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天下 · 学术考察
01
东北的三副面孔
从羡慕东北,到嘲笑东北,再到理解东北、成为东北。东北不论在任何年代,总能轻易激起人们的复杂情绪。
互联网上驰骋的一代人,以前嘲笑东北人懒惰,现在大家都想躺平;以前嘲笑东北人不爱市场经济只想进体制内,现在考公成为全国年轻人的首选;以前嘲笑东北人生育率低,现在适龄男女都不婚不育了。东北不是衰落了,而是领先全国二十年,提前为世人展现了后工业化社会的样态。东北,不是一个地区,而是我们所有人的命运。
" 东北 " 这个名词,它所指代的地理空间是明确的,但它所指代的文明形态却是模糊的。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口音是相似的,他们的经历却各有各的悲欢离合。东三省的文化如此相近,东北人的性格如此相似,以至于我们总认为有一个 " 本质化 " 的、独特的东北。细究起来,东北在当下中文语境中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文明形态,构成了它的三副面孔。
图 | 80 年代末的沈阳低压开关厂
第一副面孔是以鞍钢、大庆、铁西区和东北文艺复兴为代表的工业和后工业文明。20 世纪初,东北作为远东最后的未开发之地,因其富饶的自然资源开始走上工业化的快车道,到 1940 年代,这里已经成为远东地区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然而工业化也是一项魔咒,仅仅半个世纪后,东北就以同样的速度进入后工业时代。我们在王兵镜头下的铁西区、班宇笔下的艳粉街、宝石歌声里的旧迪厅中,看到东北的彷徨、迷茫,以及对过去辉煌的怀念。
图 | 小品《红高粱模特队》剧照
第二副面孔是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乡村文明。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让人们遗忘了它的乡村。赵本山在世纪之交的异军突起,让人看到了东北的乡村,还用东北乡村的 " 笑果 " 抚慰了东北振兴过程中不断经历阵痛的东北城市底层。连续十六部的《乡村爱情》让刘能、赵四、谢广坤成为当代东北人的典型形象。
图 | 萨满仪式
第三副面孔是以查干湖冬捕、猎户张三姥爷、大兴安岭使鹿部落为代表的渔猎萨满文明。强烈的原始色彩给互联网另一边的人们带来遥远而神秘的想象。这种东北形象已经超脱了农业—工业的线性历史,返回到人类文明更本初的形态。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来自远古的萨满神调、驯鹿号子穿透时间,来到都市人的耳边。
透过东北的三副面孔,空间上,东北地区被分割为 " 深林—乡村—城市 " 的同心圆结构;时间上,东北人被安排进 " 部落民—农民—工人 " 的线性 " 进化论 " 式的职业身份群体中。如此复杂的东北,是在短短百余年中,由闯关东、日俄争霸、奉系崛起、殖民统治、国共对决、社会主义工业化、下岗潮、资源枯竭、后工业化衰退等一个个历史事件压缩而成。可以说,每一个东北人都集成了来自远古萨满的灵性烙印和来自后现代颓废之气的双重气质。
在文明意义上,东北是我们每个人来时的路,也是我们每个人未来的归宿。
今年 9 月,我们携手大观学者,巡游黑龙江畔,眺望异国风情,深入大兴安岭,探访部落生活。从黑河到额尔古纳,横贯大、小兴安岭和嫩江河谷,解构东北的多重面向,也解构我们每个人的多重内心。
02
瑷珲,历史的起点
不是所有的时间流淌都是历史。
东北地区,特别是辽中南以北的地区,在漫长的岁月里,都以一种被观察的客体身份出现在关里的文人使者、谪官罪民记录中。起源于东北的族群政权,往往受到中原文明、财富的吸引,快速南迁,结果兴亡勃忽,空留下茫茫黑土,孕育下一个雄主。
1858 年,在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恫吓下,黑龙江将军奕山签下《瑷珲条约》,自此,俄国人开始蚕食垂涎数百年的外东北地区;同时,东北也进入了 " 历史时间 "。一方面,清王朝面对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逐渐放松移民禁令,汉人和耕作农业迅速扩展,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东北的主体族群第一次从通古斯系转变为汉系,主要生产方式从渔猎放牧转向农耕;另一方面,作为远东最晚开发的地区,东北因其自然资源优势,成为日俄英美争夺的焦点,正是在殖民历史的二律背反中,东北快速实现工业化,铁路、海港、现代城市、大学科研,所有现代化元素以悬浮的方式飘荡在东北大地之上。
图 | 瑷珲条约割占土地
今天,曾经的瑷珲已经变成黑河,从黑龙江副都统驻地变成中俄边境口岸。这里是东北进入 " 历史 " 的开端。为什么东北会成为近代远东地区动荡的根源?被动进入 " 现代历史 " 的东北在百余年时间里经历快速发展,又急速衰落,成为我们观察后发国家和地区历史命运最好的窗口,而黑河就是进入现代历史的钥匙。
03
敖鲁古雅,东北 " 原生态 " 的林牧狩猎
对东北历史的探讨,无法绕开其独特的山川地理和世代生活在此的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特定的自然资源,特定的自然资源形塑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营造特定的社会文化生活。
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往往陷于简单的二元论:长城南北的历史对张,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粗放的二元论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历史上能够成功入主中原、实现融合的北方王朝,其主体往往是东北的渔猎民族而不是草原的游牧民族。在五胡十六国的乱局中是鲜卑人统一了北方,在漫长的宋辽对峙中是女真人异军突起占领了淮河以北,蒙古人的大一统倏忽而逝并陷入漫长的分裂,是满洲八旗重新给蒙古草原带来稳定的秩序并共同缔造了幅员辽阔的大一统国家。
图 | 敖鲁古雅养鹿人
东北的原住民族何以有如此强的战斗力?他们在改变中国历史进程后为何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回到大兴安岭茂密的丛林中,体验鄂温克人使鹿部落的原生态生活方式,会让我们更切身地理解这些问题。当人的生存和自然季节的律动融合在一起,时间就会悄无声息地流淌,直到孕育出下一场骚动的力量,密林的节律才会重新汇入历史的河流。
04
萨满,一种文明形态
出马,正以一种猎奇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萨满,这种出神入迷的通灵者沟通天地的信仰仪式形态,广泛存在于亚洲内陆草原,深入到远东高山密林的人群中。在通古斯族群向南迁移和中原农耕人群交融中,逐渐产生了人们熟悉的 " 出马仙 "。经历过基础教育的人,往往带有一种天然的线性进化历史观,认为巫术是原始的、落后的,科学技术是现代的、先进的,于是他们对巫婆神汉多出几分鄙夷,用戏谑的方式看待当下社交网络上东北人蓬勃的赛博出马事业。
但萨满并非东北 " 特产 ",著名华人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在晚年研究殷墟考古和中华文明起源时就提出,把世界分成天地人神等层次,是中国古代文明一个显著特征,也是萨满式世界观的共同特点,并提出 " 萨满式文明 " 的概念。也有学者将这一观点进一步引申,认为整个世界的古代文明就是一种萨满式文明。
礼失求诸野,我们已然对科学进步的现代社会祛魅,而东北却仍然保留了文明基因的初始形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后工业化社会的未来样本。东北的复杂性,让我们得以在嫩江之滨感受萨满文化的原始呼唤,体会渔猎民族的蓬勃之气,凝听后工业社会的低沉哀叹。在东北的三重宇宙中,重新思考理性和进步的意涵。欢迎和我们一起,穿梭在东北的时空隧道,理解我们的来时路,探寻前路的另一种可能。
05
主理学者
何 必
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现就职于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
主要研究有《中共北方地区的革命实践与组织形态——中共顺直省委事件研究》,发表《满铁 " 华北农村惯行调查 " 源流的再考察——兼论基于 " 惯调 " 的日本中国农村研究》等
播客 " 东腔西调 " 主播
喜马拉雅《吃透经典》主理人
研究方向:历史人类学、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与经济史、北方边疆民族史、北方地区民俗与社会等领域
孟 庆 延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源流:历史社会学的思想谱系》
《谁的问题——现代社会的非标准答案》
喜马拉雅《人文通识 100 讲》社会学板块主理人
bilibili《经典社会学思想 20 讲》课程主理人
看理想《现代世界 500 年》第一季主理人
主要研究方向:历史社会学、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史和思潮等
特邀学者
张 经 纬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人类学家,作家。长期从事民族史、艺术史研究。
著有《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的人类简史》《诸子与诸国: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1、2)》《与人类学家同行》《从考古发现中国》《田野:一个人类学者的成长纪实》等多部作品;译有《石器时代经济学》等六部译著。
06
行程安排
第一天丨9 月 2 日 星期二
黑河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黑龙江大桥公园
瑷珲历史陈列馆
▲我是谁?:从 " 东省 " 到 " 满洲 " 再到 " 东北 "
▲ " 蛮荒 " 之地如何成为 20 世纪远东冲突的根源
▲从东北政区地理沿革看它如何被纳入中国
▲东北如何成为国际问题?
▲达斡尔的民族传说与东北的 " 历史感 "
第二天丨9 月 3 日 星期三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 加格达奇
达斡尔民族风情园
萨满文化博物馆
▲什么是萨满?飞地从何而来?
▲跨越大兴安岭:山地的经济与社会
▲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
▲现代林业与传统林间经济的差异
▲入迷出神还是神灵上身,萨满研究的几个重要基本分歧
第三天丨 9 月 4 日 星期四
加格达奇 - 根河
嘎仙洞
敖鲁古雅使鹿部落
▲东北:撬动中古历史的发动机
▲鲜卑祖庭与契丹祖陵的比较
▲自然与经济生活如何塑造人文生态
▲林间放牧的经济形态
▲亚洲内陆视角中的东北
第四天丨9 月 5 日 星期五
根河 - 额尔古纳
奥莉娅娜猎民点
哈乌尔河景区
▲狩猎经济
▲狩猎如何是一门 " 战争技术 "
▲历史上的中俄民间交往
▲萨满的仪式分析
▲何谓萨满式文明:中华文明起源和萨满传统
第五天丨9 月 6 日 星期六
牙克石
额尔古纳湿地
扎罗木德断崖
▲蒙古族的特殊性
▲打破游牧诅咒的蒙古人
▲东北的夕阳:满铁社员的感叹
▲在东北国企为什么一直很重要?(满铁特殊会社)
▲东北的现代开发:工业化与大国企(满铁与东北开发)
第六天丨9 月 7 日 星期日
海拉尔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
▲清代的呼伦贝尔如何成为 " 蒙古 "
▲清代呼伦贝尔地区族群分布及管理体制
▲清王朝灭亡后此地的动荡
▲同心圆视角下的东北与中国:城市 - 乡村 - 边疆,工业 - 农业 - 牧猎经济,工人 - 农民 - 部落民,后工业化时代人心动荡的本质(文化衰落)
07
报名方式
添加考察助理微信
发送「东北」获得报名信息
微信号:eidos6719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