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18小时前
光伏产业正经历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升级” 的历史性蜕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大家好,我是天弘基金祁世超。光伏产业指数在过去半个月中连续走强,受到市场热议,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光伏 ~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光伏产业正经历从 " 规模扩张 " 到 " 价值升级 " 的历史性蜕变。尽管短期面临产能过剩与价格博弈的阵痛,但中长期来看,政策引导、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容的共振,正为这一赛道打开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以下从供需格局、政策调控、技术突破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并揭示值得长期布局的战略机遇。

一、供需格局:产能出清与需求韧性并存

1. 产能过剩的阶段性阵痛

2024 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因产能过剩持续下行,多晶硅、硅片等环节价格一度跌破成本线。截至 2025 年二季度,组件价格企稳于 0.65-0.85 元 / 瓦区间,其中 TOPCon 组件因效率优势溢价明显 ( 0.67-0.72 元 / 瓦 ) ,而传统 PERC 组件价格中枢则更低一些。行业呈现 " 龙头涨价、小厂抛货 " 的分化格局:头部企业通过技术溢价维持价格,二三线厂商则因现金流压力降价清库存。当前硅料库存约 23-25 万吨,叠加下游拉晶企业库存,全行业库存总量约 40 万吨,部分企业在高库存下仍维持高开工率,涨价去库存的效果有待观察。 ( 风险提示:库存消化不及预期可能引发价格进一步下跌,二三线厂商低价抛货或加剧行业价格战 )

2. 需求端的结构性亮点

全球能源转型需求持续释放,欧洲光伏产业协会 SolarPower Europe 发布包括称,在中等展望情景下,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达 660GW 以上,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贡献主要增量。中国市场尤为亮眼。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预测,2025 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 3.8 亿千瓦,同比增长 35.5%,占全球新增装机的 44.5%。政策驱动下," 沙戈荒 " 大基地、分布式光伏与 " 光伏 + 储能 " 等场景加速落地,形成对产能的有效消化。 ( 风险提示:2025 年下半年国内需求可能因政策退坡或项目审批延迟而疲软,国外需求受美国 " 对等关税 " 及《净零工业法案》限制,东南亚产能面临高额双反税率冲击 )

二、政策调控:反内卷重塑行业生态

1. 顶层设计的系统性纠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多次强调 "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工信部通过提高新建项目资本金比例、行业自律公约限制低价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例如,四川省 2025 年 1 月出台政策,通过降低用能成本、融资成本等 10 项措施,助力企业技术升级与产能优化。2025 年 7 月 3 日,工信部召集 14 家光伏企业及行业协会座谈,明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 风险提示:地方政府因财政压力可能干预产能退出,导致 " 边清边增 ",政策执行力度与节奏存在不确定性 )

2. 市场化机制的深度重构

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 ( 如电价市场化交易、绿电交易扩容 ) 倒逼行业从 " 政策依赖 " 转向 " 市场驱动 "。2024 年全国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 55%,绿电交易规模同比增长 195%,推动行业从 " 量增价减 " 转向 " 质效优先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过滤下,技术领先、成本可控的头部企业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例如,近期 TOP4 组件厂商通过品牌、技术优势将报价稳定在 0.704 元 / W 以上,倾向通过稳定价格保障利润与市场份额,而二三线厂商为求生存采取低价抛货策略,加速行业洗牌。 ( 风险提示:市场化交易可能放大电价波动风险,头部企业与二三线厂商的价格分化或加剧市场无序竞争 )

3. 产能出清的实施路径与挑战

行业整合借鉴钢铁行业经验,由头部硅料企业牵头兼并二三线产能,计划通过联合收储提升硅料价格 ( 短期目标 5 万元 / 吨,长期 6 万元 / 吨 ) ,并从产能规模、技术先进性、能耗等方面管控新增产能。然而,整合面临多重阻力:企业间技术路线差异 ( 如改良西门子法与 FBR 技术 ) 增加谈判难度,地方政府因财政压力,产能出清进度相对较慢,收储计划因资金分歧和股权争议可能延迟至 2025 年底。此外,政策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平衡难题尚未完全解决,行业仍需在 " 有形之手 " 与 " 无形之手 " 的博弈中探索最优路径。 ( 风险提示:收储计划推进不及预期可能导致价格修复延迟,行业整合过程中技术路线分歧与地方保护主义或成为主要障碍 )

三、技术突破:从 " 硅基时代 " 到 " 后硅基革命 "

1. 高效晶硅技术的迭代加速

TOPCon 已成为主流技术路线,头部企业量产效率突破 24.8%,叠加 BC ( 背接触 ) 电池的美观与效率优势,在分布式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头部企业 HIBC 电池效率突破 27.81%,钙钛矿叠层技术效率达 34.85%,为行业树立新标杆。BC 组件较 TOPCon 溢价 0.03-0.1 元 / W,且成本差距已缩小至 0.05 元 / W,预计很快能实现成本持平。 ( 风险提示:BC 电池量产良率提升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商业化进程,技术迭代加速可能导致现有 PERC 产能加速贬值 )

2. 颠覆性技术的产业化曙光

钙钛矿与晶硅叠层技术被视为 " 终极解决方案 ",理论效率可达 45%,但最终实现还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难题。相关企业已建成 GW 级中试线,预计 2026 年量产;其他头部企业同步布局,计划通过 " 晶硅 + 钙钛矿 " 叠层技术实现效率跃升。此外,银浆降本取得突破,个别企业电池技术路线中单瓦纯银耗量从 6mg/W 降至 0.5mg/W,铜浆应用加速产业化。 ( 风险提示:钙钛矿电池稳定性、大面积制备工艺及量产良率仍需验证,技术专利壁垒可能限制国内企业产业化进程 )

3. 光储协同的经济性突破

储能技术与光伏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写行业逻辑。政策层面,中国取消 " 强制配储 ",推动储能从 " 政策配套 " 转向 " 价值创造 ",长时储能、液流电池等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内蒙古乌兰察布光储一体化项目度电成本降至 0.25 元 / 千瓦时,首次低于煤电;中东 Neom 新城 24 小时光储供电项目平准化成本 0.18 美元 / 千瓦时,经济性显著优于燃气发电。 ( 风险提示:储能技术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光储项目经济性,政策退坡后储能需求可能阶段性收缩 )

四、长期布局:把握三大战略机遇

1. 技术领跑者的超额收益

聚焦在 TOPCon、HJT、BC 及钙钛矿技术上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BC 电池因效率高、美观性强,在分布式市场需求旺盛,预计 2025 年底头部企业 BC 产能将达 50GW 以上,且成本与 TOPCon 持平后盈利前景进一步改善。技术溢价将驱动头部企业利润率回升,预计 2025 年底行业集中度 ( CR5 ) 将达 76% 以上。 ( 风险提示:技术研发投入过高可能挤压短期利润,技术路线选择失误或导致产能闲置 )

2. 新兴市场的蓝海红利

中东、拉美等地区正成为增长极:沙特 "2030 愿景 " 规划 58GW 光伏装机,阿联酋投入 1360 亿美元发展光伏与储能,中国企业通过本地化建厂 ( 如晶科能源在沙特的 10GW 组件项目 ) 规避贸易壁垒,抢占市场先机。此外,非洲、东南亚等 " 无电人口 " 市场的刚性需求,为分布式光伏提供长期增长空间。例如,不少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 2 亿美元建设组件厂,也有企业在南非布局大型光伏电站,助力当地能源转型。 ( 风险提示:新兴市场地缘政治风险较高,政策稳定性不足可能导致项目收益波动 )

3. 全球化生态的价值重构

头部企业正从 " 单一组件供应商 " 向 " 光储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 " 转型。例如,个别头部企业通过 " 光伏 + 储能 + 绿氢 " 闭环生态,在中东、拉美布局综合能源项目;也有发力氢能电解槽,探索 " 光氢一体化 " 新模式。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提升服务溢价,更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在国际政策层面,中国企业需应对美国 " 对等关税 " 与欧盟《净零工业法案》的挑战,通过海外建厂、技术输出等方式巩固全球市场份额。 ( 风险提示:全球化布局可能面临海外供应链配套不足、文化差异及贸易摩擦升级风险 )

结语:锚定能源革命主线,穿越周期的产业价值逻辑

光伏产业的长期价值,根植于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底层逻辑,而非短期价格波动或政策扰动。从能源革命的历史维度看,当一种新能源的度电成本跨越 " 替代临界点 " 后,其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将呈现不可逆的加速态势,这种经济性优势正在改写能源市场的游戏规则。​

短期政策密集释放的反内卷信号,本质是推动行业从 " 规模扩张红利 " 向 " 技术溢价红利 " 切换的制度性铺垫。尽管中期产能出清过程中,库存消化节奏、技术路线竞争、区域政策协调可能带来阶段性反复,但行业集中度提升与落后产能退出的大方向已明确。这种转型阵痛,恰恰是产业从 " 量增 " 向 " 质升 " 跃迁的必经阶段,如同半导体产业历经多轮产能周期后才形成技术壁垒一样,光伏行业的 " 去芜存菁 " 将为优质企业打开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长期来看,三重确定性构成坚定持有的核心支撑:其一,技术迭代的持续性。钙钛矿与晶硅叠层技术的理论效率天花板较当前主流技术提升近较大,每一次效率突破都对应度电成本的阶梯式下降,这种技术驱动的降本曲线尚未见顶;其二,全球化需求的刚性。新兴市场光伏装机占比近几年快速提升,中东、拉美等地区的能源自主化战略与非洲 " 无电人口 " 的能源普惠需求,将对未来的行业需求形成支撑;其三,生态价值的重估。光伏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较煤电低不少,在全球碳关税与 ESG 投资框架下,其环境外部性正被纳入资产定价体系,这种价值重估才刚刚开始。​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光伏产业的核心逻辑不在于短期政策催化的弹性,而在于其作为 " 零碳能源基础设施 " 的不可替代性。当技术突破持续兑现、全球市场持续扩容、生态价值持续显化,那些扎根技术研发、布局全球供应链、构建光储氢协同生态的企业,终将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沉淀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产。这一过程或许伴随周期波动,但产业升级的主线从未偏离,最后留下来的会成为行业主导者。

天弘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基金 ( A 类 011102,C 类 011103 ) 紧密跟踪中证光伏产业指数,该指数从主营业务涉及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上市公司证券中,选取不超过 50 只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光伏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感兴趣的伙伴,上支付宝 APP 搜索:天弘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基金 ( A 类 011102,C 类 011103 ) ,即可了解详情。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在购买基金前应仔细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与基金合同,请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光伏 美国 东南亚 天弘基金 中国市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