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消费网 07-18
专访安赤颖教授:1型糖尿病功能性治愈与1型糖尿病蜜月期的区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2025 年 7 月 18 日深圳讯)2025 年 CMTF 国际医疗旅游展览会上,由上海复星健康旗下深圳恒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安赤颖教授公布:24 例 1 型糖尿病功能性治愈案例!引发了全球医疗界的关注。据记者了解,这些年龄在 4-30 岁之间的患者,通过整合医学干预实现了胰岛功能恢复和胰岛素抗体转阴,最长停用胰岛素时间已达 13 个月。

(安赤颖教授在 2025 年 CMTF 国际医疗旅游展览会上主旨演讲)

然而医学界和患者群体中仍存在一个普遍困惑:这种 " 治愈 " 是否只是 1 型糖尿病自然病程中的 " 蜜月期 "?

安赤颖教授在接受专访时,系统剖析了二者的本质区别。

1 型糖尿病蜜月期:短暂的假性缓解

1 型糖尿病蜜月期是指患者在发病初期经胰岛素治疗后,胰岛 β 细胞功能出现暂时性恢复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患者可能发现胰岛素需求量减少,甚至暂时停用胰岛素也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安赤颖教授指出,蜜月期的产生可能与免疫调节、良好血糖控制及个体差异有关。蜜月期通常发生在开始胰岛素治疗后的几周到几个月内,持续时间多为数月至一年,仅有极少数患者可能达到一年左右。

" 蜜月期结束后,胰岛 β 细胞的残留量会进一步显著减少,多数患者的 C 肽值会急剧下降至 0.2ng/ml 以下,正式步入脆性糖尿病阶段。" 安赤颖教授在解释蜜月期的本质时强调:这一时期虽带来暂时的血糖稳定,但并非真正的疾病缓解,而是疾病进展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1 型糖尿病功能性治愈:整合医学的突破性成果

与蜜月期有着本质区别,功能性治愈是通过多学科整合医学干预实现的疾病根本性逆转。

安赤颖教授团队采用的 MDT to HIM 整合医学诊疗模式,精准针对三大核心致病因素: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黏膜屏障损伤和 IgG 介导的自身免疫攻击。

" 我们不仅关注血糖数字,更着眼于修复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安赤颖教授在 CMTF 大会报告中强调。

团队的治疗方案通过功能医学质谱平台检测发现患者 β 细胞受免疫攻击的关键因素,从修复肠道黏膜入手,重建肠道菌群平衡,结合免疫调节和中西医整合治疗手段,最终帮助患者摆脱胰岛素依赖。

在 24 例案例中,一位患者空腹 C 肽从干预前的 0.49ng/ml 提升至 0.86ng/ml,糖化血红蛋白从 10.2% 降至 5.3%,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占比(TIR)接近 100%。

这些数据证实了功能性治愈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安赤颖教授在深圳恒生医院内分泌病区探视 1 型糖尿病患儿)

本质差异:时间跨度与干预机制

蜜月期与功能性治愈的核心差异首先体现在时间跨度上。

蜜月期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极少超过一年;而安赤颖团队的功能性治愈案例中,最长停用胰岛素时间已达 13 个月,且血糖保持稳定。

在干预机制上,蜜月期是疾病自然发展过程中的被动现象,而功能性治愈是主动医学干预的结果。安赤颖教授指出:" 整合医学的治疗策略核心在于切断异常的免疫攻击反应,保护残留的胰岛 β 细胞,并激发其再生能力,从功能性治愈到结构性治愈,让 1 型糖尿病患者回归健康人群。"

这种主动干预使患者能够依靠自身天然的胰岛素调节机制实现血糖稳定正常化,而非依赖外源性胰岛素。

预后结局更是二者本质区别所在:蜜月期结束后,患者胰岛功能会进一步衰退,最终进入脆性糖尿病阶段;而功能性治愈的患者能够长期维持正常血糖水平,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窗口期与干预策略

安赤颖教授特别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对于空腹 C 肽 ≥0.5ng/ml 的新发患者,抓住发病初期免疫攻击未完全摧毁 β 细胞的窗口期进行干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团队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法:

新诊断患者:实施免疫调节和代谢干预;

胰岛功能部分保留患者:进行 5R 肠道修复、整合免疫阻断和肠道菌群重建;

胰岛功能完全丧失患者:帮助实现胰岛素减量,血糖稳定达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为未来接受 IPS 细胞治疗创造条件;

这种分级诊疗策略使团队在 2024 年 6 月至 2025 年 7 月间治疗的 50 名患者中,24 人完全停用胰岛素,血糖恢复正常,其余 26 人胰岛素减量幅度达 50%~80%。

东莞一位 13 岁患者胰岛素用量从 109U 减至 18U,河北一位 15 岁患者从 60U 减至 10U。

医学认知的范式转变

安赤颖教授在采访中指出:" 现代医学对于 1 型糖尿病的病因及机制认识非常清楚,现有的医学知识完全可以临床治愈 1 型糖尿病,只是临床没有形成有效的整合,仅通过简单的终身胰岛素对症治疗。"

这一观点代表了 1 型糖尿病治疗范式的根本转变——从被动接受终身胰岛素依赖,到主动寻求功能性治愈。

安赤颖团队计划进一步扩大临床规模,并推动两项核心工作:联合基层医院推广 C 肽、解连蛋白检测,锁定黄金干预窗口期;密切关注 IPS 多能干细胞技术进展,为晚期患者提供 " 免疫修复 + 细胞移植 " 分级诊疗方案。

安赤颖教授呼吁建立 " 早筛-早诊-早干预 " 体系,通过自身抗体检测在临床症状出现前识别高危个体。

" 一级亲属中有 1 型糖尿病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10 倍。早期干预可使酮症酸中毒发生率降低 90%。"

蜜月期与功能性治愈核心差异对比

特征

蜜月期

功能性治愈

本质

疾病自然病程中的被动现象

主动医学干预的结果

持续时间

数周至数月,极少超过 1 年

长期维持(目前最长随访 12 个月以上)

干预方式

胰岛素初始治疗后自然发生

MDT to HIM 整合医学系统干预

C 肽变化

暂时性升高后急剧下降(常 <0.2ng/ml)

稳定提升至正常水平(0.86ng/ml)

预后结局

最终进入脆性糖尿病阶段

血糖长期稳定,避免并发症

" 每一次突破都在重塑 1 型糖尿病的未来。" 安赤颖教授强调。从胰岛素替代到免疫干预,从被动控糖到主动预防,医学界正在改写 1 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而对患者而言,理解功能性治愈与蜜月期的本质区别,意味着能够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在专业团队指导下,争取摆脱终身胰岛素依赖的可能性。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糖尿病 免疫 胰岛素 医学 深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