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07-13
高考志愿填报当天,我把自己逼哭了:全世界都在替你做选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者 韩明丽

读者来信:

我是一名刚结束高考的学生,现在正面临人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重大选择——填报志愿。可我发现自己好像卡在了一个奇怪的困境里:

从高考结束那天起,我的生活就变成了一场 " 他人意见的轰炸现场 "。

父母是最先行动的。他们请了一位据说 " 很有经验 " 的志愿填报老师,每天下班回家就催着我视频咨询:" 老师说了,计算机专业现在缺口大,毕业起薪高 "" 师范类行业稳定,以后跳槽也有优势 "。那位老师也确实专业,打开电脑给我分析各校历年分数线、就业率,甚至精确到某个岗位的月薪中位数。

可当我坐在屏幕前,听着那些陌生的专业术语和漂亮的数据时,心里却越来越慌——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这些专业,更不确定学了之后会不会快乐。

亲戚们也没闲着。" 学医多好啊,医生越老越吃香。"

" 女孩子当老师多体面,假期多还能照顾家里。"

有人跟我说:" 选热门专业准没错,现在 AI 这么火,学个数据分析以后肯定抢手!"

也有人劝我:" 别太现实啦,趁年轻选个感兴趣的!"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让我越发混乱——如果连 " 喜欢 " 和 " 现实 " 都成了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那我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

父母似乎察觉到了我的犹豫,反而更加着急。他们给我报了那位志愿填报老师的 " 一对一辅导课 ",说:" 你年纪小,考虑问题不全面,我们找专业人士帮你分析,省得走弯路。"

可每次上课前,我坐在电脑前等待时,手心都会出汗。老师讲得头头是道,我却像个局外人——他说的每句话都有道理,但我无法判断这些道理是否适用于我。更可怕的是,如果最后选了一个‘正确’但不喜欢的专业,未来的四年该怎么办?

昨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发呆,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原来我从没认真思考过‘我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从小到大,我习惯了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小学时学钢琴是因为妈妈觉得弹钢琴的女孩有气质;初中拼命学数学是为了爸爸能在家长会上骄傲;高中选理科是因为班主任说,你逻辑思维不错,学理更稳妥。现在突然要自己做决定,我却像站在空荡荡的舞台上,聚光灯打下来,却找不到该站的位置。

我真的很害怕。害怕选错专业浪费四年光阴,害怕让父母失望,害怕未来某天醒悟过来时,已经错过了改变的机会。可更让我恐惧的是,如果连这次选择都要交给别人来做,那我究竟算不算真正 " 活过 "?

我知道心理咨询师擅长帮助人们梳理内心的困惑,所以想请教:

1. 当所有外界的声音都在告诉我 " 应该怎么做 " 时,我该如何听见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2. 如果我对很多事情都只有模糊的兴趣,比如喜欢小动物,但不确定能否以此为职业,该怎么判断这是否值得作为专业方向?

3. 在必须做出选择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未来的后悔?

——一名迷茫的高考生

回复如下:

认真读完你的来信,能感受到你在志愿填报这件事上的巨大挣扎。高考结束后的这段日子,你的生活仿佛变成了一个 " 他人意见的轰炸现场 " ——父母的期待、老师的分析、亲戚的建议,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让你越发混乱。你问如何听见自己的声音、如何判断兴趣的价值、如何减少未来的后悔,这些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核心的困惑:当外界的标准与内心的声音冲突时,我该如何确认 " 我是谁 "?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一起探讨的方向。

你描述的状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 决策瘫痪 " ——当外界输入过多时,大脑会因信息过载而陷入混乱,反而屏蔽了来自内心的真实信号。父母请来的志愿填报老师讲得头头是道,亲戚朋友的建议也各有道理,可这些声音越是清晰,你越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这种感受一定让你很疲惫吧?

或许可以试着做一个小练习,暂时关闭所有外界的声音,拿出一张纸,写下三个问题:"小时候,我最享受做什么事情?哪怕没人夸奖也会专注其中?"" 做什么事情时,我会进入‘忘我状态’?时间仿佛静止了?"" 如果完全不用考虑就业和收入,我最想尝试什么方向?"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藏着你未被外界干扰的原始兴趣。真正的自我声音不会宏大嘹亮,它更像深夜里的一盏小灯,安静却持久地亮着。

你担心自己对很多事只有 " 模糊的喜欢 ",比如爱小动物但不敢报生物系,怕 " 喜欢 " 支撑不起未来的职业。这种担忧恰恰体现了你的责任感——你希望选择的不只是 " 喜欢 ",更是 " 可靠 "。但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职业需要的从来不是 " 绝对确定的兴趣 ",而是 " 可持续生长的可能性 "。

我们可以试着把 " 兴趣 " 拆解成三个层次:感官兴趣— - 单纯享受过程;认知兴趣— - 想深入了解背后的原理;志趣— - 愿意将其发展为长期事业。

你目前的喜欢可能停留在前两个层次,这完全正常。大学恰恰是一个探索 " 志趣 " 的阶段——比如中文系不仅能读文学作品,还能学习剧本创作;新闻专业可以接触社会议题,用文字记录时代。选择专业不是给未来上锁,而是拿到一把打开更多可能的钥匙。

你害怕选错专业浪费四年光阴,这种焦虑背后藏着一个隐含假设:人生是 " 一条直线 ",选错了就无法回头。但真实的人生更像一片森林——我们可以沿着一条路走一段,发现不对劲时,也有机会可以绕道、折返甚至开辟新径。

不妨试试 " 最小成本试错法 ":填报志愿时选择 " 大类招生 " 或 " 可转专业 " 的院校;大学期间多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参加跨学科社团、利用假期实习体验真实职场;毕业时如果发现专业不适合,可以选择跨专业考研、考公或转行。重要的不是 " 一次选对 ",而是 " 持续校准方向 "。就像航海时需要不断调整罗盘,人生的智慧也在于保持灵活与开放。

最后,想和你谈谈 " 决策权 " 这件事。父母请志愿填报老师、亲戚朋友提建议,本质上都是出于关心,但这种 " 过度介入 " 可能影响了你发挥 " 主体性 " 的机会。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 " 不舒服 " 的突破——当你第一次对父母说 " 我想再想想 ",当你拒绝一份父母认为稳妥但你内心抗拒的选择,当你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时,你才真正开始 " 成为自己 "。

不妨试着和父母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表达感受—— " 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但过多的建议让我压力很大 ";提出需求—— " 我希望先自己整理一份专业清单,再和你们讨论利弊 ";明确责任— -" 无论最终选什么,我都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

这封信的篇幅或许比你预想的要长,但我想让你知道:迷茫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心灵觉醒的信号。当你开始质疑外界的标准、追问内心的声音时,你已经走在 " 成为自己 " 的路上了。志愿填报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比结果更珍贵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勇气与觉察。未来的某一天,当你回望今天,可能会发现:真正塑造你人生的,不是选择了哪个专业,而是你终于学会了 "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志愿填报 高考 理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