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和岛 昨天
这一大事,国家重磅出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起社会很大的反响与好评。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国办印发该《意见》,其核心目标希望达成什么?又将会给社会带来哪些价值?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马亮教授进行一次访谈。

马亮教授认为:"这些改革都是在此前政务服务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从而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民高效,提升老百姓、企业办事体验,这也是中国政务服务改革最关键的目的。"

可以说,此次 " 高效办成一件事 ",是中国政务改革的进一步升级,展现了改革的决心与魄力,也必将提高人民幸福感和大幅优化营商环境。

以下是访谈内容。

嘉 宾:马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访 谈:孙允广   正和岛内容总监

编 辑:韩筱卉

来 源:正和岛(zhenghedao)

" 高效办成一件事 ",意义与价值

孙允广:" 高效办成一件事 " 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意见》希望达成哪些目标,将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价值?

马亮:中国政务服务改革最近几年力度大、发展很快," 高效办成一件事 " 是国务院这两年非常重视的一项改革举措,其核心是为了提高政府的服务效能,优化公民和企业办事的体验。

在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中,可以看到,它非常明确地围绕着 " 事 " 本身开展改革。

比如,在大众生活领域,从 " 出生一件事 " 到 " 上学一件事 ",再到很多人生大事," 高效办成一件事 " 聚焦最关键的环节,围绕最重要的事项,通过改革来高效办理。

企业层面也是如此,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涉及开办、融资、拿地、招工等方面,过去企业在每个环节都要和很多政府部门打交道。现在通过政务服务改革,降低企业办事成本,优化办事体验。

我认为,这些改革都是在此前政务服务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从而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民高效,提升老百姓、企业办事体验,这也是中国政务服务改革最关键的目的。

这种改革,也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对社会而言,公民和企业对政务服务有更高的要求,从而倒逼政府改革。另外,政府端也深刻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进行主动的顶层设计,通过政府内部的业务流程再造和程序优化来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优化政府与群众、企业之间的关系。

孙允广:之前中央政府、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不少服务模式,比如 " 一件事一次办 "" 最多跑一次 "" 一次不用跑 " 等,这次国办的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与之前有哪些区别?

马亮:国务院办公厅在 2022 年出台了专门的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 " 一件事一次办 " 的工作。2024 年初,国务院提出 " 高效办成一件事 ",从 2024 年初到 2025 年中,连续发布四次文件,明确相关事项清单。

" 一件事一次办 " 和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都是从 " 一件事 " 这个切口来推进政务改革。

" 一件事一次办 " 也是聚焦为个人和企业的政务服务,把过去的 " 多件事 " 变成 " 一件事 ",让个人和企业一次就能办。这是二者相同的方面。但是,二者的区别也非常明显。" 一件事一次办 ",能不能办成?能不能办好?能不能高效办?这其实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所以,国务院在 " 一件事一次办 "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的新要求。不光是 " 一件事一次办 ",而且要一次高效地办好、办成。

如果说 " 一件事一次办 " 是指把 " 多件事 " 合并成 " 一件事 ",那么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则强调,我们怎样把这一件事办好、办成。二者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但是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

孙允广:这就是先 " 从无到有 ",再 " 从有到优 " 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目标。

马亮:对的。同时,在 " 一件事一次办 " 的基础上," 高效办成一件事 " 也在进一步强化中央的统筹和自上而下的推进。

因为 " 一件事一次办 " 对各地的要求还是倡导性的,而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是强化其主体责任。如果说之前还在试点和探索,那么现在就是要做好。

这也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更多要求,体现出中央政府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的决心。有句话说 " 改革永远在路上 ",即使目前在推进 " 高效办成一件事 ",未来政务服务也还有进一步的优化空间。

中央层面,下定了决心

孙允广:这次改革要求 " 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 ",这 " 五跨 " 非常立体,但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人员素质、区域特色甚至设施设备等都不同,该如何理解中央的要求?区域之间的差距,能否通过中央统筹进行弥补?

马亮:这次的 " 三融五跨 ",其实难度非常大。" 三融 " 涉及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大家用的技术不一样,开展的业务也不同,如何打通数据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前面说的 " 五跨 ",要涉及很多部门、上下层级、不同地区,也是非常有难度的。

一方面,不同部门和地区所掌握的资源、基础设施和能力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每个地方找的企业、开发商、供应商的技术标准、接口、要求也不同,所以想要 " 融 " 和 " 跨 " 很不容易。而且," 融 " 和 " 跨 " 以谁为标准,也是众口难调。这个时候,既要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也需要考虑进行全国统一。如果不统一,始终面临着怎么融合的问题;如果没有标准,就不能在一个层面上合作。

但正是这样,越需要中央层面统筹推进。否则,地方政府的压力会非常大,很难有效地推进政务服务。

所以,改革并不容易,大量的工作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后台进行的。但是,这也能看出中央政府深刻改革的决心。

孙允广:据您的观察,目前各省在据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改革落地上的进度怎么样?

马亮:目前各省都非常重视,进度也比较快。国办发文后,首先要确保各地履行,围绕这些事项出台相应政策、建立相关制度、加强考核评价监督等。

同时,更重要的是从群众、企业的角度去调研,看他们办理事项中,是否真正提高了满意度和获得感。

当然,也要看到一些挑战和差异。一些省份在政策出台前就已经率先实现了,一些省份相对来说比较滞后。这时候就看要怎样帮助其他省份达到同样的标准,看是否需要对口技术支援等。

对于地方,国家提出的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的事项清单是必须做的,另外也要有一些结合本地特色的事项清单。

一个地方如果做得好,可以做得更多;如果做得还有欠缺,就先把国家的事项清单完成。虽然地区之间的差距很难在短时间拉平,但是通过整体统筹设计,不光让好的做得更好,也让之前做得不那么好的地方能够改进,达到全国的总体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整体水平。

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孙允广:改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改革的阻力来源于哪?应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吧。

马亮:我认为,技术上的问题都能解决。目前来看,政务服务的运行,哪怕体量再大,也都不存在技术上不能突破的问题。比如高铁买票,全国春运几亿人,高铁系统照样也能承载。现在是一个省、一个市的事情,又是分散的,体量再大,也不会有技术的难题。

目前,技术之外的问题更加值得关注。典型的问题就是部门利益之间的冲突,要想 " 高效办好一件事 ",就需要跨部门数据共享。以前数据是不通的,群众企业办事要跑很多部门。现在数据要打通,但是数据是一种资源,是一种权力,共享数据对老百姓是好事,但是部门之间就面临利益冲突。

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个时候就要高位推动,超越现有的利益阻挠,痛定思痛、刮骨疗伤,下定决心去改革,才能达到效果。

所以,改革最大的阻力就在于如何解决利益的再分配问题,而这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就是靠我们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孙允广:改革到了攻坚期和深水期时,挑战是最大的。

马亮:过去,地方高层认识到这个问题,有担当地去推动地方改革。现在全国推进,也有必要在这方面动真格的,真正更好地摸底政务服务。到底哪些事项谁来做,哪些数据怎么样共享,一定要全国统一来做,形成一个规范。

我们国家是单一制国家,理论上这些事都应该统一,而不是说到了浙江办事就快,到了其他地方效率就不一样了。法律法规是统一的,各地却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办事模式,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去统一。这个方面的改革阻力是很大的,而且越往后改革越会有这样的特点。

孙允广:因为改革是对存量利益的博弈,有没有可能越改越繁琐?

马亮:这其实是改革的 " 可逆性 " 和 " 不可逆性 " 的问题。政务服务改革的可逆性并不强,由简到繁是很难的,现在办事高效了,大家都欢迎,也会适应。如果再回到低效模式,大家是很难接受的。

而且,改革之后也会用考核评价体系等进行成果固化,而不能让改革倒退。将来的政务服务改革,即使不像现在的强度这么大,也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但是,也要警惕改完之后换个头面,以别的方式增加负担比如,换个名目或是隐性审批,这些情况可能会加重企业个人的负担。这对企业的风险更大,甚至会形成 " 体外循环 "

一些 " 反复 " 的问题,往往出现在供需失衡的领域,比如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好学校的优质名额就那么多,好医院的好医生也是有限的,这就存在怎么分配都有人不满意的情况。在这些领域,一方面要加快改革,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的价值:、减、乘

孙允广:" 高效办成一件事 " 其实是一件非常具有 " 正外部性 " 的措施,您觉得这给社会、企业带来了哪些价值?

马亮:这种影响是减法、加法和乘法同时存在的。

减法体现在减负、减成本,无论是企业的交易成本还是群众和政府办事的行政负担,都在显著减少。原来要跑很多部门、交很多材料,甚至花很多钱、等很长时间,现在都减少了,减法的方面是最明显的。

" 加法 " 是其对社会带来的价值增益。当一个地方的企业办事审批更顺利,自然就减少了精力消耗,营商环境自然就好了,企业就可以更好研发产品、开拓市场等。营商环境就是水土环境,水土好了,企业生态自然就长大、长高。

" 乘法 " 是指改革带来的乘数效应。改革不仅仅是单一一件事的影响,会有 " 叠加效应 "。比如,各地都是通过优化服务来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如果都优化服务,那么我国整体的服务水平就会提升,乘数效应也会很强。

政务服务看似都是很小的方面,办事等一会儿多交个材料多跑个部门,等等但是,如果放到一个十四亿人口上百万亿 GDP大国中,它的影响非常巨大。而且在政务服务改革花费的每一分钱,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是值得投资的。

国际上有类似的吗?中国的独特性在哪里?

孙允广:国际上是否有类似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的政务服务模式?亚洲的新加坡、韩国都在推进数字政府,中国改革的独特性是什么?

马亮:各国的做法不一样,也和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有很大关系。比如,大政府和小政府的模式,就是有区别的。

全球各国政府几乎都在进行数字化改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改革和一些发达国家的起步时间不一样、改革基础不一样,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也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是希望通过数字化改革,提升政府对企业、个人的服务质量。

新加坡和韩国的数字政府做得都比较好,我都去调研过。在这两个国家,进行数字政府建设,要比中国政务服务改革更容易一些。

新加坡是城市国家,现在人口也就 600 万左右,韩国大概有 5000 万人口。与中国相比,国家的体量和规模差距很大,政务服务改革面临的挑战也不是一个量级的。

另外,经济基础也不同。新加坡和韩国都属于中高收入国家,有较大财力支持这方面的投入,发展得也比较早。我国各地区之间差异比较大,有的地区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这也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值得借鉴的是,无论韩国还是新加坡,都非常强调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统筹。新加坡是一级政府,没有地方政府,韩国首尔的人口占到了全国的 20% 左右。这样的格局,有利于统一推进,形成一套标准。

我国有五级政府,之前很多地方有自己的标准,现在要统一,难度比较大。当下,亟须强化自上而下的统筹,推动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把基本的公共服务拉平

各地不能再说各干各的,各说各的苦和难,但不执行中央的政策。比如,我国只有一部婚姻登记法,但是为什么今年才实现全国通办?之前是各省通办,跨省通办很难,原因就是各地的基础差别非常大,数据没有办法同步。之前就有人在一个地方结婚了,换个地方还是未婚状态,数据没有及时更新,或很久不更新。

孙允广:这就形成数据孤岛了。

马亮:是的,所以要自上而下形成一套技术标准,才能做到数据协同。

过去,一些垂直管理部门做得比较好,比如税务部门,国税、地税合并之后,通过金税工程,全国税务系统联网。公安虽是属地管理,但也有非常强的垂直管理体系。

现在,要打通横向的数据共享,难度很大,但是带来的意义和价值非常重要。

孙允广:所以,现阶段的整体统筹就非常重要。

马亮:衡量政务服务的一个基本共识,就是企业和老百姓觉得政务服务是不是高效,是否还有优化的空间。

国办的 " 高效办成一件事 ",一方面是中央自上而下对地方的明确要求,另外一方面也充分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我们试图把顶层设计和地方创新结合起来,这其实是一种辩证法强调政务服务就要处理中央统一要求和地方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没有非此即彼,而是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前期,因为各地基础、环境、资源和能力均不相同,政务服务改革比较强调尊重地方的自主创新。现在,在基层和地方创新的基础之上,我们越来越强调顶层设计和更高层面的统筹和协调。

否则,可能会形成 " 马太效应 ",一些地方越做越好,一些地方探索不出自己的方法,觉得没希望。

所以,国办的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非常及时,改革是有阶段性侧重点的,现在的侧重点是强调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全国 " 一盘棋 ",打造平台型政府

孙允广:您说得很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国家,也是有自己的阶段性策略的。

马亮:我认为平台经济模式对于打造平台型政府是有借鉴意义的。比如京东、美团等,通过平台的赋能,让全国的感受是一样的。

现在的政务服务平台,还是一个入口,进去之后看到不同地方的政务服务,还没有完全变成平台经济那样,进去之后不用再选择,直接办事。

如何借鉴平台经济的做法,打造一套真正的全国政务服务系统,不用问是哪里人,没有区别对待,这应该是政务服务应该坚持的原则。当然,这有困难也有挑战,但是我们现在有能力破解,不能再交给下一代去解决这个问题。

孙允广:因为地方政府之间的 GDP 竞争,是不是有一些改革相对容易一些,比如能够给当地经济带来正向作用的,也有一些政务服务,比如企业搬迁等,因为给当地经济带来负向作用,可能就难度大一些。

马亮:这种情况更应该秉持的立场是——保持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统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就是希望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市场割裂。这其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市场进入、退出应该是统一标准的。

这也是为什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不允许地方政府搞不公平竞争,不能通过补贴、免费给地等方式招商引资,而要通过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的原因。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新的地区洗牌、行业洗牌,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些政务服务好的地方,企业和人才就会被吸引过去,其他一些地方的压力就比较大。但即使这样,也不能人为地阻碍流通,因为市场效率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人为抱住大腿不让人走的方式,只会进一步引起地区之间的不公平。

中央的决心很明确,各地一定是良性竞争,所以要倒逼改革,更多地考虑如何优化环境,如何改善政务服务,这就进入了一个正向的良性循环。

孙允广:对企业而言,政务服务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也是衡量自身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对国家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短期肯定会阵痛,但从长远而言,市场经济是必然的,这也能倒逼地方政府深化改革,促进政务更加高效、透明,优化营商环境。

马亮:是的,我同意。

排版  | 小禾

编辑  | 允允   主编  | 孙允广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马亮 国务院办公厅 北京大学 营商环境 融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