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故研究室 21小时前
当代中小学生三把刀:治近视、整牙、身高管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作者:周峰,编辑:龚正,本文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题图来自:AI 生成

卧冰、尝粪、人肉暖床 …… 相较于古代《二十四孝》里令人发指的硬核孝子标准,这届父母对孩子的孝顺要求简直卑微到尘埃里:不近视、不正畸、长得高。

" 新时代孝子三件套 ",就此横空出世。看似调侃的背后,是高额的养娃成本,也是家长们无处安放的焦虑。

来自国内权威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近视、牙齿矫正、身高管理,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生成长路上绕不开的 " 三座大山 ",并由此催生出一个又一个亿级市场。

越长大越孤单?未必。但越长大越烧钱,倒是真的。

治疗近视,已经 Next Level 了

上海中考分数发布的第二天,16 岁的周远航就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了上海五官医院预约了全飞秒激光手术。

作出这个决定,是一家人深思熟虑的结果。

五六年前,小周的爸爸刚在市区找了份新工作,每天下班到家已近凌晨,在郊区一家大型超市当理货员的妈妈常年值中班,小周的日常起居全靠年逾七旬的爷爷奶奶照料。

这也就意味着,从放学到家直至夜晚十点这近 6 个小时的时间里,除去吃饭洗漱,小周都将在自己的房间里度过。百无聊赖的他,在几个同学的怂恿下,很快沉迷上了一款枪战手游。

自此以后,他口中念叨的连麦、装备、空投等新鲜词汇,成了祖孙间沟通难以逾越的鸿沟。

直到那天,坐在后排的他发现前方 PPT 上的文字开始出现重影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近视了。

经过专业的检查验配后,小周戴上了 4000 元一副的眼镜,其配置为防蓝光、可治近视、高折射率的镜片 + 优质钛合金镜架 + 硅胶透气超软鼻托。

对于这个普通的工薪家庭而言,这是一笔令人肉疼的开销。但在听到验光师声称 " 不合理的配镜会损伤视力,甚至诱发其他眼部疾病 " 的叮嘱后,小周的父母还是咬牙选择了支付。

然而事实证明,验光师当初宣称的 " 防近视 " 功能的镜片,似乎沦为销售噱头。三年初中,小周的近视问题并未得到缓解,反倒是随着学习任务的加剧愈发严重。临近中考时,小周的近视已经达 600 度,算下来几乎每年都需要更换一次眼镜,全家为此先后投入近 2 万元。

看着儿子 560 的分数,一家人坐在一起算了一笔账:在上海,这个分数很难考入合适的公立高中,与其投入几十万学费读个民办高中,不如选个有前景的专业读职校再升大专,将来参军入伍似乎也不错。

只是如此一来,近视就成了小周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网上几经查证后,小周了解到现在有一种全飞秒激光手术,术后干眼反应轻,安全性高。经过评估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近视小于 1000 度均可矫正,最适合运动员、军警等特殊职业的人群。

双眼手术下来,费用大约在 18000 元,一次投入终身受益,算下来比配镜划算多了。

尽管手术被排到了两个月后,但一想到自己离军旅梦又近了一步,小周镜片后黯淡的双眸里,又多了几分期待。

在 ICL 人工晶体植入术之前,18 岁的方小雨从未感受到眼前的世界是如此清晰。

她的父母及祖父母都是高度近视者。或许是来自 DNA 的传承,方小雨的童年是从厚如瓶底的镜片开始的,每年夏天周转于不同的眼镜店,成了她难以磨灭的暑假记忆。

最窘迫的那几年,一家三口坐上前往丹阳的火车,在 " 中国眼镜之乡 " ——丹阳眼镜城疯狂扫货的一幕,也依稀浮现于她的脑海。

不过,随着年岁增长,起床第一件事是摸眼镜、吃火锅时镜片起雾等诸多不便,始终令她饱受困扰。

期间,除了常规眼镜,她还尝试过隐形眼镜,虽然暂时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每天摘戴、清洗护理所产生的麻烦,一点儿也不比常规眼镜少。

更何况,隐形眼镜每月动辄百元的护理液费用、每月三四百的抛光费,合计下来也是一笔显而易见的开支。

综合考虑下,方小雨选择了这项标价 3.5 万元的 ICL 人工晶体植入术,无医保,纯自费。

ICL 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近视矫正的加法手术,原理是医生通过角膜边缘一个 2 — 4mm 的微小切口,再将根据个人度数定制的超薄晶体植入眼内,无需每天摘戴,患者却能获得清晰视力。

相较于全飞秒激光手术,ICL 声称最高可矫正 1800 度的近视,矫正范围更广,医生表示," 特别适合方小雨这类高度近视人群。"

周远航与方小雨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 52.7%,即平均每两个孩子里就有一个近视。

这一数据的背后,家长们正在进行一场残酷的财力拼杀。

无论是号称能 " 按摩穴位 " 售价 3000 元的护眼仪,还是每年花费 2 万元(镜片 + 护理液)的 OK 镜(角膜塑形镜),甚至一个疗程 1.5 万元的针灸按摩,平时抠搜的家长在这方面花起钱来一点儿都不手软。

" 身边家长都在用,你不用就落后了。"一位家长坦言道。当近视市场从 " 护眼 " 变成 " 军备竞赛 " 时,资本们却赚得盆满钵满。

据公开的财务数据统计,2024 年,OK 镜的龙头企业欧普康视(2000 年成立于合肥)营收 18.14 亿,同比增长 4.4%;OK 镜原材料供应商昊海生科(2007 年成立于上海)的年度营收也被拉到了 26.98 亿,而青少年近视业务占比超 30% 的爱尔眼科(2003 年成立于长沙),更是以营收 209.83 亿的业绩一骑绝尘。

Labubu 真幸福,不用花几万整牙

无论是长着一口标志性 " 鲨鱼牙 " 的 Labubu,还是顶着黑眼圈、牙齿放飞自我的魔童哪吒,无不引来众网友调侃:" 牙医是不是要下岗了?"

但现实很骨感——中国的整牙经济,正在未成年人的口腔里疯狂掘金。

七月初的苏州,热得令人窒息。对于打工人何超来说,看着手机余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无疑成了这个暑假最有效的降温措施。

在跑了 5 家医院后,他发现,没有比整牙更让人心凉的了。

因儿子反颌发育异常(上前牙错位于下前牙后方,俗称地包天、兜齿),起初何超选择了一套 2.5 万元的传统钢型牙套。可即将读初一的儿子死活不愿意佩戴,理由是" 一开口就露出牙齿上的钢钉,太难看了!"

隐形牙套虽然美观,但每天要坚持戴 22 小时,还得按时清洗维护,对于学生党并不友好。更何况,牙科诊所报出的 4 万元价格也并不便宜。

兜兜转转后,何超还是咬牙选择了 6 万元的舌侧矫正。不同于传统牙套,舌侧矫治技术声称是将矫治器(个性化托槽和弓丝)放置于牙齿舌侧面,主要通过托槽与弓丝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矫治,其在外观上看不到任何正畸治疗装置。

尽管这一技术发展已超 40 年,但因技术门槛极高——牙齿舌侧弧度小、操作空间狭窄,极度考验医生的审美把控、临床操作精度及资质积累,因此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何超的儿子是三代单传,当陕西的爷爷听说孙子要整牙时,立即将积攒的 6 万元养老金打到了儿子的账户上,并再三打电话 " 要弄就弄最好的,不能影响娃一辈子。"

看着手机监控里父亲佝偻的身影,何超的心底不由得生出一阵苦涩。

当城市孩子为隐形牙套纠结时,农村青少年还在为 " 能不能吃硬饭 " 发愁。

这个暑假,河南信阳某乡镇的高中生小俊,正面临人生最贵的一笔消费——全口牙齿种植,费用高达 10 万元,相当于一辆国产小汽车的价格。

小俊的牙齿问题源于长期龋齿未及时治疗,当地的牙科诊所设备简陋,治疗效果也仅限于止疼,拖到高中时已有多颗牙齿坏死。" 小时候觉得牙疼忍忍就过去了,再不治疗,以后怕影响考公考编。" 她苦笑道。为了筹钱,父母甚至考虑过卖掉家里的拖拉机。

" 种牙自由 ",正在成为新的城乡差距。在中西部的多数乡镇,像小俊这样的案例在农村并不少见。

更悲催的是,由于牙齿种植项目没有被纳入医保,基本需要患者全额自费。尽管小俊最终选择了普通材料,但单颗五六千、全口修复 10 万的价格,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一组来自口腔医学会的专业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错颌畸形患病率为 67.82%,其中 6 到 11 岁为牙齿问题的高发期,患病率为 71.21%。

据牙科医生介绍,近年来门诊中收到不少大面积蛀牙的青少年患者,且越来越多见。这些患者绝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频繁食用酸性饮料和高含糖的饮料(如奶茶、果汁、碳酸饮料),而刷牙往往做得不够好。

牙科企业从中窥出了商机。

在中国青少年正畸市场,时代天使(2003 年成立于北京)和隐适美(2016 年成立于深圳)两大品牌占据垄断地位。

据时代天使 2023 年财报显示,其隐形矫治器在中国市场份额达 41%,青少年业务贡献超 60% 营收,年营收达 20.3 亿元。公司推出的 " 儿童版 " 隐形牙套,专门针对 6 — 12 岁乳牙期儿童,单价较成人产品高出 30%。

欧普康视则跨界布局,将 OK 镜用户转化为正畸客户,2023 年青少年齿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40%。

这些企业通过向社交媒体推广 " 早发现早干预 " 的理念,将正畸消费者年龄门槛降至 6 岁,持续推高市场天花板。

身高管理,170cm 只是及格线?

继近视防控、牙齿矫正后," 身高管理 " 正在成为家庭养育的第三大消费黑洞。

儿子在骨龄检测后被医生预测 " 成年身高不足 170cm",这个结果让浙江杭州的王女士全家陷入焦虑。

尽管现在正读初二的儿子身高已经达到 165cm,但一想到网上 " 男生不到 175cm 就是半残 ",她最终选择每月 5000 元的生长激素治疗,两年花费十几万," 贵得肉疼,但想到他未来求职相亲,这钱必须花。"

对于这类激素,武汉的运动爱好者李晨嗤之以鼻:" 妥妥的智商税,运动才是王道 "。

为此,他给正在读初一,身高 158cm 的儿子制定了一项 " 铁血计划 ":每天跳绳 1000 次 + 摸高训练 + 睡前牛奶 500ml。一年后,孩子长高 8cm,总成本不到 5000 元。

如果说激素是智商税,那么 " 断骨增高术 " 是一场令人彻骨生寒的冒险。

" 断骨增高术 " 的原理是声称使用骨科截骨术,在小腿或大腿把已经闭合的骨生长线重新 " 打开 ",并在体外安装一种具有牵伸作用的肢体延长器,根据每个人的组织再生能力和特点,每天以 0.5 毫米到 1 毫米的速度将肢体缓慢延长。

由于容易病变,我国严令禁止健康人进行这一危险手术。但在家长群体中蔓延的身高焦虑,却让黑市上标价三十多万元的断骨增高术屡禁不绝。

这种无形的焦虑,更多是源自社会偏见的数据化。

据某婚恋平台显示,180cm 男性择偶成功率比 170cm 高 73%,国内某航空公司 2023 年发布的空乘招聘标准,男性身高底线从 172cm 升至 175cm。

家长的心理投射也是不可或缺的推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了 1 万多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身高,81.05% 的男童家长期望孩子身高达到 175 至 184.9cm,85.38% 的女童家长希望孩子身高达到 160 至 169.9cm,远高于平均身高水平。

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某社交媒体上,# 身高自卑 # 话题阅读量会飙至 3.2 亿。

一路狂飙的,还是各显神通的商家。

生长激素龙头企业金赛药业(1997 年成立于长春)2024 年营收 106.7 亿,未成年人客户占比 62%;凭借钙 + 维生素 D" 组合的液体胶囊,汤臣倍健(1995 年成立于珠海)推出的增高产品年销 18 亿;某电商平台上一款磁力拉伸器声称一月增高 3cm,一经推出即成爆款;更有宣称 " 睡眠增高 " 的氨基丁酸软糖,后来也被证明是智商税 ……

据《2024 中国儿童身高管理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儿童身高管理市场规模达到了 80 — 120 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5%。

可怜天下父母心。看完压在当代父母身上的三把刀,你有没有感觉压力山大?近视、整牙、身高管理,这些本应属于医疗范畴的需求,如今已被异化为衡量家庭资本与育儿成败的标尺。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军备竞赛中,家长们的选择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对未来的透支。

或许,在全面焦虑的大环境下,重建一个不以厘米、度数和牙套价格为评判标准的良性教育生态,远比 "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 更重要。

(注:文中出现的各种治疗方案,只是受访者陈述,并非推荐。请大家谨遵医嘱,相信权威专业的医学判断。文中受访者信息皆有模糊。)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海 高中 中考 医疗 ai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