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 14小时前
“音乐之城”架起与世界沟通之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原标题】中国 " 音乐之城 " 架起与世界沟通之桥

凭借冰雪旅游热全球 " 圈粉 " 的哈尔滨,也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发祥地之一,久负盛名。

1908 年,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前身 " 中东铁路俱乐部交响乐团 " 成立,成为中国最早的交响乐团之一。此后,随着包括音乐家、艺术家在内的众多欧亚各国人士来哈尔滨定居,这座城市有了 " 东方小巴黎 "" 东方莫斯科 " 等美誉。

百余年过去,老教堂里的音乐会、音乐厅里的即兴演出、音乐学院的外交课堂、街头巷尾的歌声琴响,都诉说着这座城市与音乐的不解之缘。2010 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授予哈尔滨 " 音乐之城 " 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第 37 届中国 ·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这个夏天,第 37 届中国 ·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如期举办。其间,2025 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第 20 届萨克斯管大会和第 7 届国际手风琴艺术周三大国际音乐赛事轮番上演,吸引 39 个国家和地区的 800 余名参赛选手共赴音乐盛会。

无数音乐人在这里耕耘,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追梦,在这里成就。他们用流淌的音符向世界讲述东方的浪漫,用开放的姿态拥抱多元文明的馈赠。音乐,是哈尔滨的又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生动媒介。

" 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 "

指尖滑动琴弦,旋律悠扬婉转。7 月 13 日晚,在 2025 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开幕式音乐会上 , 薛苏里与勋菲尔德少儿艺术团的小团员们共同奏响源自赫哲族民歌的经典曲目《乌苏里船歌》。这首源自赫哲族民歌的经典曲目,将中国音乐元素与西方乐器演奏巧妙结合,向世界展现了东西交融的艺术品格。

薛苏里,出生于黑龙江省饶河县,成长于哈尔滨,担任美国洛杉矶交响乐团终身职位演奏家、勋菲尔德国际音乐协会主席,2021 年被哈尔滨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 父亲总说,音乐是打开世界的钥匙,让人生有更多可能。" 薛苏里回忆说,父亲薛澄潜是一名音乐教育家、演奏家,曾有很多孩子来他的琴房学习,其中许多人成长为活跃在国内外乐坛的专业演奏家。

薛苏里从小学习音乐。怀着执着信念,1986 年,他辞去中央交响乐团乐队首席和独奏演员的职位,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桑顿音乐学院深造,师从国际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爱丽丝 · 勋菲尔德。毕业后,薛苏里考入洛杉矶爱乐交响乐团,并成为南加州大学桑顿音乐学院首位亚裔小提琴教授、博士生导师。

薛苏里始终心怀家乡。2013 年,他协助导师爱丽丝 · 勋菲尔德在香港成功创立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2014 年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赛事引入家乡。

" 哈尔滨是座充满音乐基因的城市,我想通过举办大型国际综合弦乐赛事,让世界不同国家的优秀青年音乐家来到中国、来到哈尔滨,亲身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 薛苏里的想法得到恩师爱丽丝 · 勋菲尔德的赞同," 哈尔滨独特的音乐气质令人向往,她也希望帮助更多中国音乐家走向世界 "。

勋菲尔德弦乐比赛 2014 年正式落户哈尔滨。2017 年,这项赛事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并在两年后宣布比赛永久落户哈尔滨。对于哈尔滨来说,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不仅确立了哈尔滨在国际音乐赛事中的地位,更搭建了中国音乐通向世界的桥梁。

" 我在国外参加音乐会时发现,虽然不少音乐家演奏中国乐曲,但台下的观众还是感觉很陌生。" 薛苏里说,首先要让世界听见更多中国的声音,才能让人们从熟悉变为欣赏。

在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中,薛苏里特设 " 中国作品奖 ",指定两首中国弦乐新曲目作为选手复赛的规定曲目,既考验选手对新作品的探索功力,又推进全球选手更多演绎中国旋律,弘扬中国音乐文化。

今年 6 月,第 69 届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年会在哈尔滨举行,这是该年会首次来到中国。国际音乐比赛联盟主席彼得 · 保罗 · 凯恩瑞斯感叹,哈尔滨作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融的先锋之地,正在从音乐历史名城向国际音乐大都市迈进。

" 音乐是美妙的桥梁,把不同时空的艺术连接在一起,让人们了解和尊重彼此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们更加关注人类共同的文明发展。" 薛苏里说。

" 音乐是文明对话的钥匙 "

仲夏时节,哈尔滨音乐学院里郁郁葱葱,典雅的建筑与教室里传来的乐曲声相得益彰。在一间音乐教室,俄罗斯音乐教师奥斯塔片科 · 安东 · 根纳季耶维奇打着节拍,与坐在钢琴前的学生一起和着琴声唱出悠扬旋律。

" 我很喜欢安东老师带的这门视唱练耳课,他的教学方法独特、注重实操,对我们提升乐感帮助很大。" 哈尔滨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大一学生王思源说,相比仅对照乐谱的视唱练习,安东带着大家一边弹奏钢琴、一边哼唱旋律,能够更好培养节奏感。

安东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的一名学术研究员,曾获多项俄罗斯和国际比赛大奖。2016 年,在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处的推荐下,他来到哈尔滨音乐学院担任音乐理论学科教师,由此开始了一场充满惊喜的 " 中国行 "。

俄罗斯音乐教师安东(右一)指导学生练习(杨轩 摄)

" 我这几年的研究内容包括旅华的俄罗斯音乐家,所以来中国之前,我就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很有兴趣。" 安东说,哈尔滨浓厚的古典音乐氛围是吸引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最喜爱的马林斯基剧院歌剧团、交响乐团曾在哈尔滨大剧院登台演出,这让我对这座‘音乐之城’情有独钟。"

哈尔滨音乐学院自 2016 年成立以来,已承办多项国际音乐赛事,2023 年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牵头成立 " 中俄音乐联盟 ",师生曾走进国家大剧院、俄罗斯冬宫等艺术殿堂。

安东每年有八个多月在哈尔滨音乐学院授课,至今已经指导了 300 多名学生。他们中不少人展现出很高的古典音乐天赋,还有学生登上高水平舞台演出,令他感到欣慰。

" 音乐之城 " 没有辜负安东的向往。在哈尔滨任教期间,安东接触到更多中国作曲家的优秀作品,其中洋溢的表现力与画面感让他惊喜,不禁感叹中国文化的魅力。

安东认为,音乐是各民族共通的语言,也是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一把钥匙。" 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就会自然地去学习这个民族的文化,不同音乐和音乐家之间的交流能为文明的对话创造条件。" 他说。

安东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技艺高超的中国音乐家登上国际音乐比赛的舞台,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现在有至少 50 位俄罗斯音乐家常驻中国工作,让古典音乐之美在中国各地绽放魅力。"

台湾乐手融入交响乐团

" 哈尔滨的冬天虽然漫长,但这里常常有万里无云的蓝天,让人陶醉。" 从台北一路北上,来 " 冰城 " 工作六年之久,"80 后 " 小提琴手李天选颇为感慨。在这座 " 宝藏城市 ",他已成为哈尔滨交响乐团弦乐声部的骨干力量。

李天选从小学习音乐,7 岁开始练小提琴,曾在台北自由乐坛闯荡。2019 年,他作出一个颇为重要的决定。" 台湾职业乐团‘一个萝卜一个坑’,长期不招聘新人。" 李天选回忆说,来自哈尔滨的招聘让他看到了新机遇。

得益于扎实的 " 童子功 ",加上曾在美国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深造的经历,李天选在视频初试和现场复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哈尔滨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声部的一名乐手。

来到 " 冰城 ",李天选适应得很快,这座城市让他惊喜:" 人们都说哈尔滨冬天冷且漫长,但这里四季分明,在这样的城市生活让我的心情平静,更加专注。" 去年,他还遇到自己的爱人——一个湖南姑娘,开启了属于他们的浪漫生活。

在工作上,李天选与同事的磨合持续了近半年,最主要的就是与第一小提琴声部的同事们做好配合、达成默契。慢慢地,李天选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坐标。每周五晚的固定演出、节假日的重奏音乐会以及频繁的国内外巡演,构成他忙碌而充实的日程。

去年 9 月,哈尔滨交响乐团一行 40 人出访俄罗斯。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音乐厅的一场音乐会上,李天选和同事演出了多首中国乐曲。欢快的《春节序曲》、深情动人的《二泉映月》、嘹亮高亢的《百鸟朝凤》,还有带着蒙古族风情的《森吉德玛》,让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在演出结束谢幕的时候,我看到台下有外国观众眼眶湿润,一直鼓掌,那一刻我觉得我们的付出得到真正的认可和尊重。" 李天选说。

哈尔滨音乐厅对俄音乐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高兰说,目前乐团共有 6 位外籍乐手,分别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德国和白俄罗斯等国家,涵盖小提琴、大提琴、短笛等声部。有些乐手选择定居哈尔滨,还娶了中国媳妇。

松花江畔,夜幕之下,哈尔滨音乐厅的玻璃外墙绽放着蓝色光芒。很多对音乐、对艺术怀有热爱的人们,在这里守望着自己的心愿,并为之辛勤耕耘。

刊于《参考消息》2025 年 7 月 17 日第 10 版

来源:参考消息

相关标签

音乐 哈尔滨 美国 大学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