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资本市场中,银行股正以强劲的表现,成为搅动红利基金市场的关键力量,其增配逻辑日益清晰,公募低配的历史或正悄然改写。这一现象背后,是资金流向、政策导向以及市场情绪等多因素交织的结果,正深刻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与市场格局。
进入 2025 年,银行股的表现令人瞩目。以 7 月 11 日为例,工农中建四大行作为银行股的代表,在当日市场中一度强势创出历史新高。这一高光时刻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市场对银行股价值重估的集中体现。在红利主题基金密集申报、入市的大背景下,银行股的配置价值愈发凸显。据统计,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末,公募在银行板块的配置比例大约为 3.49%,相较于沪深 300 指数权重低配 9.99 个百分点,相较于中证 800 指数权重低配 6.99 个百分点 ,严重低配的现状为后续增配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随着低估值、高股息策略逐步展现出赚钱效应,公募行业迅速做出反应,不仅密集推出覆盖银行股等低估值资产的红利主题基金,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也开始在核心仓位中纳入银行股等红利资产。7 月 11 日晚间,易方达基金、华宝基金等多家公募上报中证 A500 红利低波 ETF,这是自今年 4 月中证 A500 红利低波指数发布后,首批申报跟踪该指数的 ETF,充分彰显了公募对红利策略的强烈关注与积极布局,而银行股作为红利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将成为这些基金的重点配置对象。
从个股层面来看,诸多银行股的优异表现也有力地证明了其投资价值。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成都银行便是一个典型案例,超过 100 只基金产品对其重仓持有。截至 2025 年 7 月 11 日,该股自 2024 年 1 月至今累计涨幅已达 98%,其对许多基金产品的业绩贡献甚至超越了部分科技股,成功吸引了工银核心优势基金、鹏华盛世创新基金等多个头部公募旗下明星基金经理的青睐,持仓比例均接近 10% 的配置上限。这种赚钱效应如同涟漪般在市场中扩散,吸引更多资金关注银行股领域。
银行股的崛起并非孤立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宏观经济与政策背景。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当前,全球局势不确定性显著增强,避险资金需求旺盛,银行股凭借其低估值、高股息以及相对稳定的业绩表现,成为资金的避风港。与此同时," 资产荒 " 压力的不断抬升,使得保险机构等长期资金将目光聚焦于红利类资产,银行股首当其冲。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今年以来,大型保险公司大幅增持银行股,持股比例普遍提升,社保基金、养老金等机构资金也基于资产配置需求,持续增加对银行股的配置。
此外,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也在推动金融板块配置的再平衡。新 " 国九条 " 落地后,进一步强化了资金对红利策略的偏好。华安基金认为,在 " 资产荒 "、低利率、会计准则变动以及政策引导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险资配置红利类资产正当时。和众汇富认为由于险资自身负债成本相对刚性,促使险企积极寻求具有稳定股息率且波动较小的资产,银行股恰好契合这一需求。往后看,保险资金有望成为股市中的重要增量资金,其配置方向对市场投资具有重要指引意义。
然而,随着银行股股价的快速上涨,部分银行股股息率有所下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削弱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并对后续上涨动力形成制约。但综合多方因素考量,银行股在公募整体仓位中仍处于低配状态,且红利策略基金已成为公募新发产品的重要力量,叠加全球避险情绪、基金换仓以及居民储蓄搬家等因素,以银行股为代表的红利资产在长期内仍面临配置利好。对于投资者而言,银行股增配逻辑已然清晰,在合理评估风险与收益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投资组合,把握银行股投资机遇,或能在资本市场中收获稳健回报;对于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顺应市场趋势,优化银行股配置比例,挖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银行标的,将有助于提升投资业绩,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