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前段时间刷到一条新闻。
有个 12 岁的男孩,想买一只电话手表,被妈妈不耐烦地拒绝了,爸爸也因为他老是贪玩电子产品责骂了他一顿。结果孩子转身进了房间关上门,从 15 楼的窗口一跃而下。
几天前又刷到一条留言,有位家长说发现自己 14 岁的儿子偷偷在看成人影片和成人小说,收藏了一大堆,不知道怎么和他聊。
其实后台经常收到类似的私信。
基本都是,自家娃到十二三岁时,跟炸毛的猫似的,说不得骂不得,心思比海底针还难猜,稍微不如意就摆脸色、摔门,真怕哪句话说错就极端了。
所以经常有人来问我,娃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我该看什么书,该用什么方法。
巧了,最近我在读《蒋勋说红楼》,这本书前几辑就是用青春视角解读《红楼梦》,他把书里的人物都拉回十二三岁的年纪。
贾宝玉、林黛玉这群半大孩子的小心思、小脾气,就是难管青春期孩子。看蒋勋的解读,孩子那些莫名其妙的情绪和行为,都能找到答案。
家有青春期娃,或者娃快到青春期的爸妈,如果看不进去专业书,或许可以翻翻这本。
01
爸妈最头疼也最避讳的,大概就是青春期的性好奇了。《红楼梦》第五回写宝玉的情欲觉醒,就解释了这种现象。
宝玉在秦可卿房里睡着后游太虚幻境,曹雪芹把秦可卿的卧室写得极妙。
摆着 " 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 "、" 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 "、" 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 …… 全是些带着暧昧意味的物件。
蒋勋觉得,这就是在写一个半醉的少年,第一次感受到身体里冒出来的陌生悸动。
这不是低俗,是把青春期身体发育带来的本能反应写了出来。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开始变化,对异性、对性有点朦胧的好奇,偷偷想些不能说的小秘密,就是宝玉被那些暧昧意象触动的样子。
这是生命长到这一步的自然反应。
就像花到了春天会开,果子熟了会落,孩子的身体和心思也会跟着长。
宝玉对女性的关注也特别真实。
看薛宝钗从衣服里掏金锁时,他会留意到少女的身体曲线。
春梦里的美人是秦可卿幻化的,现实里还和袭人有过亲密接触。
但他和林黛玉的感情又纯得很,俩人一起读读书、看看花,就能开心一整天。
这正是青春期的 " 性 " 最真实的样子,既有身体的好奇,也有精神的依恋,复杂又纯粹。
还有第九回,宝玉和秦钟去上学,俩人情同手足的亲近,作者认为这藏着青春期对同性陪伴的渴望。
《红楼梦》从不用异性恋、同性恋这种标签框住感情。因为青春期的喜欢本就纯粹,就是觉得你懂我、陪我,所以想跟你待在一起。
第九回还提到男孩子聚在一起讲脏话,后面还有宝玉和黛玉偷读《西厢记》,这就像现在孩子偷偷刷 " 大人不懂的梗 "、看 " 不让看的视频 "。这不是学坏,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的边界。
包括秦钟在庙里和智能儿的私密探索,也是青春期孩子对禁忌的好奇。
看完这些小孩的心路历程,就会明白,我们不能一发现孩子有些 " 小秘密 " 就炸毛,孩子的好奇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好好引导。
02
还有很多爸妈吐槽青春期孩子情绪化。
前一秒还好好的,后一秒突然掉眼泪,刚才还跟你有说有笑,转头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蒋勋解读林黛玉时就代入了这种现象。
林黛她总对着墙角哭,不是 " 作 ",是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和孤独。
这阶段的孩子,身体在长,心里开始渴望爱和关注,可她又说不出口,只能憋着、忍着,一点小事就容易委屈。
现在很多孩子,可能因为随口一句 " 别烦我 ",就躲在房间哭半天;可能因为朋友一句话,一整天都闷闷不乐;甚至因为一句责骂就有极端想法。
也不光是黛玉,书里的姑娘小伙儿个个带着青春期的 " 拧巴 "。
林黛玉总把宝钗当 " 对手 ",看到大家夸宝钗会不爽,可宝钗对她好又能感动半天。
这不是小心眼,是青春期面对 " 竞争者 " 时的真实心态。羡慕又防备,想靠近又怕受伤。
还有史湘云看着大大咧咧,半夜却会因为想家偷偷哭。宝钗表面温婉大度,听到别人说悄悄话会赶紧躲开假装找黛玉。
这些 " 小心思 ",都是青春期的孩子会经历的。
还有蒋勋解读贾环和金荣那部分。
贾环总觉得别人的幸福是刺,看到宝玉受宠就不舒服。金荣在学堂里总挑事,明明占下风还嘴硬 。
这也不是纯坏,更是青春期的自卑感在作祟。
他们怕被看不起,又不知道怎么表现自己,只能用别扭的方式刷存在感。
现在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因为成绩不好就故意捣乱,可能因为朋友少就装得不在乎,其实心里难受极了,然而很多大人都不明白。
03
除了娃的问题,还有家长。
蒋勋提到《红楼梦》里有两位家长,刚好是青春期教育的正反面教材。
第一位是贾政。
蒋勋说他其实挺可怜的。
作为父亲,他总板着脸,对宝玉非打即骂,一门心思让儿子走科举仕途。
可宝玉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能躲就躲,躲不过就撒谎,父子俩心隔心,从来没好好说过话。
现在很多爸妈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还是 " 我是为你好 " 的方式,就把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孩子,必须考重点,不准玩游戏,这事我说了算 "。
可青春期的孩子最吃软不吃硬,你越强势,他越叛逆。你越想控制,他越想逃跑。
最后孩子没管好,亲子关系也搞僵了,不值得。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李纨,贾兰的妈妈。
她平日 " 槁木死灰 " 般不争不抢,专注于针线女红和儿子的学业,从不参与贾府内宅的是非。这种 " 守拙 " 的生活态度无形中成为贾兰的成长范本。
贾兰在书中出场时,总是安静读书、懂事有礼,在元春省亲等热闹场合,也能保持沉稳,不卑不亢。
李纨的隐忍和专注,让贾兰学会了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安定,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而且李纨知道自己在贾府的处境,也看懂儿子的性格,她没有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受。
宝玉挨打后,众人都来探望,贾兰却 " 在书院中读书 ",李纨也未责怪他 " 不懂事 "。
中秋家宴,贾兰因 " 老爷没叫 ",便 " 不肯来 ",李纨也顺从了他的意愿。
" 不勉强 " 的背后,是李纨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
所以,那个能专注自己世界的贾兰,在贾家没落后还能在科举中取得成功。
但蒋勋也说李纨的教育有局限。
她太克制,对贾兰的情感表达总是淡淡的,贾兰从来不会撒娇、不会任性,小小年纪就像个小大人。
这也提醒咱们,教育不是让孩子 " 完美懂事 ",也要留个缺口让他们释放情绪。
该哭就哭,该闹就闹,才是真实的成长。
除了青春期。
蒋勋还解读到了女人内耗的可怕。
典型例子是秦可卿。
秦可卿是贾府中公认的极妥当的人,贾母称她行事温柔和平,尤氏赞她模样性格打着灯笼难找。
完美人设背后,其实是她对自我价值的极端苛求。
秦可卿将 " 做到最好 " 视为生存法则,小到弟弟秦钟在学堂的争执,大到家族内部的权力平衡,她都要 " 忖量个三日五夜 "。
作为寒门嫁入豪门的媳妇,秦可卿必须通过讨好上下维持地位。
她甚至在病榻上仍向王熙凤道歉,公婆跟前未得孝顺一天,婶娘这样疼我,如今也不能够了。
这种永远在还债的心态,让她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焦大当众喊出 " 爬灰的爬灰 ",将秦可卿与贾珍的不伦关系公之于众,这对极度在意名声的秦可卿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
她此前为维护家族体面忍辱负重,却因一句骂名彻底崩塌,焦大的话正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导致气血两亏,郁郁而终。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里面的人物都很典型。
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书中人物找到自己的影子。
通过大家熟知的故事去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所思所想,读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印象也更深刻。
最后,给爱红楼的朋友排一下雷,蒋勋的解读带了很多他自己的主观想法,可能有些观点你不认同。
但看书嘛,不就是你有你的经历,他有他的视角,碰撞着就有新启发了。。。
点个 " 赞 "+" 在看 ",随手 " 分享 " 让更多人看见。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