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元祺 编辑|Jaden
当吉利汽车与极氪智能科技的合并协议在 7 月 15 日正式落笔时,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隘口。据悉,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此举标志着吉利控股集团贯彻《台州宣言》精神,推进回归『一个吉利』战略又迈出关键一步。这场被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称为『为更美好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的资本整合,不仅是两家企业的资源聚合,更是《台州宣言》发布一年后,『一个吉利』战略从理念共识走向产业实践的标志性跨越。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竞争日趋白热化、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的背景下,吉利这场以『合』为核心的战略演进,既是企业应对行业变革的主动求变,更折射出中国汽车品牌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深层逻辑。
《台州宣言》的时代必然性
2024 年《台州宣言》的发布,并非偶然的战略表态,而是吉利在二十年产业深耕后,对汽车产业变革浪潮的深刻回应。彼时,全球汽车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能源渗透率以超预期速度攀升,智能驾驶从概念走向量产,供应链体系因能源结构调整面临重构,而中国汽车市场则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博弈。当行业红利逐渐消退,企业间的竞争焦点从单一产品比拼转向体系能力较量,如何避免内耗、形成合力,成为大型汽车集团必须破解的命题。
2024 年前后吉利控股下的汽车品牌
吉利控股集团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多元化布局的典型代表,旗下涵盖吉利汽车、极氪、沃尔沃、路特斯等多个品牌,业务覆盖燃油车、新能源汽车、高端豪华车等多个细分领域。这种多品牌、全赛道的布局曾是其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优势,但在新能源转型加速期,却也面临着资源分散、技术路线重复投入、品牌协同不足等挑战。
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仅自主车企就有超过 50 个品牌参与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研发投入回报率走低。在此背景下,李书福提出『一个吉利』战略,本质上是要通过内部资源的深度整合,将分散的『指头』攥成『拳头』,在技术创新、供应链效率、市场覆盖等维度形成系统性优势。
《台州宣言》的核心要义,在于确立『协同而非内耗』的发展准则。宣言明确提出,要打破品牌间的壁垒,实现技术共享、供应链协同、制造体系联动与渠道资源互补,杜绝重复投入与低效竞争。
这一战略的底层逻辑,与全球汽车产业的整合趋势高度契合——从大众集团的 MEB 平台共享,到丰田的 e-TNGA 架构统一,头部车企无不通过模块化、平台化战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而吉利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整合并非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基于不同品牌的定位差异,构建 " 主流 - 中高端 - 豪华 " 的梯度生态,让每个品牌在统一的技术基座上释放差异化价值。
极氪作为吉利旗下聚焦豪华智能新能源市场的品牌,自 2021 年成立以来便以极氪 001、极氪 X 等车型展现出强劲的产品力,其在纯电平台、智能座舱、三电技术等领域的积累,恰好填补了吉利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的短板。而吉利汽车则在主流市场拥有深厚的渠道基础、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庞大的用户基数,两者的合并,正是《台州宣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念的最佳实践。
从资源整合到体系重构
『一个吉利』战略的推进,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概念炒作,而是循着清晰的路径稳步落地。从《台州宣言》发布到此次合并协议签署,一年多的时间里,吉利完成了从局部协同到系统整合的关键跨越,其进程可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李书福宣布《台州宣言》
第一阶段是战略共识的建立与基础协同(2024 年《台州宣言》发布至 2024 年底)。
在这一阶段,吉利首先梳理了旗下各品牌的技术路线与资源禀赋,明确了极氪的豪华新能源定位、吉利汽车的主流市场担当,以及沃尔沃、路特斯等品牌的差异化角色。
技术层面,吉利将 SEA 纯电架构、雷神混动系统等核心技术平台向各品牌开放,极氪基于 SEA 架构开发的车型与吉利汽车的混动产品形成技术互补,避免了重复研发。供应链方面,通过集中采购模式,极氪与吉利汽车共享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资源,2024 年联合采购使电池成本降低约 8%,芯片供应稳定性提升 30%。这一阶段的成果,为后续的深度整合奠定了协同基础,也让市场看到了『一个吉利』战略的可行性。
第二阶段是业务协同的深化与效能释放(2025 年初至合并协议签署前)。
随着基础协同的见效,吉利开始推动更紧密的业务联动。在制造领域,极氪与吉利汽车共享部分生产基地,通过柔性化生产线实现不同品牌车型的共线生产,极氪 001 的部分产能与吉利银河系列车型在宁波工厂协同调度,使工厂利用率从 75% 提升至 90% 以上。
营销层面,双方探索渠道互补模式,在三四线城市,极氪借助吉利汽车成熟的经销商网络进行展示与服务;在一线城市,吉利新能源车型则通过极氪的体验店触达高端用户群体,这种 " 高低搭配 " 的渠道策略,使双方的用户触达成本降低约 15%。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拓展中,极氪依托吉利汽车在东南亚、中东的现有布局快速切入当地市场,而吉利汽车则借助极氪在欧洲的品牌影响力,为其混动车型的出海铺路,形成『1+1>2』的全球化合力。
第三阶段便是此次合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一个吉利』战略进入质变阶段。
根据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极氪全部剩余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这种灵活的对价方式既保障了原有股东的利益,也确保了合并后股权结构的稳定性。此次合并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原本相对独立的两个主体纳入统一的战略体系,实现从『协同』到『融合』的跃升。
合并后,极氪的豪华新能源基因将与吉利汽车的主流市场根基深度绑定。技术上,极氪的 800V 高压平台、智能驾驶算法将向吉利汽车下探,加速主流车型的智能化升级;产品上,双方将形成覆盖 10 万 -50 万元价格带的完整产品矩阵,从经济型代步车到豪华智能轿跑,实现对不同消费层级的精准覆盖;组织上,研发、制造、营销等部门将进行一体化整合,避免部门墙导致的效率损耗。正如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所言,『合并将开创多赢局面』,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效率提升,更是对用户、投资者、产业链伙伴的价值回馈——用户将获得更丰富的产品选择与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投资者将分享整合带来的盈利增长红利,供应链伙伴则因订单规模扩大而降低单位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合并并非简单的『吞并』,而是基于品牌定位的差异化保留。极氪仍将保持其豪华品牌调性,独立运营核心业务,但其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后台职能将与吉利汽车深度协同。这种『前台差异化,后台一体化』的模式,既避免了品牌价值稀释,又最大化释放了协同效应,体现了『一个吉利』战略的灵活性与精准性。
重构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范式
吉利与极氪的合并,以及『一个吉利』战略的深化,其意义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发展范畴,为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时代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在行业内卷加剧、全球化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这场整合揭示了三个层面的深层价值。
吉利纳米工厂中的 EMA 全自动水冷压淬机
从企业竞争力维度看,合并后的吉利将实现『全动力、全市场』的双重突破,构建起难以复制的体系壁垒。在动力形式上,吉利汽车原本在燃油、插电混动、醇氢电动等领域已有深厚积累,并入极氪后,将补齐纯电豪华市场的短板,形成『燃油 + 混动 + 纯电 + 新能源特种车型』的全矩阵布局。这种全动力覆盖能力,使其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市场的政策导向与用户需求——在燃油车仍占主流的东南亚市场,可依托传统动力车型巩固份额;在新能源渗透率高的欧洲市场,可主打极氪纯电产品;在国内市场,则通过混动与纯电的组合拳应对不同消费群体。
在市场布局上,合并后的产品矩阵将覆盖主流(吉利品牌)、中高端(吉利银河、领克)、豪华(极氪)全价格带,形成类似奔驰『奔驰 -AMG- 迈巴赫』的梯度品牌架构,既能通过主流市场走量巩固规模效应,又能借助高端品牌提升溢价能力,这种『上下通吃』的布局,将显著提升其抗市场周期风险的能力。
从行业发展维度看,『一个吉利』战略为中国汽车品牌的整合提供了范本。长期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存在『小而散』的问题,即便头部企业,也常因多品牌运营导致资源内耗。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汽车品牌数量仍超过 100 个,平均每个品牌年销量不足 10 万辆,而同期丰田、大众单品牌年销量均超千万辆。这种分散化导致中国车企在研发投入强度、供应链议价能力上与国际巨头存在差距。
吉利通过《台州宣言》推动的整合,证明了大型汽车集团可以通过战略协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 " 技术共享不替代品牌个性 " 的平衡术,避免了整合过程中常见的品牌同质化陷阱。极氪的案例尤其典型——作为吉利孵化的高端品牌,它既依托集团资源实现快速成长,又保持了独立的品牌调性与产品创新力,这种 " 集团赋能 + 品牌自主 " 的模式,为其他车企的多品牌运营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全球竞争维度看,此次合并是吉利迈向全球顶级汽车集团的关键一跃。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新四化』重构期,中国品牌迎来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特斯拉、大众等国际巨头的强势反扑。特斯拉凭借超级工厂的规模效应和软件生态优势,不断压低产品价格;大众集团则加速电动化转型,MEB 平台车型全球年销量已突破百万辆。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中国品牌要实现突破,必须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与技术壁垒。合并后的吉利,将凭借更庞大的销量基数(2024 年吉利汽车与极氪合计销量超 180 万辆)、更集中的研发投入(预计 2025 年研发费用占比提升至 8%)、更协同的全球化布局,具备与国际巨头正面抗衡的实力。特别是在欧洲市场,极氪已通过订阅制等创新模式打开局面,并入吉利汽车后,可借助集团在当地的售后网络与政策研究能力,加速市场渗透,这对于中国汽车品牌突破欧美高端市场具有标志性意义。
从『一个吉利』到『全球吉利』
站在合并协议签署的节点回望,《台州宣言》勾勒的『一个吉利』蓝图已初具雏形,但这并非战略的终点,而是吉利迈向全球顶级汽车集团的新起点。随着整合的深入,『一个吉利』战略将在三个维度持续深化,释放更大的价值空间。
吉利汽车研发中心
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合并后,吉利将整合极氪与集团的研发资源,成立跨品牌的智能电动技术研究院,聚焦 800V 高压平台、固态电池、城市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等前沿技术的攻关。预计到 2026 年,基于统一技术基座开发的车型将占双方总销量的 90% 以上,研发周期缩短 20%,成本降低 15%。
特别是在智能驾驶领域,极氪积累的激光雷达融合算法与吉利汽车的车路协同技术将实现融合,形成『单车智能 + 网联赋能』的差异化路线,这一技术组合有望在 2025 年底实现城市 NOA 的大规模量产,提升产品竞争力。
全球化布局将进入加速期。依托合并后的协同优势,吉利计划在 2025-2027 年重点突破欧洲、东南亚、北美三大市场。在欧洲,以极氪为先锋,通过纯电车型切入高端市场,同时借助沃尔沃的渠道资源拓展售后网络;在东南亚,利用吉利汽车现有的燃油与混动车型基础,逐步导入极氪纯电产品,适应当地新能源政策的推进节奏;在北美,通过与当地合作伙伴的技术合作,规避贸易壁垒,推动极氪车型的本地化生产。预计到 2027 年,吉利海外销量占比将从 2024 年的 15% 提升至 30%,其中极氪贡献的高端市场份额将超过 40%,真正实现从 " 中国的吉利 " 到 " 世界的吉利 " 的跨越。
产业链的协同价值将向纵深延伸。『一个吉利』战略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企业内部的整合,更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共创生态。合并后的吉利将凭借更大的采购规模,与电池、芯片、智能座舱等核心供应商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同参与技术研发与产能规划。例如,在电池领域,吉利计划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针对不同价格带的定制化电池产品,极氪车型搭载高能量密度电池,吉利主流车型则采用成本更优的标准化电池,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整体采购成本。这种产业链协同模式,将使吉利从单一的整车制造商,进化为引领行业技术方向的生态主导者。
《台州宣言》发布一年来,『一个吉利』战略以稳健的步伐从理念走向实践,吉利与极氪的合并既是这一进程的里程碑,也是新征程的起点。在汽车产业变革的大潮中,吉利的探索证明,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品牌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资源整合的深度与协同效应的释放。
当中国汽车品牌集体迈向全球化的下半场,『一个吉利』所展现的战略定力与系统思维,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密码。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