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欢 摄
一部《哪吒之魔童闹海》,让成都文旅产业再次受到瞩目。一个问题摆在成都面前:如何接住 " 哪吒 " 带来的 " 泼天流量 ",并挖掘出更多 " 哪吒 "?
7 月 11 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重点对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展开部署。之所以将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都期望的是,加快推动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回顾近年来 " 出圈 " 的 " 爆款 " 文旅城市,无不是从一个 IP" 爆点 " 延长,最终以全域全貌场景带动城市整体起势,重点正落在 " 融合 " 上。如成都理解,当文商旅体贯通后,三次产业链接供需两端,将能发挥出 " 一业兴、百业旺 " 的牵引作用,最终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而这一步,也将是成都从文旅大市走向文旅强市,进而与世界知名文旅城市 " 掰手腕 " 的重要探索。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推动品牌塑造矩阵化
成都从不缺文旅 IP。
哪吒之外,大熊猫是成都最知名的 IP 之一。两年前," 女明星 " 花花曾掀起一拨到成都的打卡浪潮。而在今年入境游热潮下,大熊猫也让成都外国游客激增——根据成都海关提供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截至 7 月 1 日,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员已超 300 万人次,出入境人员居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第 1 位。
业内一种共识是,成都拥有江山之雄和文物之盛,文旅资源在总量和多样性上均表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成都文旅局局长邱伟对此如数家珍:大熊猫是成都最大的 IP,金沙所代表的古蜀文明璀璨夺目,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文化遗产仍然守护着成都,还有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乡村旅游……
也有声音指出,成都文旅资源较为分散,标志性、影响力强的项目在数量上还有提升空间。
如何为成都遍地散落的文旅珍珠 " 抛光 "?文商旅体融合恰是一条有效的探索路径。
文商旅体融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协同共赢,互相赋能,通过 " 文旅 + 百业 "" 百业 + 文旅 ",推动各业态的提质增效。具体来看,成都将 " 文商旅体 " 细化为 " 文化为魂、商业筑基、旅游引流、体育聚势 ",构建出了一套圈链融合的 " 闭环 ",以发挥业态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
比如,邱伟提到,文博业正在成为成都一个文旅标签,全市共有 201 家博物馆,数量居全国第二。而借势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潮玩经济崛起,成都文博文创商业也正乘势向上,仅成都博物馆文创收入,就从 2022 年的 939 万元猛增至去年的 5147 万元。
更具想象空间的是,成都还提出 " 跟着演展赛剧来旅行 " 活动,以 " 票根经济 " 催生旅游新名片。邱伟提及,今年以来成都已举行 55 场大型演唱会,跨城观演比例在 60% 以上。凭大型演唱会门票,游客可以免预约进入博物馆,还能享受一些景点门票折扣。
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竞争力在于品牌。会上,成都明确提出,打造 " 公园城市,幸福成都 " 的文商旅体品牌,并进一步推动品牌塑造矩阵化,具体路径包括提升地标品牌知名度,活化延伸哪吒、王者荣耀、花花等文旅 IP 影响力,打造无人机足球赛、机器人拳击赛等科创新亮点。
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更多城市文旅名片
对于成都来说,比起如何融合,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谁来融合?
在此次全会上,成都特地邀请文商旅体相关产业的民营企业参会,以期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参会企业家之一,锐思联合体育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高于天发现,随着成都近年来各项赛事不断落地,不少企业和他们一样,从主营赛事运营向体育旅游等融合业态转型。
市场主体一直是成都文旅发展的关键力量。有参会嘉宾提到,回溯到 2000 年后,张艺谋执导的城市宣传片,让成都有了 "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 的标签,正是市场主体发挥的作用。
到现在,无论是出品王者荣耀的腾讯天美,还是哪吒背后的可可豆,企业仍在不断为成都文旅带来新亮点。而在《黑神话 · 悟空》出圈后,业内亦在等待下一个成都 3A 游戏领域的爆点。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已汇聚规上文化及相关企业 1149 家、规上(限上)旅游企业 906 家、音乐企业 4000 余家。去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达 2876 亿元,占 GDP 比重首次突破 11%。
而与先发城市相比,成都文创企业数量仍有待进一步增长。比如,成都演艺市场活跃,被外界称为中国演艺市场重要 " 票仓 ",也还需要进一步引育演艺经纪、在线旅游、票务营销等企业。
对此,成都谋划构建头部引领、腰部支撑、专业协同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聚焦文化传承、精品旅游、数字文创、赛事演艺等方向,培育一批有根企业、" 明日之星 "。特别是通过 " 立园满园 " 行动,推动文旅商贸等主导产业园区发展,带动更多项目和企业落地。
根据成都最新提出的目标,到 2027 年,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三城三都 " 影响力持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2 万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花费、体育产业总规模分别达到 2000 亿元、4700 亿元、1800 亿元左右。
随着各类企业的加速发展,新的模式也有望在成都落地。
有音乐园区运营企业提出,可以参照国外各类节庆模式,推动音乐、电竞、演艺和度假产品结合。而高于天则提到,可以探索一种 " 白天看赛,晚上参加音乐节 " 的融合产品,但这需要打造跨产业的企业合作机制,让不同领域的企业坐在一起,共同谋划。
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旅资源,让成都有打造 " 长红城市 " 的基础,关键在于,能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定力,保持坚守。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