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罗廖夫 13小时前
头顶空速管参加大阅兵?这架歼-35隐身机,为何与队友不一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这次受阅的机群阵容非常强大,有歼 -20、歼 -20A、歼 -20S、歼 -35、歼 -35A、歼 -15T、歼 -15DT,歼 -16,歼 -16D 等等,各种编队轮番上阵,花样层出不穷,看得人眼花缭乱。

有一支由三架歼 -15T 舰载机和两架歼 -35 组成的混合编,让人很意外。其中一架歼 -35 隐身舰载机与队友不一样,竟然还安装着长长的空速管。这是怎么回事?

据推测,这架 " 头顶空速管 " 参加空中检阅的歼 -35,应该是试飞原型机之一。有朋友提出疑问,通常来说,第五代隐身机已经取消来了空速管,为何这架歼 -35 还保留着空速管?是什么原因?

这要从飞机空速管的原理说起。并想起了一个趣事。

笔者小的时候,就喜爱航空,当时以为强 -5 才是中国最先进战斗机,因为那时候的国产战机基本都是机头进气,显得很落后。而强 -5 是尖头,两侧进气,具有彪悍的外观。这些战机的前面都有一根 " 刺 "。这里说的 " 中国战机机头带尖 ",是指中国很多战斗机机头部分都有一根突出显眼的 " 长刺 "。

当年有一位前辈跟我说,战斗机机头前面的 " 刺 ",是弹药耗尽后空中拼刺刀用的,年幼无知的我,信以为真了很久……

其实不单单是中国战机,其他国家很多战机都在机头部分拥有 " 长刺 ",这根 " 长刺 " 的真正名称叫做空速管。空速管是飞机上非常重要的一款设备,它可以精确测量出飞行时的大气总压和静压,然后可以推算出飞机此时的飞行速度、升降速度,为飞行员的操作判断提供依据。

假如空速管发现故障例如遇冰阻塞,那么此时飞机将无法获得正确的飞行数据信息,严重时甚至会让飞行员判断失误,最终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

当初为了避免空速管受到战机机体气流的干扰影响,获得最精确的大气真实静压数据,很多战机都把空速管设置在机头部分特别是和机身轴线相同的机头正前方,而且这些空速管的长度往往非常长,以远离机体。

不过,较长的空速管有可能影响飞行员的前向视野,它设置在机头正前方也导致相关区域结构重量过大。较长的空速管使得战机长度更大,甚至影响了战机在地面的调运。而且越来越多的战机在机头前方装备雷达,较长的空速管影响了雷达的探测能力,也对雷达罩的设计强度提出一定的考验。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四代半战斗机和五代机上都已经看不见长长的空速管了,取而代之的是分布在机身上的 L 形静压管,通过在战机机鼻附近位置对称布置 L 形静压管,同样可以获取战机飞行时的飞行数据。取消长长的空速管后,战机相关位置的结构重量得以减小,雷达反射面积也更小,后一种优点对于隐身战机来说可谓至关重要。

歼 -20 和 F-22 等五代机在机头两侧安装 L 型气流传感器,由于体积很小,加上倾斜于机头表面,所以对战机隐身能力影响非常有限。此外歼 -10C、歼 -16 等新型四代半战机也装备 L 形静压管。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第五代隐身战斗机都取消了空速管,但在最初原型机研发试飞阶段时,也是在机头部分装备了传统的长长的空速管。中国的歼 -20 战机、美国的 F-22 和 F-35 隐身战机在试飞阶段均是如此。

主要原因是,隐身战机在最初的试飞阶段需要装备一种精度最高的专用的空速管,来获取战机非常准确的飞行数据和修正数据。试飞结束以后,才能利用积累数据配合战机上的大气数据计算机的修正系统计算补偿空速管误差,最终才能用 L 形静压管取代传统的空速管。

尽管歼 -35 隐身舰载机已经服役,但抽调一些不怎么忙的原型机参加阅兵式,总比去打扰那些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天天在测试的现役战机要合适得多。估计这就是歼 -35 原型机参加阅兵的原因之一。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战斗机 雷达 歼-15 歼-20 舰载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