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网 前天
“民国版《红楼梦》”《北鸢》十周年珍藏版来了!听葛亮讲述家族往事、寻根感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太舅公是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表叔公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外祖父的姨父是与张学良并称的直系军阀褚玉璞,祖父是著名艺术史家葛康俞并与王世襄、范用、潘天寿、林风眠、李可染、艾青、吴冠中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有深入交往……出生于江南文人世家的著名作家葛亮,以祖父、外祖父的经历为蓝本,历时七年创作了讲述家族的过往的长篇小说《北鸢》。

特别的家世成就了《北鸢》的独一无二,葛亮直言:" 我并不介意别人对我的家世背景比对我的作品先感兴趣,因为它象征着某种精神上的薪火相传。"  

葛亮的文笔古典雅致,在当代华语文学中极其少见,被莫言盛赞 " 葛亮有意识地在传承中国小说的传统、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 "。    

在这部被誉为 " 民国版《红楼梦》" 的佳作出版十周年之际,葛亮推出了《北鸢》十周年珍藏版。

回望十年前的作品,葛亮感慨万千:" 我觉得十周年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好像是弹指一挥间,但它留住了一个创作者的感受与回望。现在再看十年前的《北鸢》,我有一种犹望故人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我会感受到那个节点上的自己。有时候这种回望也给你一个机会和空间,去重新认知自己。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关照自己的来处。因为《北鸢》小说的主要脉络是关于我的家族,所以这个小说在田野调查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包括现在回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发现自己、感受来处的过程,这是它对我最大的意义。"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的来处,广义一点是寻根,抽象一点,就是寻找自己的某一个起点,当你发现无论是血缘的关系也好,还是家庭的关系也好,原来你的祖辈有这样的一段经历,你会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有源头,有来处的。任何一个人,无论在时间序列上,还是在空间范畴上,都不是一个孤独的人。" 葛亮用 " 归家有时 " 四个字来形容《北鸢》对自己的意义," 归家有时,就像放风筝,不管你放得多远,它是可以回来的。当我在写自己家族的时候,我内心会有一种其生也晚的感觉,因为我是孙辈,跨得太远了。但是写的过程,我会感觉我祖父的那一代人,他所身处的历史语境与我越来越接近,是我在思想上寻根和回家的一个过程。我相信这本书写出来之后,就不是我一个人的过程,因为我把它分享给了广大的读者。"

《北鸢》讲述了一双民国世家儿女相知、相恋、相守的故事,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从市井生活到时代危局,他们一生的传奇照映着整个时代的变迁。百年风云,上百人轮番登场,在这部荡气回肠的命运浮沉录中,最后竟是那个坚守本心的人扶摇直上,翱翔于天际之间。风筝也有主心骨,命悬一线,恰是一线生机。

《北鸢》历时七年成书,葛亮以绝美工笔细致描绘上百位民国人物,生动勾勒出一部荡气回肠的时代浮沉录,写尽文人、名伶、匠人、政客、军阀、寓公、商贾等上百人的命运传奇,该书也被誉为 " 民国版《红楼梦》"。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称赞:"《北鸢》是典型的《红楼梦》的写法。书中主要人物、事件均可找到现实原型。"

书中写了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很多故事段落甚至直接来自于葛亮祖辈的日常生活。其中男主人公卢文笙的原型正是葛亮的外公,毛克俞的原型则是葛亮的祖父。

葛亮坦言,触动他书写家族故事的缘起,最早是因为祖父的艺术史著作《据几曾看》出版," 祖父撰写这部著作是在上世纪 40 年代,那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值得我们去回望的一个时间端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创作过程,既是他作为一个艺评家在阐发他的艺术观,同时也是他以自己的生命经历,去感受和呼应时代的过程。所以这本书不但给了我关于艺术史知识的滋养,更是一种薪火的承继,让我体会到了我祖父生命的意义,以及那个时代的环境和人文体系。"

对葛亮而言,祖父和其同仁并不仅仅是近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也是那一代中国人的缩影," 我相信,所有的历史都要回到我们当下去审视。我们书写历史、阐述史观的过程,也是我们梳理自身的过程,也是向历史致敬的方式,以此回应我们在当下可能遭遇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想为那个时代去写一本书。"

之所以《北鸢》的男主人公卢文笙的原型是外公,而不是祖父,葛亮表示," 在虚构王国,作家想表达的历史要和读者之间有一种共情。一个艺术史论家,和一个出生于商人世家的年轻人,两者周遭的天地、表达的空间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的天地是很大的。比如他的父亲当年是李可染先生的赞助人,曾建了一间不收费的学堂,因为李可染先生的出身相对来说比较清寒,需要比较切实的帮助。李可染当时名叫永顺,后来就像小说写的,‘孺子可教,素质可染’,才改名李可染。在书里,卢文笙与毛克俞有一个相遇相知的过程,其实在现实中他们不是师生关系。当然,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两个人除了艺术上的交流,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连接,一种薪火传递的过程。"

在葛亮眼中,外公是一个非常自洽的人," 外公不是简单地把自己吃过的苦理解成一种人生的财富。他觉得这些都是人生中间的某一个部分,而这个部分标识了当时的自己。更重要的一点是,外公从来不会讲,在哪个节点上自己是个成功的人,或者在某个节点上自己有值得标榜的事情。他一辈子从来没跟我说,你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当然你取得成绩,他会很高兴、很开心。他不会说你实现了什么,他只是觉得,你的生活变得更加圆满了。"

葛亮觉得自己很幸运," 我没有在量化的期待中成长。包括我写作这件事情,实际上都是极其偶然的。总之我在外公身上能够汲取的东西有很多。我外公是一个平静而鲜活的人,用现在很时髦的词来说就是情绪稳定,我外公是一个情绪特别稳定的人。有读者反馈说,感觉仁桢更加灵动、更加活泼。文笙看起来一直都很温和,其实,他在重要人生节点上做的选择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但他是以最平静的方式做了这些事。"

" 我印象中外公从来没有跟外婆吵过架,外婆因为家世的原因,是有点性格的。在我的记忆里,他们性格非常不一样,但互相嵌合。" 葛亮坦言,自己非常喜欢书中以外公和外婆为原型的文笙和仁桢之间那种爱情," 细水长流,彼此保持自己人生的独立,但在关键节点上心有灵犀,这是最棒的。"

《北鸢》出版后,葛亮有给外公看过,外公的读后感是 " 感觉非常亲切 "。葛亮说,外公的心态很好,人很通达,从来没有以此为自己立传的心理,而是把《北鸢》当故事看," 这部小说对他来说,就像一面镜子,他看到的,是他,也不是他。因为有的原型人物在看自传的时候,相对来说比较严格,甚至会提出诸多意见,但我外公没有,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因为我而有了温度。其实他的阅读观念,非常近乎于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审美的最高层级,是在灯火阑珊处的这么一个人。 "

外公和祖父对葛亮成长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祖父可能在治学、艺术观的角度对我的影响更大,外公对我的影响更多是在人生观方面。外公给我人生最大的启示在于,他不会严格地界定自己对未来的期待,每道出现在他面前的风景,好也罢,坏也罢,都是一道风景。"

在书中,葛亮提及,在时代的沉浮,人要顺势而为,但是不能丧失主心骨。在他看来," 主心骨其实就是自洽,你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在某一个时间点、每一个时间点你要完成什么事,我觉得这个就是主心骨。有了主心骨,你在一个时代里面走得越远,甚至在时代飘摇动荡、不安稳的这种过程中,你心里都有底气。就是所谓的‘归家有时’,总归会回来,这个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是我们的精神回到原乡的方式。在尊重时代变革的同时,也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这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一个尊重自己的人融入时代的同时,也在刻画着时代,我相信这也就是‘风筝’或者说‘北鸢’这个意向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葛亮希望读者借助《北鸢》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过去、当下,乃至未来," 在动荡的时局、变幻的时代中,如何去寻找新的自我定位、遵从内心回应时代,每个人的方式是可以不同的:当科举制度被废除后,《北鸢》中的画师吴清舫选择了设帐教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成为一个公众知识分子,这在当时挑战不可谓不大;以我祖父为原型的毛克俞,在经历了时代的考验后,回归到纯粹的艺术家躬身自守的状态,成为治学者的典范;孟子后人孟养辉毅然地弃文从商,成为一代儒商的代表,面对质疑,他的回答是‘所谓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就是说,正因为身为亚圣后人,所以有诗礼的主心骨,做什么内心都有底气,远可兼济,近可独善,进退有据……我相信书中人物的选择,能对当下读者有所启迪。"(记者 仇宇浩)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红楼梦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