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战史堂 ,作者战史堂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战史堂堂主,立志要做一个严谨又有趣的公众号。尽量保证内容真实干货,配图准确,还让文章读起来不枯燥。本文为读者投稿。
XIV 型 " 奶牛 " 潜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由于德国缺乏海外殖民地及其港口基地,德国海军舰艇普遍需要更大的续航力,以满足远海作战的需求。
为此,德国海军也是发展海上补给技术的先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装备柴油机引擎的袖珍战列舰和 " 迪特马尔申 " 级补给船,但是潜艇的补给问题最为突出。
尽管也可以通过水面舰艇甚至经过改装的商船为远海作战的潜艇实施补给,但是这类船舶的隐蔽性毕竟有限。
▲ XIV 型潜艇的三视图。
作为一种中小型作战舰艇,潜艇的数量更多,分布范围更广。少量拥有大装载量的补给船,也很难照顾到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的潜艇。
所以作为一项临时解决办法,德国潜艇部队受命相互支援,即当一艘潜艇因为燃料不足而踏上返航之旅之前,应将其残存的弹药转移给仍在战区内的战友。
反过来,如果一艘潜艇因为弹药耗尽而需要反航时,只保留最低限度的返航燃料,而把尽可能多的剩余燃料转移给其他战友。
这样的行动无疑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毕竟每艘在战区内的潜艇都有自己的责任区,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以避免遭到误击。
这也使得每艘潜艇的遭遇可能完全不同,在巡逻结束之后能够剩下些什么?这些剩余物资能够是否就是战友迫切需要的?这些都只能碰运气。
▲大洋里驰骋的 U 型潜艇。
潜艇的会合和移交物资,都需要缜密的时间安排,并且可能遭遇风险。特别是鱼雷这样的重型武器的转移,尤其麻烦。如果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却只能让一艘潜艇得到少量补给,颇有得不偿失之感。
因此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邓尼茨很快致信海军参谋部,要求建造 3 艘专用的补给潜艇,这就是 XIV 型 " 奶牛 "。
为了加快研发进度,设计师大量采用现成的部件。例如,其耐压壳体取自正在研发中 IXD 型潜艇。只不过为了装载物资,外层壳体极大地放宽,从而减少了船体的长宽比。
基于此种思路制造的第一个船模于 1940 年 2 月进行了水池拖拽实验。结果表明,由于船体太胖,性能欠佳。于是德国人再做修改,把船艏部分 " 削尖 ",总算满足了基本设计要求。
▲ XIV 型 " 奶牛 " 潜艇的模型图。
总体设计于 1940 年 4 月 15 日完成,一个月后,具体的设计合同派发给了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负责。后者充分发挥拿来主义,大量采用正在建造中的 VII 型和 IX 型潜艇的各类零部件。
例如,引擎、舱盖、水泵、锚链绞盘,全都是从 VII 型潜艇上移植而来。但是潜艇的指挥塔,取自 IX 型潜艇。这使得设计工作大为加快。第一批四艘潜艇于 1940 年 11 月 23 日开工。
XIV 型潜艇全长 67.1 米。最宽处达到 9.3 米。但是耐压壳体的直径只有 4.9 米。两者之间的巨大间隙就是货舱。最大装载量包括 432 吨燃料和润滑油、45 吨一般的干货补给品,以及四枚鱼雷。
▲ U 型潜艇在大洋相遇,开始补给。
显然,德国人深知,海上鱼雷补给存在着巨大困难。所以弹药补充并非 XIV 型潜艇的设计重点。不过最令一线官兵印象深刻的是 " 奶牛 " 的食物供应。
除了冷冻食品以外,这种潜艇居然拥有面包烘烤设备,能够让长时间漂泊海上的官兵吃上新鲜面包,这对于维持部队的士气,颇有助益。
在其它方面,XIV 型潜艇的性能就很一般了。水面排水量 1670 吨。水下 1922 吨。水面最高航速 15 节,水下只有 6 节。
其自身装载的柴油可以满足 10 节航速下 10000 海里的续航力,但是在水下以 3 节速度行驶时,最多跑出 76 海里。
▲一艘航行中的 " 奶牛 "。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 " 奶牛 " 拥有补给鱼雷的能力,自身却没有鱼雷发射管。其全部武备仅限于指挥塔前后方的两门 37 毫米高射炮,和指挥塔上的一门 20 毫米高射炮。
作为补偿,其耐压壳体钢板厚度增至 21.5 毫米。相比之下,同时期 VII 型和 IX 型潜艇的耐压壳体钢板厚度都是 18 毫米。显然,更厚的壳体可以令潜艇拥有更大的下潜深度。这被认为是危急关头重要的保命之道。
德意志造船厂总共建造了 6 艘 " 奶牛 ",即 U459 至 U464。此外同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造船厂也建造了四艘,从 U487 到 U490。
在 1942 年德国潜艇远征北美水域时,这些 " 奶牛 " 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价值。然而正因为如此,它们很快也成为盟军的眼中钉,是必须优先拔除的目标。
▲一艘不知名的 " 奶牛 " 正在准备实施海上补给。
第一艘倒霉的 " 奶牛 " 是 U464。1942 年 8 月 21 日,即该艇首次出征仅 7 天之际,被一架美军 " 卡塔琳娜 " 水上飞机炸沉。接下来是 U490,也是在首次出海前往印度洋途中被美军击沉。
进入 1943 年,随着形势逆转,损失暴增。U463 成为 " 黑色五月 " 中的一员,7 月份连续损失了 5 艘(U459、U461、U462、U487、U489)。
10 月份又挂了一艘 U460。最后一个独苗 U488 一直苟延残喘至 1944 年 4 月 26 日,终于在佛得角附近被干掉。
德国海军对于补给潜艇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扭转其在战略上的劣势。为了弥补海外前沿基地网的缺失,他们试图打造一个移动的后勤基地,以支持在远洋水域的作战行动。
▲轻载状态下的 U464 号艇,显得颇为高大。
这样一个体系需要依靠频繁的无线电联络才能发挥作用,一旦通讯遭到破译,甚至仅仅只是被定位,都会带来巨大危险。这样一个体系缺乏自身防御能力,远不能与英美拥有的那些岛屿、港口、基地相提并论。
德国人对于安全要素的追求,主要依靠隐蔽性,这又与无线电通讯背道而驰。正因为无法解决其中的矛盾,德国人随后放弃了吨位更大的 XV 型和 XVI 型潜艇工程。
这两者都是 XIV 的升级版,其中 XV 型的排水量增至 2500 吨,XVI 更是要达到 5000 吨。预定这些远洋巨兽主要作为海上修理船使用。
届时一线潜艇部队不仅能够获得燃料、食物,和弹药的支援,还能在临近战区的海域修理损伤。然而既然防御难题无法解决,这样的后勤体系自然只是镜花水月。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关注 " 战史堂 "!" 战史堂 "!" 战史堂 "!后台回复 " 潜艇 ",可获得电子版《碧海群狼:二战德国 U 艇全史》。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