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会淘汰的不是不会用 AI 的人,而是不用 AI 的人。短短两年半的时间,AI 就已然从玩具进化到了生产力工具,当下如果要说哪一个群体拥抱 AI 的力度最大,或许并非正在被 AI 取代的打工人,而是还处于象牙塔里的学生党。
早在 AI 大模型刚刚问世的 2023 年,当这类产品还存在道德和法律风险的情况下,ChatGPT 就已经在全世界的大学校园里 " 泛滥 ",许多学生热衷于在 ChatGPT 的帮助下完成作业、乃至撰写论文,而各大高校则开始评估如何阻止学生使用 AI 技术来作弊。到了 2025 年,大批高校首次将 "AI 生成内容检测 " 纳入毕业论文的审查环节,也让一众大学生手忙脚乱地给论文降低 "AI 味 "。
如今," 论文 AI 率高到离谱 " 已经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为了不让自己的论文被判定为长着一张 AI 脸,不少学生选择寻求 " 场外援助 ",也就是 " 代降论文 AI 率 " 的枪手团队帮助。
但作为典型的灰产,乱象频发几乎是必然。日前,《法治日报》针对代降论文 AI 率服务的乱象进行了调查,发现相关服务效果堪忧、猫腻重重,学生花费不菲却常常陷入维权无门的窘境。
"AI 降重,一分钟完成从 100% 到 5%"、" 去除 AI 写作痕迹,推荐给所有烦恼的大学生 " 这类与降低论文 AI 率有关的小广告,在刚刚过去的毕业季几乎遍及抖音、小红书、知乎等平台。由于只需花一点小钱就能获得一根 " 救命稻草 ",因为对于前期使用 AI 工具导致论文无法通过 AI 审查的学生来说,可谓是如获至宝。
据《法治日报》记者的调查,提供论文修改服务的商家多以 " 人工修改 "、" 包过检测 " 为噱头,向买家提供降低论文 AI 率的服务,收费则从几十元至上千元不等,可实际效果却一塌糊涂。比如一位受访者就表示," 不该改的全改,该改的乱改,句子语言混乱。AI 率是降了,但论文被改成了‘口水文’。"
在这一众问题中,最突出莫过于商家打着 " 人工手动 " 的旗号、却基本是使用 AI 来修改论文,以至于出现语句不通、修辞通俗化、文字口语化等典型特征。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代降论文 AI 率服务最终的归宿一定是用 AI 来降 AI 率呢?其实这是技术性和经济性共同促成的结果。
毫无疑问,商家推出代降论文 AI 率服务是为了获利,并且这一行为本身涉及学术不端,属于典型的灰色地带,所以即便是被坑骗的受害者也很难维权。别的不谈,商家一个 " 举报至学校 " 就足以让学生偃旗息鼓。如此一来,即便商家嘴上说着 " 人工 ",实际上却使用 AI 来改写论文,称得上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写过论文的朋友都知道,从零开始写一篇数万字的论文与半途接手一篇再改写,所花费的时间几乎没有差别。如果商家真的使用人工来降低论文 AI 率,收费就不可能是几十元、数百元,而至少是数千元的水平。作为一个依托于 " 信息差 " 的灰产赛道,老老实实用人工显然对于赚钱来说毫无意义。
更关键的原因是当下 AI 检测与论文查重的准确性不可同日而语," 用 AI 监管 AI" 暂时并不奏效。早在 ChatGPT 登场不久,OpenAI 就预见到了生成式 AI 将会成为虚假信息的 " 帮凶 ",因此开发了一款 AI 文本检测器(AI Text Classifier)试图区分人工编写文本与 AI 生成文本。
然而遗憾的是,仅仅上线半年时间,OpenAI 方面就下架了这款 AI 文本检测器,原因是检测的准确率过低,准备来说是假阳性率难以接受。事实上,不仅仅 OpenAI 做不到,Turnitin、GPT Zero、Compilatio 等声称具备检测 AI 内容的工具也一样,假阳性率过高的问题一直都难以解决。
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是非英语母语者写的文章常被错误地标识为由 AI 生成。这个反直觉的现实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文本内容中书面化的程度越高,就越会被 AI 文本检测工具标识出来。因为当下主流的 AI 检测工具往往使用的是基于零样本学习的检测,也就是根据 AI 生成文本的特征来辨识内容。
人类与机器在文本生成过程中倾向于选择不同的词汇,其中人类的选择比较多样,机器则更倾向于有更高模型概率的词汇,因为基于大规模语料库预训练的 AI 模型反映的是人类的集体写作行为,而非个体行为。比如,人类创作的文本则显得更加随心所欲,每一句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而 AI 生成的文本内容则更注重规范化表达。也就是说,写的更规范、更严谨的是 AI,更随心所欲的是人工。
但论文的写作相当强调规范化,这恰恰是 AI 所擅长的领域。如此一来,在 AI 检测工具的 " 照妖镜 " 之下,明明有的同学只是使用了 AI 进行润色,结果 AI 率却会直接突破 50%。
针对这一现象,提供代降 AI 率的商家就利用了 " 信息差 "。关于 AI 检测,其实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当文本长度低于 1000 字符,或整篇文章均采用短句构成时,AI 检测的准确率会骤降至随机水平以下,而这则是源于短文本中语言特征的稀疏性,导致统计规律难以捕捉。
换而言之,越是口语化的内容,AI 就越会认为是人写的。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流传出的降低论文 AI 率妙招是 " 改写句子结构 ",将长句、复合句分割成短句、句群,这也就对上了部分同学口中的 " 论文被改成‘口水文’ "。商家只需要通过 " 说人话、减少人机感、不使用长难句 " 等提示词,即可轻松让论文的 AI 率断崖式下降。
可问题是这一番操作下来,尽管 AI 率是低了,可论文本身也没法看了。当然,这也不是个大问题,毕竟这个赛道没什么售后可言,商家在毕业季能骗一个就是一个,根本没有做长期生意的打算。毕竟大家也不能指望一个灰产赛道的参与者,会主动选择做大做强,因为口碑对他们可以说是毫无意义。
归根结底,在 OpenAI、谷歌的 " 文字水印技术 " 落地之前,AI 文本检测并不是说有多像 AI 写的,而是检测论文多像 ChatGPT、豆包等常见大模型写的。除非代降 AI 率的团队真的是人工修改,否则降低 "AI 味 " 注定就只能是招摇撞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