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一幕发生,挖掘机销量突然暴增!
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最新披露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共销售挖掘机 120520 台,同比增长 16.8%。其中国内销量 65637 台,大涨 22.9%;如果按月份来,最高的一个月同比增速甚至突破 99%,创 5 年新高。
在业内有一个 " 挖掘机指数 ",用来反映、观察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变化的 " 风向标 "。如果挖掘机卖得好,说明房地产和基建大热。
但反常的是,目前房地产整体承压、多个省市大基建也相继暂缓,挖掘机销量为何还猛增?
01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水利工程在支撑大局。
今年一季度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5.8%,远超同时期的进出口增速(1.3%)、消费增速(4.6%),甚至超过 GDP 增速(5.4%)。
要知道,去年 8 月中央就明确发文要求 12 个高债务省份必须暂停暂缓一切基建,其他省份也要谨慎上马基建项目。在此背景下,基建投资能跑赢全国大盘,水利工程功不可没。
根据水利部及公开数据,2023 年和 2024 年中国水利建设投资连续两年突破万亿元,分别达到 1.2 万亿和 1.35 万亿。此前新增发的 1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将近 70% 都直接或间接投入水利项目。
也就是说,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投入了 3 万亿的资金到水利基建中,是高铁投资的 2 倍。
而水利基建最具代表性的是挖运河。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起码有八大省份联手," 下血本 " 开凿运河:
▲浙赣粤运河,总投资预计 3200 亿,超过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最长的运河,相当于北京到厦门的距离,打破 " 环江西经济圈 " 的尴尬;
▲湘桂运河,猛砸 1500 亿,进一步链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圈,让湖南获得两大出海口;
▲江淮运河,总投资 950 亿,连接长江和淮河,目前已通航;
▲荆汉运河,计划砸 748 亿,给长江来个 " 截弯取直 ",解决长江中游的 " 梗阻 ";
▲平陆运河,总投资超 680 亿,硬生生给广西造出一个 " 出海口 ",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短的出海通道;
▲河南运河网,计划砸下 1416 亿,谋划 47 个内河水运项目,一举融入长三角。
这些运河项目都达到了世纪工程的级别,一旦建成,中国的水运体系将形成一张足够完整的网。它们就像打通八脉的经络,让中国的内河航运,纵横接续、连成一体,最终形成一张 " 横贯东西、辐射南北 " 的超级水运之网。
各地之所以掀起运河建设高潮,主要基于三层因素——
一是经济层面,水运具备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2024 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 GDP 比率为 14.1%,虽然是历史新低,但比 2020 年(14.7%)下降幅度相当有限。这是因为,中国物流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出现了显著的瓶颈。
水运则成为一个关键的抓手。根据测算,水运成本是铁路运输成本的 1/2,公路运输成本的 1/5,航空运输成本的 1/20,能够有效降低区域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届时,超级水运网将与八横八纵高铁网成为中国 " 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引擎 "。
二是作为重大基建项目,运河建设对拉动地方经济、促进就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具有重要作用。建模预估,水利投资近 3 万亿元可以直接激活近 1500 万的就业岗位。
三是在内循环格局下,运河航运网络被赋予了极为特殊的战略价值,一旦极端情况发生,运河能快速保证产业、人员、能源的安全备份,帮助内陆构建起战略缓冲屏障。
而按照当前趋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运河建设仍将成为牵引地方发展的增长新机遇。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内河航运发展纲要》提出:到 2035 年,中国内河千吨级航道里程达到 2.5 万公里。但当下,中国能够承载千吨级的航道里程仅为 1.5 万公里,这意味着,还有 1 万公里量级的航道要在未来十年完成开通。
换言之,包括挖掘机在内的工程建设上下游产业有望继续迎来密集利好。
02
另一大因素,大规模存量设备更新,为工程机械行业带来了显著的周期红利。
2024 年 3 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 2023 年增长 25% 以上,并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工具提供资金支持,目标直指存量巨大的老旧设备。
其中,挖掘机作为工程机械的第一大主流产品,成为此次大规模设备更新的重点对象。
挖掘机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过去十数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已走过两轮完整的周期。上一轮挖机上行周期为 2015-2023 年,按照挖机平均 8-10 年计算,近两年为存量需求集中更换新机节点。
与此同时,叠加绿色化、低碳化政策要求,设备更新需求加速释放。
据行业估算,当前中国挖掘机需更新替换的存量设备约 40-50 万台(国一、国二),加之国三设备未来逐步退出,预计 2025 年替换量将达 12.89 万,未来 5 年年均替换需求约 10-20 万台。
目前,不少主机厂订单回暖,徐工机械、三一重工等企业内销复苏明显。其中三一重工作为挖掘机龙头企业,直接受益于这波周期红利。今年一季度,三一重工利润率同比飙升 56.4%。
此外,全球基建热潮引爆挖掘机出口。
2025 年上半年,我国挖掘机出口量达 54883 台,同比增长 10.2%;6 月单月出口 10668 台,同比增速飙升至 19.3%,创 2023 年以来新高。
整体而言,挖掘机出口呈现持续走高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以拉美、印度、非洲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需求相对具备更强韧性,尤其是 " 一带一路 " 国家的城镇化率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中国挖掘机出口的核心阵地。
当前," 一带一路 " 共建国家城镇化率从 2015 年的 48% 提升至 2025 年的 56%,年均增长 1.6 个百分点,但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8%),快速城镇化催生大规模基建需求。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5 年 " 一带一路 " 共建国家的基建投资需求将达到 1.8 万亿美元,其中交通、电力、房建为核心领域,直接拉动中大型挖掘机需求。
03
随着中国 "3060 目标 " 加速推进,工程机械作为碳排放大户,正在经历一场 " 新能源汽车式进程 " 的重大变革。
面对水利工程与设备更新的双重红利,相关城市要想拿下这张史诗级入场券,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推动工程机械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不过,工程机械电动化绝非简单的动力置换,而是一场围绕应用场景的系统性革新。BCG 预测,我国纯电动工程机械市场将在 2025-2026 年达到爆发点,到 2035 年渗透率或将达到 30%。
据全球工程机械信息领域权威机构 KHL 发布的 Yellow Table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市场销售额 2135 亿美元,中国占比超 10%。按 30% 替换计算,每年的纯电动工程机械市场也将达到 4000 亿元。
当前,我国工程机械设备产业已形成 " 多核驱动、区域协同 " 的格局,其中:
●湖南长沙:全球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拥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 5 家全球工程机械 50 强企业;
●江苏徐州:工程机械产业规模已连续 15 年稳居全国首位,坐拥徐工机械、卡特重工、利勃海尔等龙头企业;
●山东济宁 - 临沂 - 青州:山东工程机械产业带,构建了以山推股份、临工集团为核心的工程机械产业高地;
●安徽合肥:新兴力量,以江淮重工、合力叉车为龙头,聚焦新能源工程机械。
然而这些地方在推动工程机械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仍面临不小困境:
1. 核心技术短板:关键零部件依赖外部
电池与电控等电动工程机械核心部件高度依赖外部,新能源技术突破不足;智能化技术融合不足,电动化与智能化协同研发能力弱。
2. 产业链协同不足:本地配套体系薄弱
零部件供应断层,本地配套率不足;工程机械与新能源产业(如光伏、储能)联动不足,缺乏 " 光 - 储 - 充 - 换 " 一体化解决方案。
3. 市场生态缺失:政策依赖性强与商业化机制未成型
补贴退坡削弱竞争力;标准体系不统一,制约跨区域市场拓展;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充电与换电网络覆盖不足;后市场服务体系薄弱。
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类似,这些短板不仅制约地方工程机械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也将极大影响各大城市抢占市场红利。
作为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前瞻产业研究院基于 27 年产业研究和产业规划经验,能够帮助地方政府进行工程机械产业的转型升级。前瞻将通过对当地资源研判、产业定位、产业环节选择、空间布局等方面深入剖析,提供工程机械产业专项规划、开发与运营、招商策略、投资测算等全方位服务,确保工程机械产业转型升级既符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律,又能切入蓝海赛道。
在此,欢迎各地方政府莅临前瞻产业研究院考察交流,抢占全球新能源工程机械产业制高点,共谋绿色智造新生态!
前瞻经济学人 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机械设备产业技术趋势前瞻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2025-2030 年中国挖掘机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 咨询 / 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 APP】,还可以与 500+ 经济学家 / 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 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