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谨慎的投资者,陡然上升的创业门槛,愈发宽阔的 " 死亡谷 " ——海外创业圈似乎正在感受一场寒风。但在上海,以启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为标志,一批硬科技 " 种子 " 正在享受 " 温室效应 "。
自 2023 年 11 月起,上海聚焦大模型、光电量子、人形机器人等前沿赛道,分两批启动建设了 12 家高质量孵化器,目前在孵企业超 300 家,估值超亿元的有 36 家,创业融资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升温。
入选上海高质量孵化器的启迪之星。(资料照片 文汇报记者 张伊辰摄)
虽然 12 家高质量孵化器只占全市科创载体数量的 2%、面积的 3%,但这关键的 2%,已然成为观察上海科创活力和生态吸引力的最佳窗口,展现出了不一般的 " 爆发力 "。
建设高质量孵化器是上海代表国家打造世界级创新生态、培育科创 " 核爆点 " 的重要一环。正如知名风险投资人、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所言,如果上海能探索一种全新方式,在局部汇聚起全球最高密度的创新资源,把关键要素集聚到关键节点,就能产生 " 核聚变 ",催生全球最好的创新结果。
逆风下的 " 满格能量 "
种种迹象表明,全球风险投资日趋谨慎和保守。今年一季度,全球风投交易量骤降约 32%,生物医药种子轮融资更是创出十年新低。与之对照,上海高质量孵化器却涌动着 " 满格能量 ":莘泽 " 智星港 " 孵化器培育的维昇药业,今年 3 月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培育的青心意创,由剑桥大学归国团队创立,自主研发出全球极少数能 " 直膝行走 " 的机器人,创造多项世界首创;以复星新禾等 3 家高质量孵化器为支撑,浦东形成了一个汇聚 30 家优质科创载体的孵化集群,年均新增生物医药初创企业 100 余家。
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培育的青心意创,自主研发出 " 直膝行走 " 机器人,正在探索工业应用。
来自市科委的统计显示,目前 12 家在建高质量孵化器,共有在孵企业超过 300 家,包括 36 家高新技术企业、18 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储备项目 330 余个。这样一个高能级创业群体中,涌现出估值 5000 万元以上企业 61 家,超亿元企业 36 家,无问芯穹、超越对称、意瑞半导体等 3 家企业估值超 10 亿元。
聚焦观察首批 7 家已形成 " 年度成长档案 " 的高质量孵化器,更能真切感知 "2%" 的能量。纵向来看,这 7 家孵化器 2024 年新获投资额达 16 亿元,新引入高层次人才 120 人,均比上年度骤增 4 倍。若将其表现放在全市横向比较,7 家孵化器当年在孵企业的增速,几乎是全市平均水平的 4 倍;当年新获投资额占全市科创载体的 22%,展现出 20 倍于同行的融资能力。
逆风起飞,源于提前布局。2023 年 6 月,市政府出台《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底,培育不少于 20 家高质量孵化器,带动形成若干孵化集群,打造 2 到 3 个千亿级产值规模的科创 " 核爆点 "。依照该《方案》,上海当年底启动首批 7 家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今年初进一步扩围到 12 家。
无问芯穹成为从上海高质量孵化器中涌现的估值 10 亿元以上公司。图为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夏立雪。(文汇报记者 袁婧摄)
" 关键少数 " 的密度价值
建设高质量孵化器,主要目的就是化解当前硬科技创业的痛点。全球早期创业融资之所以降温,关键在于颠覆性技术创新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投资人不愿贸然出手,更希望待项目成熟后 " 锦上添花 "。要打破这一局面,就得在关键节点发力。
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处处长张励表示,孵化器集聚了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类要素资源,在创新创业生态中扮演着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枢纽角色。抓住高质量孵
化器这一 " 关键少数 ",就是要在关键环节、关键赛道,以非均衡的投入形成超常的创新密度,培育科创 " 核爆点 "。
作为高质量孵化器的在孵企业,语核科技创始人翟星吉对 " 密度价值 " 的感受颇深。2023 年,他从层层筛选中胜出,进入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在他看来,奇绩创坛给予创业者最大的赋能并非投资或创业辅导,而是内部 " 创业场 "。奇绩创坛聚焦广义人工智能领域,旗下在孵企业本身就构成了完整的产业拼图。翟星吉入驻后发现,孵化器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创业者社区,自己身边就集齐了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者及各种资源,相互之间很容易碰撞出创新机会,成本也随之下降。
从全市范围来看,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一年多来,在多个维度展现出生态聚焦效应。在行业分布上,12 家孵化器都专注于某一硬科技赛道,今年前 5 个月,新入驻企业的前沿特质进一步凸显,高成长性企业和项目不断涌现。区域分布上,各孵化器深度嵌入所属产业的头部区域。比如,3 家人工智能领域孵化器均建在徐汇,3 家生物医药领域孵化器都建在浦东,这种布局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浓度和产业要素密度,打造产业 " 核爆点 "。聚焦还体现在制度供给上,相关部门除了给予 12 家孵化器普惠性政策,更为他们定制个性化方案,实现 " 一器一策 "。
模速空间在徐汇西岸形成了大模型企业的集聚。(文汇报记者 袁婧摄)
空间之外的功能溢出
12 家高质量孵化器的影响力并未局限于自身的场地空间,通过各种机制,其爆发力正被传递到更大范围,激活着整座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力。
在浦东,中科创星上海孵化器开张不到半年就全部满座。短期内虽无法大规模扩容,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他们原本在外地投资的企业,纷纷来到上海,驻扎在孵化器周边,让张江又 " 长 " 出一个硬科技创业高地。在徐汇,直接入驻模速空间的大模型企业在百家左右,但这个创业强磁场很快让邻近的整个西岸地区,形成了超过 500 家相关企业的自然集聚,为 " 核爆 " 蓄能。
TLATL 飞镖创新中心与多家知名跨国药企合作,探索跨境孵化。
不仅赋能创业圈,高质量孵化器还发挥其独特优势,通过 " 引进来 "" 走出去 " 的双向融通,促成全球科创资源与上海对接。落户张江药谷的 ATLATL 飞镖创新中心,与礼来、诺和诺德、勃林格殷格翰等知名跨国药企合作,成为他们牵手中国本土药企及高校院所、通过外部孵化培育源头创新的重要渠道。XNode 创极无限孵化器则立足其在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等地的基地,帮助上海及国内硬科技创业者探索 " 跨境孵化 ",将技术和产品在海外落地,做大全球市场。
实际上,这种溢出效应本身就是上海布局的一部分。根据《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上海将在培育不少于 20 家高质量孵化器基础上,示范带动不少于 200 家孵化器实现转型升级,并与高新区、特色园区等联动发展,孵化培育 1 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包括一批面向全球的硬科技企业,初步建成全球科创企业首选落户城市。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