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娱观察 昨天
视频播客,还值不值得抖快B红争一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大娱乐家

这个夏天,B 站又主动高调了一回。

" 视频播客出圈计划 " 推出,B 站承诺千万流量扶持、AI 剪辑工具和城市录播棚支持,旨在将原本属于耳朵的 " 播客 " 内容,也呈现在屏幕之前。这不是 B 站第一次试图改写内容生态,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更耐人寻味的是,它选择的视频播客这一形式,恰恰正处于一种 " 想被看见 " 又 " 尚未被定义 " 的模糊边界上。

视频播客当然不是什么新物种。

图源:Pexels

早在 YouTube 崛起初期,美国播客界就已出现 "vodcast"(概念,用影像增强谈话内容的沉浸感和传播力。进入 2020 年代后,YouTube、Spotify、Apple 三大平台都先后布局视频播客业务。

如今美国的播客制作机构反而更像是小型制片公司,带灯光、设布景、有分镜脚本,不再只是 " 对着麦克风讲讲话 "。

而国内播客本身就起步更晚,迟疑了几年后,终于在这个夏天加速。

不仅 B 站喊出 " 视频播客 " 的口号,抖音精选也在悄然成为视频播客的孵化温床,而小红书则很早就开始向播客主播抛出橄榄枝。抖红 B 的不同动作共同传达出一个讯号——视频播客正在成为新一轮 " 注意力之争 " 的新战场。

各平台的视频播客

问题是,这场看似喧哗的入局背后,真的值得争吗?谁会是视频播客的真正受益者?对于平台来说,这是选无可选的新风口,还是营销语境下的又一次概念发明,大概还需要更多时间观察。

为什么 B 站

此刻押注视频播客?

在音频播客商业化本身尚属小众的国内市场,视频播客的出现本质上更像是一种平台主动介入的强行结构升级。

过去几年,中文播客的听众群体虽不断扩张—— 2024 年已达 1.3 亿人次以上,但真正实现规模化变现的节目依然屈指可数。广告主的投入极不稳定,听众的付费意愿也不高,原因不外乎两个:可视化弱、品牌识别差。

JustPod《2024 中文播客新观察》

视频播客,恰好切中了这两个痛点。它不只是 " 把播客拍成视频 " 这么简单,而是一次媒介形态的重写。

人在镜头前说话、对谈、举止的方式、情绪的波动、环境的布景……都共同构成一个 " 可识别的 IP",而不仅仅是一个声音。YouTube 数据显示,44% 的观众表示视频内容能增强对播主的信任感,这种亲近感,正是播客作为 " 慢媒介 " 的核心竞争力,大概也是 B 站看上的关键。

一方面,B 站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 视频内容 " 新的增长点,传统番剧、ACG 与鬼畜区的内容增长有一定的天花板,且基数越来越稳定;另一方面," 轻对谈 " 类内容的兴起,都在引导用户从娱乐消费转向信息摄取型使用场景,因此,B 站需要获取更多中低成本、可持续输出的内容去填补这些空白区间。

B 站 " 视频播客出圈计划 "

视频播客正是这种 " 带宽型内容 " 的理想载体——既不像纪录片那耗资大周期长,也不像短视频那样易被算法淘汰。它在中长视频与知识表达之间形成了过渡地带,为 B 站所需的 " 日活 / 播放时长 " 指标提供新的出路。

B 站 " 出圈计划 " 中所提出的各项扶持机制—— 10 亿冷启动流量、AI 剪辑助手、城市录播棚、知识类 UP 主定向扶持——其实就是鼓励更多本身就已经在做访谈类内容的 UP 主向视频播客转向。

像是王一快、刘煜煊等已经颇有积累的聊天型 UP 主,最近也在开始尝试转向视频播客领域,并不是因为他们在 " 播客 " 这个品类中创造了什么全新内容,而是因为他们原本的表达形式就具备转向视频播客的天然条件。

B 站截图

事实上,一些成熟的机构型播客自身也有视觉化的需求。《故事 FM》这样原本偏音频表达的团队,其实早就开始尝试以视频化方式重制原有内容,从 " 小三分离师 " 的社会题材,到 " 癌症患者的最后时光 " 这样纪录片质感的视频,以及最近在日本 NHK 播出的《寻找我的日本接生婆》。

很多本身长期具有播客经验的主播,也试图将国外流行已久的视频播客形式本地化。

十年前通过 IPN 播客网络旗下的《时尚怪物》开始进入播客的领域王汉洋,在主持《草履虫》《山有虎》《晚点聊》的情况下,最近又开了一档原生的视频播客《蜉蝣天地》,虽然 4 月就上线了第一期,但正是对外官宣这档节目的存在,选择的时间点也是和 B 站计划同一时间。

此外,B 站也看到了播客成为新品牌入口的可能。传统 UP 主的变现路径日趋饱和,而视频播客能够以一种 " 少即是多 " 的方式,重塑用户对主播个人 IP 的黏性认知,进而撬动 " 花火广告平台 ""B 站课堂 " 直播带货不同商业通路。

许多节目本身就是以视频对谈、观点输出为核心,其人物关系、节奏密度、表达风格都已高度视觉化。在 B 站这样的内容结构中,他们只需顺势将这些特征包装进 " 视频播客 " 的框架,便能迅速完成风格统一与商业路径的闭环。

就连品牌播客自己都意识到了视觉化的重要性,像是山下有松的品牌播客 " 山下声 " 的第二季,请来周轶君作为主持和更多明星嘉宾的同时,也同步上线了视频播客,进一步强化其品牌的视觉呈现。

《山下声》截图

然而,录播客显然不等同于拍播客。视频播客的制作周期远长于音频,剪辑成本更是在数倍以上,与此同时,设备、棚拍、布景、妆发都成了 " 基本配置 "。因此,它更像是一种面向平台扶持与商业合作的 " 中高成本内容工业品 ",而不是人人都能轻装上阵的自由表达形式。

而 YouTube 能够天然成为视频播客最大的平台自然还是其广阔的变现空间,成熟的播客创作者几乎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将视频播客内容放上去,很快就能产生收益。

YouTube 截图

从内容契合这个角度看,B 站确实具备先发优势。它原本就以 " 个人内容生产者的舞台 " 自居,有强烈的 IP 运营传统与内容深度积累。面向未来,视频播客能否在 B 站生态中成为一个 " 新物种 ",而不是被迫套入 " 访谈对话 / 在线课堂 /Vlog" 的既有逻辑从而获得商业化可能,B 站正在加速给出答案。

谁是视频播客的主场

尚难定论

与 B 站高调入局不同,抖音和小红书对播客以及视频播客的动作更隐秘,也更 " 本地化 "。

抖音主平台依然以短视频流为核心,尽管之前也招募了像 " 忽左忽右 " 这类国内的头牌播客入驻,但几年下来粉丝数甚至并未破万,而创作者也从未将完整内容放上过抖音,双方更多还是一种相互引流的状态。

抖音从去年开始力推的以中长视频为主的 " 抖音精选 ",现在则开始发力尝试聚集起一批视频对谈类创作者。他们通过密集输出观点、分发高光片段、利用短视频逻辑包装长内容,逐渐形成适配抖音平台的视频播客形态。和 JustPod 合作出品的 " 精选奇遇记 " 播客,也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拍摄视频播客的形态,无疑也是一种颇具前瞻性的出品视角。

抖音 X JustPod " 精选奇遇记 "

更重要的是,背后抖音的商业化模型已相对成熟:品牌植入、电商挂链、知识带货、直播打赏……视频播客可以无缝嵌入这些变现路径中,它不是一个单独的节目类型,而是一种进一步转化流量的内容形态。

尤其是对于相对来说更加精英化的播客受众,如果能够成功吸纳这样一批用户进入到抖音的内容生态,那基本上就真的做到了商业化的无死角覆盖。

相比于 B 站和抖音,很难说小红书对播客是否具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什么都可以做,但似乎也没有坚持。

去年推出的 " 播客主理人计划 " 为不少小宇宙创作者提供了品牌和视觉曝光机会,也试图将知识表达以视频形式呈现在平台。

小红书 " 播客主理人计划 "

本质上小红书以图文社区起家,平台节奏慢、互动深,缺乏明确的变现机制与持续内容扶持,因此,视频播客至今仍属于边缘表达,就连小红书自己官方做的几档播客,更新也时断时续,很难说他们自身对播客内容还有太多期待。显然更多时候,小红书上的视频播客只是让 " 听众知道这是谁 " 的一种补充视觉路径。

放眼全球,YouTube 毫无疑问是视频播客的 " 原产地 " 与头部战场。

无论是 Joe Rogan、Lex Fridman,还是 Vox 旗下的《Today Explained》,都在用视频方式运营播客 IP。

而另一大目前的视频播客重镇自然是 Spotify,其目前也正在尝试音视频双轨推进,但仍以独家版权绑定为主;Apple 则尚未找到合适的视频路径;而 TikTok 其实也正在欧美测试播客相关功能,其策略与 " 抖音精选 " 相似,都试图以短带长。

图源:Spotify

至于国内局势,真正的分水岭还未到来。

虽然 B 站、抖音、小红书已先行出手,但这场竞争远未成型。

视频和社区平台之外,音频平台本身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腾讯音乐刚刚收购喜马拉雅,结合 QQ 音乐和国内最大播客平台小宇宙的紧密合作关系,完全有能力随时切入视频播客领域。

微信视频号本身也在测试更长形式的谈话类内容,几乎在 B 站高调宣布视频播客几乎的同一时间,梁文道带着他的单口付费播客节目八分半正式入驻了视频号,很难说这仅仅只是巧合。

视频号截图

甚至知乎、网易云、快手等平台,也都不乏社群沉淀和创作者资源,毕竟快手还一度推出过独立的播客应用 " 皮艇 ",很难说不会对视频播客重现野心。

从这个视角看,视频播客之争其实很难说有什么 " 先机 " 可占,而是 " 谁能先把视频播客这个盘子本身做大 "。这场较量比拼的不仅是流量或话题,而是平台能否为创作者提供稳定、可持续的表达场域以及商业化可能性。

视频播客的本质不是对播客的简单 " 可视化 ",而是对媒介表达方式的再定义。当图像成为主语言,创作者不仅要 " 被听见 ",更要 " 被看见 ",但是这种被看见,不该止步于简单的视频形态变化,而应深入到信任、内容与关系的结构重建中。

图源:Pixabay

这场竞争,争的不是谁先喊出口号,而是谁最终定义了视频播客的可能性。

Recommen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b站 youtube 美国 apple 抖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