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哈尔滨,松花江碧波荡漾,友谊宫国际会议厅内兰香幽幽。
7 月 13 日上午,来自英国、巴基斯坦、德国等国的文化学者、音乐家等与中国嘉宾齐聚于此,在 " 兰之约话文明 · 遇鉴音乐之城 " 国际文化沙龙中展开一场跨越文明的对话。作为第二届兰花奖 " 走读中国 " 参访活动哈尔滨站的重点活动,本次沙龙活动由中国外文局、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兰花奖秘书处主办。
当英国翻译家大卫 · 弗格森突然用京剧唱腔亮出《定军山》选段时,全场先是一怔,继而爆发出热烈掌声——这场以文明互鉴为名的聚会," 以心印心 " 的交流诚意得到所有人的共鸣。
一株兰:文明互鉴的东方隐喻
" 在世界各地有两万多种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被誉为‘君子之花’。"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兰花奖秘书处秘书长陈实道出了这个国际性奖项的深刻寓意。她表示,兰花奖是中国外文局面向全球文化领域设立的国家级国际性奖项,表彰奖励全球范围内对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和机构。正如兰花奖名称所寓意的,中国外文局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文化之奖、友好之奖、合作之奖。
这番话让台下德国约翰 · 拉贝交流中心主席托马斯 · 拉贝频频颔首。这位刚荣获第二届兰花奖 " 友好使者奖 " 的医学专家,正是国际友人约翰 · 拉贝的孙子。他在发言中动情地说:" 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我的家族 117 年历经四代人,与中国保持友好交流的荣誉。"1937 年,他的祖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与其他国际人士设立安全区,为 20 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如今,托马斯 · 拉贝继承家族传统,致力于中德医学合作和人文交流,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也在学中文,明年就会来到中国。他希望家族与中国的情谊永远延续下去。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冬梅认为哈尔滨的城市特质与兰花精神非常契合。她表示,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 " 音乐之城 " 美誉,其百年发展正是文明互鉴的生动写照。从中央大街的欧陆风情到中华巴洛克的建筑瑰宝,从 " 哈尔滨之夏 " 的音乐盛宴到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座城市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
一座城:音符跃动的友谊诗篇
" 文化交流就像音乐,不需要翻译。" 首届兰花奖获得者、英国翻译家大卫 · 弗格森的演讲别具一格。他分享了自己儿子学习京剧的特殊经历:" 我儿子一岁时从苏格兰来到中国接受中国教育,小学时,被选入京剧兴趣班学习。" 他的语气满是自豪," 虽然他不是最出色的那个,但他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会唱京剧的 10 岁苏格兰男孩。" 说着,他即兴哼唱了几句《定军山》选段,洪亮的嗓音引得现场掌声连连。这段特殊的经历,让弗格森深刻体会到文化交融的魅力。
更令他动容的,是在甘肃的偶遇。2021 年,他在甘肃搜集关于中国脱贫攻坚的写作素材,在东乡族聚集的偏远乡村,偶然走进一所村小。" 孩子们见到我这个‘老外’很兴奋,老师带着他们为我演奏了一曲《友谊地久天长》。" 说到这儿,弗格森的声音微微发颤," 这首歌在中国广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实源自苏格兰民谣《Auld Lang Syne》,由我们最著名的诗人于 200 多年前创作,是庆祝友谊的经典曲目。我们总会在跨年夜午夜时分演唱它迎接新年。" 那天,孩子们用音乐架起的这座文化桥梁令他一直难忘。
法国大提琴家安妮 · 加斯蒂内尔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这位担任 2025 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评委的音乐家表示:" 音乐确实不需要翻译。作为音乐家,我有责任巡游世界,用大提琴讲述民心相通的故事。" 她笑称自己是个 " 单纯的音乐脑袋 ",每到一个城市最关注的就是音乐氛围," 哈尔滨这座城市对音乐的热爱令人惊叹,从专业剧院到露天广场,音乐无处不在。"
" 哈尔滨之夏音乐节从露天广场到国际舞台,奏响着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音乐篇章。这不仅是音乐盛宴,更是文化品牌国际化的典范。"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说,音乐的共情力可以超越语言界限,让不同文明在旋律中实现 " 人类情感的共鸣 "。
一束光:面向未来的对话实践
巴基斯坦总理中国特别代表扎法尔 · 乌丁 · 马赫默德用流利中文说道:" 我过去不知道哈尔滨培养了那么多高级音乐人才,这次还了解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太空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 他透露,巴基斯坦首个大型电厂就使用了哈尔滨的电气设备," 中国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而哈尔滨是其中非常精彩的章节之一。"
现场,围绕城市未来发展话题,王冬梅提出三点倡议:以兰花奖为平台扩大文明对话 " 朋友圈 ";以城市为窗口打造文明互鉴 " 示范地 ";以民心相通为目标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根基。她特别建议哈尔滨结合音乐之城特色,开发 " 数字文化地图 ",运用 AI 技术让世界民众更好认识哈尔滨," 让哈尔滨成为展示文明多样性的‘活态博物馆’,让文化交往成为城市外交的新名片。"
沙龙尾声,与会嘉宾达成共识:文明总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正如会场中那盆静静绽放的兰花,文明对话不需要喧哗,只需真诚相待。当《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在会场轻轻响起,不同肤色的嘉宾共同哼唱起来——这一刻,在哈尔滨,人类文明百花园又添一缕芬芳。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陈悦 / 文 刘洋 / 摄
编辑:姜学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