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南 18小时前
体检查出的这6种“病”,其实不用过度治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体检报告上的异常项目,由原来的一两行,慢慢变成了好几页 ……

但在医生看来,有些 " 病 " 并非真的病了,其实只是正常衰老的体现,不必过度检查和治疗。

6 种 " 病 " 不用过度治疗

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郭艺芳表示,很多 " 病 " 其实就是机体衰老的体现,体检报告上常出现的以下问题,不必过度治疗,更无需焦虑。

1. 颈动脉斑块

郭艺芳表示,人一般在 30 岁后出现颈动脉斑块,40 岁时明显增大增多。

可以从 30 岁开始筛查斑块。若发现斑块也不必紧张,调整生活方式有时斑块可以逆转,使其缩小或减少。

2.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

器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心脏瓣膜的功能也会逐渐衰退,出现二尖瓣或三尖瓣轻度反流。

只要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危害,不用过于担心,也无需进行特殊治疗,做好日常护理,减轻心脏负担,定期复查即可。

3. 血压值差距变大

你可能已经发现,每年测得血压的高压值(收缩压)越来越高,低压值(舒张压)却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心脏会慢慢变得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灵活,发生舒张功能减退,再加上动脉血管变得僵硬,就自然会出现这种情况。

4. 前列腺增生

男性到了 40 岁前后,前列腺开始出现组织增生,夜尿增多、尿急、憋不住尿等情况会慢慢出现。

不影响生活质量一般不用治疗,但如果出现排尿困难,或者起夜频繁影响睡眠,就需要干预了。

5. 骨关节退行性病变

体检报告中出现 " 退行性病变 ",通俗说法就是老化,比如腰椎、膝关节、颈椎退行性改变。不必过度担心,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可以就诊处理。

6. 肝囊肿、肝血管瘤

肝囊肿,就像是肝脏长的 " 小水泡 ",是一种良性病变,20~50 岁人群多见,且年龄越大,发现几率越高。多数肝囊肿不长大,也不癌变,定期进行彩超检查即可。

肝血管瘤也是常见的良性病变,以 30~50 岁多见。如果瘤体直径小于 5 厘米且无症状,一般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器官衰老有个时间轴

不难发现,很多疾病就是身体老化的表现。人体机能在 30 岁前后达到巅峰,之后逐渐衰退,但每个器官开始老化的时间不同。

25 岁:皮肤

25 岁后,皮肤胶原蛋白合成的速度放缓;35 岁时,皮肤衰老的迹象更明显。

30 岁:肌肉

肌肉量在 30 岁左右达到峰值,40 岁起每年肌肉流失 0.5%~2%。头发、肾脏、关节、肠道也都是以 30 岁为分界线。

34 岁:肺功能

此后,控制呼吸的肌肉和胸腔开始变得僵硬,肺活量缓慢下降。

40 岁之后:眼睛、肝脏

进入四十,眼肌越来越无力,聚焦能力下降,开始出现老花眼。肝脏的解毒能力,通常在 45 岁时会明显下降。

50 岁:内分泌

到了 50 岁,女性雌激素水平会断崖式下滑;男性雄激素分泌量会减少大约 1/3。

7 件事延缓衰老进程

做好以下 7 件事,有助延缓衰老进程,让疾病来得晚一点。

1. 保持心态年轻

心理学认为,衰老常常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当你觉得自己老了,放弃了 " 年轻 " 的念头时,身体就会向衰老的心态靠拢。

百岁老人和医学研究都证实,好心态的确能抗衰老。

2. 坚持适量运动

保持一定的肌肉含量,不仅可以预防跌倒、保护骨质、改善平衡,对延缓机体老化同样重要。

成年人每周应累积 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 75~150 分钟较大强度有氧运动;每周 2~3 次力量练习。

不管哪种运动,先找一种你喜欢的,培养起上瘾的感觉,再将运动变成像一日三餐一样的习惯。

3. 培养休闲爱好

有个休闲爱好,既能打发时间,也有助延年益寿,比如养花、下棋、跳舞。研究显示每天阅读 1 小时以上的老人,更不容易发生失智。

4. 睡足美容觉

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的过程,尽量每天睡够 7 小时,且最好在 23 点前入睡。

5. 尽量不碰烟酒

双胞胎中,不吸烟不喝酒的那个往往更显年轻。烟草和酒精带来的伤害,几乎遍及身体每个角落,慢性病、癌症等健康问题都会随之增加。

6. 饮食种类多样

膳食宜多样,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每天尽量吃够 12 种食物,每周吃够 25 种。

7. 学会与症状和平相处

临床发现,有的男性一出现前列腺肥大就想做手术,其实部分患者口服药物就可明显改善症状。

来源 人民日报综合生命时报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体检 前列腺 膝关节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