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19小时前
每经热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是发展逻辑的一次重大升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每经特约评论员 冯奎

7 月 14 日至 15 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我国城市发展与内需释放指明了新方向。

过往很长一段时间里,城镇化被视作我国最为雄厚的内需,其核心逻辑在于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引发一系列连锁需求:住房需求带动房地产投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需求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消费模式从农村的相对单一转向城镇的多元丰富,带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而如今,这一最强大的内需正逐渐聚焦于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以实现从依赖人口迁移的规模效应,向依靠城市功能升级的质量效应的深刻转变。

城镇化曾经通过要素集聚释放出了巨大的内需能量。2024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 67%,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 20% 的水平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在此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极大地推动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据测算,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后,劳动生产率平均提升 3~5 倍,2015~2023 年累计拉动 GDP 增长约 12%。与此同时,新增城镇人口的消费需求持续扩张,其人均消费支出相较于农村居民高出 1.8 倍。若按年均新增城镇人口 1000 万计算,每年新增的消费需求约为 3000 亿元。彼时,内需潜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 15% 以上,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超过百万亿元,消费市场规模从不足 10 万亿元扩展至 47 万亿元。

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其内需动能呈现出新变化。一方面,尽管城镇化的总量潜力仍有一定空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距离 75% 的城镇化成熟期还有 8 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大约对应着 1.3 亿农业转移人口。然而,城镇化率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对 GDP 的拉动效应,已从 2015 年的 0.8 个百分点下降至 2023 年的 0.5 个百分点,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另一方面,城镇化的质量亟待提升。2024 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扩大至 17.3%,意味着约有 1.4 亿人口尚未实现市民化。这种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导致县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城市居民的 53%。若能补齐公共服务差距,基于这 1.4 亿未市民化人口测算,每年可释放 1.2 万亿元的消费增量。从结构性矛盾来看,2024 年县城人均市政设施投资仅为城市的三分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潜力的释放。

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来看,下一步我国经济最强大的结构性潜力在于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与城镇化阶段的内需逻辑有着本质区别。

从驱动内核来看,城镇化主要依赖 " 人口 + 土地 " 的要素投入,表现为钢铁水泥等硬件设施的物理扩张;而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则依靠 " 创新 + 服务 " 来提升效率,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的化学反应,一些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密度高,每平方公里创造的 GDP 相当于传统工业区的数倍。

从需求结构方面而言,在城镇化时期,65% 的内需拉动来自投资;而当前,72% 的城市内需增长由消费与创新共同驱动。

从衡量标准上分析,城镇化潜力与固定资产投资、城镇人口数量等规模指标密切相关,而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潜力更多地体现在单位 GDP 能耗、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等质量指标上。这种转变,正是为了适应我国内需结构从 " 有没有 " 向 " 好不好 " 升级的必然结果。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潜力,因城而异,但也有一些 " 同类项 " 可寻。

一是在空间与体系优化方面,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将释放出强劲投资动能。以成都都市圈为例,2025 年围绕 9 条重点产业链推进 51 个产业项目,年度投资超 370 亿元。2024 年全国县城基建投资同比增长 12%。城乡融合中,土地整理催生 " 整理 - 增值 - 再投资 " 的良性循环。

二是在创新与数字驱动方面,创新看似聚焦技术突破,实则是拉动内需的核心引擎,其通过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可形成 " 研发投入 - 成果转化 - 消费升级 " 的内需闭环。2024 年,30 个创新型城市凭借 60% 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和 75% 的研发投入占比,将技术突破转化为市场动能:专利转化率比中小城市高 30 个百分点,意味着每 100 项研发成果能多催生 30 个新产品、新服务,直接拉动消费升级。

三是在绿色与服务升级方面,城市承载着全国 85% 的能源消耗,其绿色转型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2024 年,城市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上升至 10.8 万亿元。从 " 商品消费 " 向 " 服务消费 " 转变,是城市内需的一个显著特征。2024 年,教育、健康等服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50%。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 "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 列为重要任务,并要求 "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预计到 2030 年,城市服务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 15 万亿元。

四是在安全与韧性基建方面,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着重部署了 "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预计老旧管网改造可撬动 1.2 万亿元投资,防洪排涝设施的升级每年需投入 5000 亿元。加强城市的安全与韧性建设,不仅能保障城市平稳运行,还能在投资过程中创造大量的内需。

从城镇化到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最雄厚内需潜力载体的变迁,本质上是发展逻辑的一次重大升级。过去依赖人口红利,如今依靠人才红利;过去比拼投资规模,现在较量创新浓度;过去重视硬件建设,现在强化软件升级。

从城镇化到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内需潜力始终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与释放路径将发生深刻转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以此为指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势必将持续释放创新驱动的产业内需、品质提升的消费内需、更新改造的投资内需,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