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烟雨兰山美不胜收
彩绘墙留存独特记忆
当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在西北大地交汇,兰山,这座兰州的 " 城中山 " 递交了一份多彩的答卷。近日,记者专程走访了 " 烟雨兰山 ",探寻其如何以一场深刻的生态重塑与产业革新,书写 " 破茧成蝶 " 的振兴答卷。
从 " 城中山 " 到 " 诗意栖居地 "
盛夏的清晨,兰山的步道上已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是护林员握着竹扫帚缓步而上,扫帚与柏油路碰撞的轻响惊起几只山雀。他驻足望向山腰,层层叠叠的绿意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
如今的兰山上,传统的农家院落被精心改造,曾经废弃的老屋,摇身变为农家乐、文创小院,既保留了兰山的原始肌理,又植入了现代休闲功能。" 遇见 "、" 一亩三分地 " 等爆火农家乐招牌亮起,为游客提供着地道的兰州风味和枕星入眠的山居体验。
那曾经光秃秃的墙面,已然蜕变为融入兰州方言、非遗等文化符号的彩绘墙,让城市记忆在乡村落地生根,更让 " 生态景观 " 升级为 " 文化 IP"。还有非遗展示、文创集市、星空露营等活动,为兰山注入了文化灵魂,延长了产业链条。
登山俯瞰兰州全景、林间徒步、山地自行车、森林研学成为热门项目。特色农家乐里,乡村柴火鸡、浆水面、甜醅子等兰州美食,吸引着大量市民和外地游客。
" 我们不是简单打造环境,而是力求让文化成为可体验的旅程。" 兰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清晨的兰山上,总能看到惬意漫步的老人;傍晚的登山步道,年轻人结伴快走减压;黄昏时的二台阁上,周末的家庭游客,络绎不绝。可以说," 烟雨兰山 " 已然成为兰州人的 " 会客厅 ",无论是谁从这里望向山脚下繁华的兰州城,眼神里都会漾出笑意。
从 " 守土人 " 到 " 振兴参与者 "
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农家乐产业蒸蒸日上。一批特色鲜明的农家乐崭露头角——它们不仅设施完善,涵盖吃、住、玩、乐等多元功能,彼此间更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差异化风格,各有各的亮点。
随着兰山各项产业的协同发展,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新方向:有人成了民宿管家,有人变身农家乐老板,有人投身景区服务一线,还有村民依托烟雨兰山直播基地,架起手机直播带货,各种特色产品从兰山飞向千家万户。
村民们更是用巧手闯出了一片天,他们制作的传统小吃香气扑鼻,缝制的手工艺品精美别致,要么在景区集市上引得游客驻足抢购,要么通过线上店铺销往五湖四海,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城关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还根据村民需求开设了免费非遗手工移动课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村民学传统技艺,亲手做出的非遗手工艺品既有文化味又有烟火气,既能在 " 烟雨兰山 " 文创市集摆摊售卖,也能交给非遗老师统一收购。
从 " 城市绿肺 " 到生态文化高地
" 烟雨兰山 " 的振兴,不仅富了山村,更惠及整座兰州城,大大改善了市区气候,减少了风沙侵袭,提升了空气质量,成为兰州不可或缺的 " 城市绿肺 " 和生态安全屏障,为近千万兰州市民提供了触手可及的优质生态休闲空间。
如今,这里已成为兰州旅游的新地标和亮丽名片。登兰山,瞰金城,黄河穿城、高楼林立的壮阔景象,是游客了解兰州、爱上兰州的必体验项目。
兰山之变,生动诠释了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发展理念。这场依托生态修复、驱动文旅融合、惠及万千农民的乡村振兴实践,不仅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更提升了整座城市的品质与魅力。
可以说,这座承载着兰州人乡愁的 " 城市绿肺 ",正因 " 烟雨兰山 " 生态与文旅融合项目的深入推进而焕发新生。当生态保护与人文传承的齿轮精准咬合,这座陪伴着兰州人无数岁月的大山,已然蜕变为一座承载着城市记忆与自然诗意的生态文化高地。
烟雨浸润,绿满兰山,这幅在黄土高原上绘就的乡村振兴画卷,正散发着越来越夺目的光彩。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