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地铁 2 号线湾厦站迎来全球首例能自主搭乘地铁的配送货机器人 " 首跑 "。
这款以北极燕鸥为原型的卡通机器人,通过 AI 调度算法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地铁的空闲时间段,实现无人化配送。它们能够自主规划最优搭乘线路,为湾厦站及线上其他站内的 7-Eleven 门店配送货物。该创新模式由深铁集团与万科合作运营,机器人与智能调度系统由万科旗下万纬物流集成研发。
该机器人集合了多项先进技术,包括 AI 调度算法、全景激光雷达、机械底盘等。智能调度系统作为 " 大脑 ",能够根据门店订单情况、位置信息、配送时间要求以及地铁运力等多重信息进行智能规划,实现多机器人、多门店情况下的全域最优路径配送。全景激光雷达如同 " 眼睛 ",对站内地图进行全景建模,确保机器人不迷路。底盘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则是 " 骨骼和运动神经 ",让机器人能够自主乘坐电梯进出站台、乘坐地铁列车、识别列车到站等功能。
这是全球首例由机器人自主搭乘地铁配送货物的创新应用,解决了地铁商户配送的实际难题。过去,7-Eleven 门店依赖地面交通配送,常面临 " 最后一公里 " 停车难、成本高等问题。而机器人配送系统利用地铁闲置运力,将单趟成本降至 3 元以内,也为商户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配送服务。根据测算,41 台机器人结合地铁运输网络,即可满足 7-Eleven 在深圳地铁所有门店的旺季配送需求。深铁集团负责人表示:" 这是城市公共资源与智能技术的一次创造性结合,既提升了地铁非票务收入,也为商户节省了 30% 以上的物流成本。"
深圳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并非偶然。作为 "20+8" 产业集群的核心板块之一,深圳已构建起覆盖 " 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整机制造—下游场景应用 " 的全链条生态:上游汇聚了全球最密集的机器人核心硬件供应商,如微型驱动系统的兆威机电、激光雷达的速腾聚创、伺服系统的汇川技术、3D 视觉的奥比中光等。中游拥有优必选、乐聚等多家整机企业,覆盖教育、工业、服务等全场景。下游则开放工业制造、公共服务、特种作业等场景,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正如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张力所言:" 在深圳,一个机器人硬件从设计到量产可能只需 48 小时——有的硬件我们上午下单,下午就能做好送到,这极大提升了机器人公司硬件产品的迭代速度。对初创企业来说,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产业链、供应链。" 这种效率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极为罕见。
从深圳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载体空间布局来看,在福田区、南山区、前海布局研发设计环节,在宝安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布局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形成 " 研发 - 制造 - 应用 " 闭环。
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2023 年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为 1787 亿元,同比增长 8.7%。
而深圳的野心不止于此——根据《深圳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到 2025 年,深圳将培育 10 家以上 " 链主 " 企业,打造全球机器人创新策源地。
前瞻经济学人 APP 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深圳 "20+8" 之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与技术趋势探析》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 咨询 / 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 APP】,还可以与 500+ 经济学家 / 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 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