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大模型厂商和 AI 公司集体发力智能体方向。在日渐拥挤的智能体赛道上,有一个身影是同行都无法忽视的:豆包。
原因也很简单,豆包来得不是最早的,崛起速度却十分迅猛。早在 2023 年,OpenAI 就上线了 Plugin 平台,希望构建多元化的智能体生态;国内 AI 巨头与 " 六小虎 " 也势头正盛,而豆包 2023 年 8 月才开启公测。
时间来到 2024 年底,QuestMobile2024 年 AIGC 应用发展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豆包月活跃用户已突破 7500 万。
而网友们在豆包创作智能体的热情,更是其他平台很难比拟的。比如最近,不少网友热衷给豆包做二创,为她打造新 " 豆设 ",搞出了 " 豆沙 "" 豆脚 " 这样的抽象 IP,还有用户制作了挂满豆包徽章的 " 痛包 "。这种集体玩梗,通常只会出现在现象级 IP 上。
无论是冰冷的数据,还是与用户产生情感连接的 " 豆包宇宙 ",都说明,豆包在强手如林的 AI Agent 赛道上后发先至。
智能体的热潮才刚刚开始,留给各个玩家的时间和机会窗口仍然充足。所以,搞清楚豆包是靠什么崛起的,它的亮眼表现究竟能不能复制,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认为,豆包在智能体方向上的崛起,核心在于将技术民主化贯彻得最为彻底。具体怎么做到的,不妨一步步来探寻。
先简单回溯一下豆包的智能体崛起历程。
2023 年 8 月 15 日,豆包悄然开启公测。彼时,它还只是个功能较为单一的 AI 对话产品。当时,AI Agent 的风刚刚从硅谷起势,国内头部 AI 企业开始小范围尝试,比如商汤推出通才 AI 智能体……而这时的豆包,在智能体方向上并不起眼。
但是,豆包最先填补了一个行业空白。
我们 2023 年的一篇文章中提过,当时 AI Agents 所代表的大模型应用机会,还只是非常早期,智能体应该是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有性别吗?以什么性格跟用户对话?有哪些用例?这些产品层面的 " 无人区 ",是当时智能体的空白地带。
转折发生在 2023 年 11 月,豆包填补了这个空白。当时,字节成立了独立 AI 组织 FLOW,在 AI 应用层开始快马加鞭,豆包向智能体方向狂奔。
豆包推出大量官方智能体,如英语学习助手、聊天、AI 生成漫画等,上线文生图产品能力,开启多模态探索。此时的豆包,逐渐转变为具备多元场景服务能力的智能体平台。
豆包用户既能与默认智能体聊天,也能找到特定的智能体解决具体问题,比如口语外教、健身教练,甚至哲学学者。还能参与 UGC 智能体的创作,打造自己的个性化智能体。
可以说,豆包让很多普通人第一次知道了智能体可以是什么样子,原来它可以千变万化,也距离自己并不遥远。此后,豆包智能体数量逐渐开始井喷式增长,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各个领域都有专属智能体。
有了应用,用户群体因此凝聚,豆包的智能体访问量、活跃度持续攀升,最终有了远超同期竞争对手的规模。
让智能体成为人人能玩的玩具,才能释放大模型技术的潜力。这个道理业内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豆包为什么能做到?答案要从用户身上找。
智能体赛道,国际有 OpenAI 这样的巨头,国内有百度、阿里、腾讯等大厂,竞争如此激烈,豆包凭什么能出头?我们不妨代入用户的视角。
你是一个新用户,说不清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智能体,更不知道这些智能体能帮上什么忙,得等一个具体的智能体摆在眼前,你才会恍然大悟:" 原来还能这么用!"
对智能体来说,大多是先有供给,再带动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新奇的智能体能否让你看见它,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智能体的曝光度,豆包就很有优势。
而且,豆包还能通过生态产品的整合,深入各种场景,在抖音直播间给你推荐商品搭配;用飞书办公时帮你处理琐事,让人不知不觉就用了起来,这是大多数 AI 创业公司难以做到的。
现在你已经上手了智能体,又有了新的疑问:如果智能体平台只靠流量和场景就能火,那豆包在百度文心、阿里通义、腾讯混元这些 AI 巨头面前,似乎也没什么显著优势。毕竟巨头要是肯砸钱砸资源,完全有可能把它扼杀在成长阶段。
可事实并非如此,这又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豆包的智能体用户,兼具使用者与开发者的双重身份。
有人说,智能体是 AI 时代的 App。智能体的地位确实如此,但实际上又和 App 有着本质区别。用户对于 App,大多只是被动使用,而面对智能体,用户却能成为开发者。从用户体验转向开发层面,相对于 AI 巨头平台,豆包的差异化优势也比较显著。
现在,你不满足于只用智能体,还打算开发一个自己的专有智能体。你对不同开发平台进行竞品调研的时候,第二轮战役:开发易用性,就开始了。
首先,你会先看模型性能。
对比了 GPT、BAT、豆包、星火等一大堆基座模型之后。你觉得豆包大模型虽然性能不是最顶的,但也没有明显短板,多模态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应用场景的需求。而且它还免费,相比那些付费高昂的大模型,豆包的门槛一下子低了,试试也没什么损失。
没有编程经验的你,打算再看看操作难度。发现其他平台虽然也有低代码开发,但多少还是需要点技术背景,而豆包与扣子打通,支持扣子创建并发布智能体到豆包,扣子平台的操作也是最简单的。
不用写代码,拖拖拽拽就能搭建页面,还有大量现成的智能体模板可以直接复制。想让智能体作为学习、工作、生活、理财等各种助手,都能一键 get 同款。相比之下,其他大厂的智能体生态和模板,就没有豆包这么丰富了。
想让智能体更懂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个人知识库的构建也不复杂。上传个 PDF、Excel 文件,或者接入飞书、Notion 的数据,它能自动整理。
在扣子上做好的智能体,能一键部署到豆包、抖音、飞书等 app,甚至公众号上,直接就能用起来,成就感拉满。
2025 年以来,智能体赛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个人开发者、企业开发者,当他们想进行深度、复杂功能的开发时,豆包也被纳入选择。
一方面,豆包继续在模型性能、功能拓展等方面发力。6 月 11 日,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举办 Force 原动力大会,发布豆包大模型 1.6、视频生成模型 Seedance 1.0 pro 等新模型,并升级 Agent 开发平台等 AI 云原生服务,进一步巩固其在智能体赛道的地位。
选到最后你发现,豆包在降低智能体使用与开发门槛方面,都堪称典范。比它模型强的没它便宜,一样便宜的没它简单,拼资源的又没它场景多。对于普通用户和开发者来说,豆包都是一个很难拒绝的选择。
那么,豆包到底做成了什么 AI 巨头、互联网大厂、AI 初创独角兽们都没有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将技术民主化做到了极致。
技术民主化,通俗点说就是不让技术被少数精英垄断,而是让大众都能参与其中。早在 2012 年左右第三次 AI 技术浪潮兴起时,李飞飞、马斯克等行业大咖就多次强调 AI 民主化的重要性。国内科技企业虽不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但在推动技术普惠上同样不遗余力。
如果说大模型是工程师的 " 玩具 ",那智能体就是普通人也能轻松上手的 " 乐高 ",而豆包就是让这个玩具推得最广、门槛降到最低的一个。
不管是经验老到的专业开发者,还是毫无编程基础的小白,都能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个性化智能体。技术民主化降低了开发门槛,进而促进 UGC 内容增长,最终带动豆包的用户规模提升。
能把技术民主化贯彻得这么彻底,背后是豆包的智能体战略牵引的资源联动。C 端免费,Coze 高效便捷的开发环境,还有火山引擎的云服务。面对大众用户需求不确定的情况,字节的生态产品矩阵为豆包提供了广阔场景,总有新颖的智能体点燃用户兴趣。
这些能力,共同支撑豆包把技术易用性推向了极致,在智能体赛道后发先至。
当然,豆包虽然在智能体方向上表现亮眼,但也并非完美无缺。
比如技术层面,网友们总结的 " 豆包型人格 ",是有点蠢但很勤劳。这说明豆包在大模型能力上还有进步空间。而且我发现,豆包的安全审核严格,生成内容偏保守,创意不足。比如同样的提示词,豆包有时会拒绝回答,并且中断后会遗忘前置内容,导致对话连贯性下降,影响跟智能体互动的体验,而 Deep Seek 能正常响应,答案也更有创造性。
商业化方面,豆包智能体 ToC 都是免费的,开发的低价 API 策略吸引用户,也压缩了利润空间,长期看不可持续,未来肯定要深挖变现方式。
此外,与一些成熟的开发者社区相比,豆包的开发者社区机制仍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我就发现,扣子平台的高质量智能体基本来自官方,外部开发者贡献的智能体质量良莠不齐,仅看使用人数也很难判断好坏,有时会浪费时间。
不完美的豆包也说明,当下的极致也只是未来的起点,智能体领域远没到尘埃落定的时候,其他 AI 企业可以从豆包身上取长补短,继续推动智能体向前进化。
从这个角度看,豆包在智能体赛道崛起的最大价值,就是照亮了一条技术普惠的路径,让更多人看到 AI 技术走出技术精英圈层、真正服务大众的可能性。
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投身智能体的技术民主化进程,人类与 AI 达成真正和解的那一天,就会越早到来。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