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昨天
只有创新 秦腔的灯火才会永不熄灭——肖云儒盛赞大型秦腔剧《红河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我们今天晚上看了一个名牌剧种、名牌剧团的名牌戏。几乎所有的主创人员在中国戏剧舞台上都是名牌。像该剧的原作者冯小宁先生,像秦腔的改编者王宏先生,像总导演黄定山先生,像我们的领衔主演李梅女士和戏曲研究院的七朵梅花。真正是百花盛开于长安舞台。

《红河谷》这个戏集中写爱,写青春之爱,民族之爱,家国之爱。国之爱写的崇高壮烈,族之爱写的永恒强固,情之爱写的深切细腻。国之爱是文化精神和政治上的认同感。族之爱是血缘的认同感,而情之爱是两性之间的共情共鸣。

有了这多重的爱,又有了从小爱到大爱的提升,以大爱促进小爱的内在循环转化,情节和人物就有了力量,舞台也就有了聚合剂,得以浑然一体的展开。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才能像石榴籽儿似的团结,才能在这种爱的凝聚中攥起拳头,才能芬芳四溢,活力永存。所以我说,从小爱到大爱,从情之爱到国之爱,构成了全剧内在的情节推动力、精神推动力、感情推动力,也构成了流淌于舞台上下的那种审美暖流。

《红河谷》全剧涌动着一股探索创新的精神状态和艺术激情。譬如秦腔音乐的现代化尝试,交响乐和大合唱的引入,营造了剧作需要的宏大气势。秦腔曲牌与唱腔和藏族、汉族民歌交响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中国西部独有的音乐风情。许多人物,像第一主角丹珠,还有洛桑、雪儿、奶奶,都设置了给人留下印象的音乐旋律形象。

譬如,我们看到了戏曲表演程式与民族歌舞的融汇。我们听到了藏族民歌舞融洽的穿行在秦腔程式表演之中,也听到了陕北民歌在人物命运进展中的回响。

再譬如新的舞台观念的植入,尝试新的舞台观念的实践和探索多层舞台空间的营造。既有形象的、实象的情境再现,如以现实主义的舞台画面将藏族兄弟高山草原的家园展现出来,那种纯净的绿色多么可爱。但是,又有更意象的和超象的舞台情境的写意暗传。每一幕的间隔,编导几乎都以超现实的色彩语言,强调高原云雾、雪山古寺、草原湖泊等等给予我们的感受,将客观画面作适度主体化的转移。高原以一种色彩构成,像印章那样烙在了观众心上。将写实性提升为写意性,便具有了浓郁的现代构成感觉。

更震撼我们的是对血色的处理。热血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剧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族入侵的热血,如何染红了藏族的哈达和秦腔的长水䄂,热血将中华各族融为一体,并以此作为点题的寓象性符号。这些处理都新颖而现代,显示出蓬勃的创造精神。这种艺术创造精神能够流贯于全剧各个艺术单元而又呈现出一个鲜活的总体面貌,实在难能可贵。

一个剧组,一个剧团,一个剧种,最可贵的群体精神就是这种永远蓬勃不息的创新精神!我们陕西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延安时代的民众剧团,是革命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秦腔剧团。由民众剧团到戏曲研究院最可珍贵的传统是什么?就是探求、创新。第一代艺术家群体的代表人物马健翎、柯仲平先生将传统秦腔逐步转化为革命现代秦腔,这是一个大的创造。然后,第二代秦腔的代表性人物,如陈彦、李梅、李东桥群体,又为秦腔反映现当代生活、融入当代艺术环境,建设一个新时期的秦腔研究院团而殚精竭虑。一个剧团,七、八十年来一直涌动着这种不息的创造精神,是极可珍贵的。

新一代秦腔人以新的时代生活和新的精神面貌来推动戏剧的改革,将秦腔由革命年代引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两个时代的创新群体、尤其是它们的代表人物贯穿着我们戏曲研究院的发展历史,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有了蓬勃的创新精神,演员和剧团就有可能创造跨时代的创新成果。有了这种蓬勃的创新精神,秦腔的灯火就永不灭,产生这艺术的土地也就永具活力。

如果说这个戏在修改时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我感到还是有一些冗长,需要压缩。精彩有的时候是从细腻出来的,但又有时候却是在压缩中显现出来的。细腻出精彩,压缩也出精彩。如果将大爱与小爱几个层次的爱之情,在情节进展中、也在感情层次上更有机的结合,尽可能多设置一些一石二鸟,一石多鸟的情节场面。-个场面、一个情节尽可能拨响两根或多根心弦的共鸣,让多条线索同步演进,戏可能会更精炼。精炼产生更强大的艺术打击力。

感谢戏曲研究院为我们贡献了一台精彩的震撼人心的佳作。

2025.7.13

西安不散居

肖云儒

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教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德艺双馨艺术家。兼任中国西部文艺研究会会长。被聘任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七所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导师。历任陕西日报社文艺部记者,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研究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西部文艺研究会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政协委员、评论家协会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被人事部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61 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名誉院长。

文 / 著名文化学者萧云儒

来源 / 时代人物周刊

相关标签

红河谷 音乐 陕北 艺术 雪山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