大家不是着急提前还贷,就是拼命往银行存钱,结果银行的利差缩小,收入和利润承压。
这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 2023 年的行业数据,银行利差每缩小 0.1%,银行业的利润就减少约 2000 亿。
2023 年净息差创新低时,银行板块跑输大盘 15%,部分农商行净息差已跌破 1.5%,逼近盈亏平衡线,一度引发对于中小银行能够继续经营的担忧。
不过,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
正因为行业陷入低迷,倒逼了银行做出改变。
例如,招行通过财富管理将非息收入占比做到 35%(行业平均 24%);平安银行通过数字化将存款成本压降至 2.1%(行业平均 2.4%)。
实际上,银行业的变化远不止这些。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的整顿改革可谓 " 刮骨疗毒 ",成效显著。
首先是风险出清,拆弹规模超 10 万亿。
房地产开发贷不良率从 2021 年峰值 3.2% 降至 2024Q1 的 2.4%,房企贷款白名单机制落地,到 2024 年 5 月,就已经投放超 6000 亿;
根据财政部 2024 年披露的数据,地方政府债务累计置换隐性债务 12 万亿,城投平台贷款不良率控制在 1.8%,较 2022 年下降 0.5%;
2020 年以来处置高风险机构 356 家,如包商、锦州等银行风险化解,山西 5 家城商行合并重组为山西银行,辽宁 12 家城商行整合为辽沈银行。
其次,是业务重构,从 " 躺赚息差 " 到 " 多维盈利 "。
对私,零售贷款占比从 2018 年 35% 提升至 2023 年 42%,招行 / 平安零售营收占比超 50%,信用卡不良率压降至 1.8% 以下,而财富管理规模却突破 30 万亿,3 年增长 120%;
对公,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 33 万亿,其中 2023 年增速 18%,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不良率仅 0.9%,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绿色贷款年化增速超 30%,规模居全球前列。
另外,金融科技的赋能,帮助银行业降本增效;加强资本管理,补充银行资本金;公司治理优化,对外开放,提升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种种变革,加快了银行业从 " 规模扩张 " 转向 " 质量求生 "。
02
拐点
终于,银行板块在 2024 年初释放业绩利好。
2024Q1,42 家上市银行合计营收 1.5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2023Q4 为 -2.1%);合计净利润 5629 亿元,同比增长 0.6%。
虽然利息净收入仍下降 1.8%,但非息收入大涨 12.6%(如招行代理基金收入同比增加 25%),净息差降幅收窄,季度环比仅降 2BP,而 2023 年每季降 5-8BP;关注类贷款占比降至 2.3%,2023 年末为 2.5%;小微贷款不良率降至 1.4%,较 2022 年降 0.3%,单季不良贷款新增规模同比减少 23%。
政策效果也在显现,如存款利率下调,每年节省负债成本约 800 亿,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减少坏账压力。
当时的机构,看待银行股有两派观点,一个是乐观派(如中金、中信),他们认为 " 最坏时刻已过,2024 年净利润增速有望回升至 3%",依据是经济复苏 + 存款利率下调,测算每降 10BP 增厚利润 2%。
另一派是谨慎派(如瑞银、大摩),他们则认为 " 营收增长依赖短期因素,净息差可能再探 1.6%",还做出警告地方政府化债导致 5-7 万亿贷款需重新定价。
结果,净息差止步于 24Q1 的 1.69%,并没有下探到谨慎派的 1.6%。
或许正是这些细微的变化,一些嗅觉敏感的资金看到了机会。
2024 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增持工行 H 股超 20 亿港元,持股比例升至 8.02%,平安资管加仓邮储银行 A 股 15 亿元,社保基金组合新进建设银行前十大股东,持股 0.8%,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加仓农业银行 2.1 亿股。
同期,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银行股超 180 亿元,占 A 股总流入量的 21%;银行 ETF 规模突破 400 亿元,年内增长 35%。
银行自身回购,渝农商行耗资 5 亿元回购(PB 仅 0.4 倍),沪农商行启动 10 亿元回购计划;央企交叉持股,中国烟草增持交通银行 0.5% 股权,中石油资本买入中国银行 H 股。
2024 年银行板块的业绩表现也不错,42 家上市银行,有 38 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为正,11 家银行保持双位数增速,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超 20%,分别达到 23.31%、20.16%。
叠加国家引导和推动长线资金入市、降准降息等,机构买入银行股的热情越来越高。
03
继续增持
到 2025 年一季度,险资对银行板块持仓占比达 27.2%,较 2023 年末提升 4.3 个百分点,创 2018 年以来新高。
险资还通过举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标的,将银行股作为稳定收益配置方向。北向资金方面,2025 年 2 月数据显示,单日净买入超 80 亿元,其中银行板块贡献显著,外资持续流入优质银行股,推动股价上行。
特别要提的,5 月 7 日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基金经理薪酬与业绩挂钩。
一般而言,主动权益基金通常会选取沪深 300 等代表性宽基指数作为业绩基准,而沪深 300 指数中银行板块权重高达 13.67%。如果不想净值与业绩比较基准偏离太多,基金就需要加速回补低配的银行股,间接推动了最近一轮银行股大涨。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自去年延续至今的一个投资策略 -- 杠铃策略。
因为经济复苏没有预期好,加上全球局势充满不确定性,导致大量资金采用这个策略,即大比例的资金配置在较为稳定的资产类型,如高股息板块、债券等等,少比例资金用来博弈高风险高收益。
银行股一向以高股息率(5%-8%)著称,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各种新兴产业频出的时候,或许没有太大吸引力,但现在却相反,高股息的吸引力已经追上甚至超过一些新兴科技产业。
今年,还有一个现象,是资金在通过 ETF 扫货银行板块,其中跨 AH 两市的银行 AH 优选 ETF(517900 ) 年内资金净流入额 6.1 亿元,其最新规模、份额均创历史新高,其份额近一年更是暴涨 970%,位居银行类 ETF 第一。
银行 AH 优选 ETF(517900 ) 是市场唯一跨 AH 两市的银行类 ETF,也是唯一可投港股的银行类 ETF,它跟踪银行 AH 指数,目前有 42 只成份股,其中,港股银行股 14 只,权重约 40%,A 股银行股 28 只,权重约 60%,前十大成份股中包括在 A 股上市的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上海银行;在港股上市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
银行 AH 指数在中证银行指数成份股的基础上,每月优选 AH 市场中 " 更便宜 " 的标的,自带轮动策略。从历史业绩看,要比纯 A 股及港股银行股都有明显超额收益。
截至 7 月 10 日,银行 AH 全收益指数年内累涨超 27%,相比中证银行全收益指数超额涨幅近 6%。自 2017 年 12 月 6 日指数发布以来至 2025 年 7 月 10 日,银行 AH 全收益指数累计涨 102.11%,同期中证银行全收益、沪深 300 全收益涨幅分别为 76.84%、17.75%。
此外,中证银行 AH 价格优选联接(A 类:016572;C 类:016573)为场外投资者一键布局 AH 折价银行股提供了便捷工具。
04
结语
回顾过去一年多银行股的大涨行情,可以看到很多利好因素的叠加和共振,这些因素有基本面改善、有业绩增长,也有全球以及中国政经局势的影响,还有市场风格的变化,有政策的推动,更有资金面的净流入,等等。
这些因素目前看仍然具备可持续性,例如宏观经济的复苏,有利于银行基本面继续改善,业绩继续增长,而全球局势的不确定性,又会增加资金对于杠铃策略的需求,银行股是高股息的代表,两者并不矛盾;险资、公募等机构的增配,以及后续的全球性的降息,又会提供更多流动性支持。
虽然低利率的大环境会持续,银行的净息差未必可以回到高峰期,但银行业经过过去几年的改革,特别是业务趋于多元化,新增长点又在不断培育,业务能力也好,企业韧性也好,还有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配合高股息政策,银行股有能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回报投资者。(全文完)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