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8 日,非凡资本以 "应用无界,智创全球" 为主题,在深圳益田威斯汀酒店主办「2025 年度生成式 AI 全球化高峰论坛暨 Go Global AI 100 年度评选」圆满落幕。全天议程自上午 9 点至晚上 18 点,线上同步直播。内容以主旨演讲、巅峰对话和趋势圆桌为主,现场颁发 "2025 Go Global AI 100",并同步进行 AI 应用全球化发展论坛和 AI 硬件全球化发展论坛。其中 AI 应用全球化发展论坛由非凡产研承办,AI 硬件全球化发展论坛由火星加速器承办,超过 2000 名来自全球的参与者、800 家 AI 企业、400 位创始人齐聚一堂。
在活动开始时非凡产研 CEO 吴畏发表了《AI 全球化|从 " 卖工具 " 到 " 卖结果 " —— 下一代智能范式》的主旨演讲。通过数据揭示了月活用户与收入之间的 " 剪刀差 ",强调流量红利正在消退,而真正能为客户带来可量化 KPI 的 " 结果溢价 " 正在崛起。这一转变由算力成本塌陷、模型能力突围和资本口味换挡三大推力共同驱动,使得 AI 公司必须重新审视其战略坐标,即在 " 覆盖力 " 与 " 结果力 " 的矩阵中寻求高点。成功的 AI 产品,无论是 ChatGPT 这样双高兼顾的 " 王者虹吸 ",还是 PictureThis、KLING AI 这类专注于 " 结果飞轮 " 的实践者,其共性都在于致力于减少用户达成目标的步骤,让 AI 直接交付可见的价值。吴畏先生还特别提到中国团队在出海 " 卖结果 " 赛道上的优势,并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清单,核心在于将结果写入合同、构建结果链路、创新计价模式、优化算力成本,并精准选择出海市场。他最终强调," 工具是一张船票,结果才是通向彼岸的桥 ",只有能够为客户兑现清晰、可对账 KPI 的 AI,才能在新智能范式中赢得未来。
非凡学堂 CEO 段宏宇《非凡学堂|卖结果的非凡路径》主旨演讲中认为在 To B AI 领域,由于业务结果受多重因素影响难以归因,更合适的路径是提供 " 工具加方案加陪跑 " 的服务体系,即销售 " 过程结果 "。这并非直接担保最终业务 KPI,而是通过专业指导、量化考核,让客户看到阶段性收益,包括对业务的理解和组织成长。实现 " 过程结果 " 的关键在于服务交付的标准化和规模化,避免过度依赖人力。基于非凡产研的 AI 应用研究和行业运营经验,我们成立了非凡学堂,旨在与大厂平台合作,陪跑客户用 AI 实现营销、运营和管理上的 " 过程结果 ",无论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快速收益,还是 KA 客户的长效降本增效。我曾通过这种模式帮助一家 AI 初创企业实现盈利,并正与抖音电商团队合作。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经验、资源和体系,为 AI 应用生态贡献价值。正如吴老师所言,工具是船票,结果是通行证,而 " 非凡学堂 " 正是那艘助您驶向成功的船。
在开场演讲后,论坛进入了紧张而充实的 10 场 Panel 圆桌趋势分享环节,不同领域的专家们围绕当下 AI 的热门议题各抒己见,碰撞出激烈的思想火花。
在上午第一场 Panel《Agentic AI|从单点自动化到全链路结果交付》上我们看到了技术的变革都将回归到对人的服务,主持人十字路口创始人 Koji 与 YouMind 创始人王保平(玉伯)、筷子科技创始人 &CEO 陈万锋、Head AI COO 王健聪、flowith CMO 郭梓溢和云智慧联合创始人高驰涛的讨论,展示了 Agent 如何从执行简单任务,进化到处理复杂的、人性化的工作流,讨论的核心在于其如何实现端到端的价值交付。例如 Head AI 的王健聪提到,其 Agent 产品覆盖了红人营销的全链路,从寻找、谈判到效果预测,甚至吸引了奢侈品集团这类意想不到的客户,用于管理和执行人手难以覆盖的长尾 KOC 策略 。筷子科技的陈万锋认为,未来的 Agent 应该是 " 自启动 " 的,能主动为用户诊断问题并提出方案,因为很多时候用户自己并不知道该如何下达精确的指令 。flowith 的郭梓溢表示,OpenAI 等巨头的入局反而给了中国创业者信心,因为用户在对比后,常会发现本土化的产品更懂他们的需求,证明了创业公司在模型融合和场景优化上的独特优势 。
AI 角色的进化,在《AI 生产力|把 Copilot 进化成 Colleague》上得到了形象的描绘。主持人易点天下 CEO 朱鹤与 ACEStudio 联合创始人赵文骁、AFFiNE AI 创始人 &CEO 贺嘉琛、印象笔记高级产品副总裁焦文超和 VAST CTO 梁鼎,共同畅想了 AI 从辅助工具到数字同事的未来。VAST 的梁鼎在谈及 AI 3D 时表示,AI 正让 " 同事 " 变成真正的 " 协作伙伴 ",例如一个建模师可以利用 AI 完成自己不擅长的动画制作环节,长期来看,AI 发展的瓶颈不在技术,而在人类的想象力 。AFFiNE AI 的贺嘉琛巧妙地比喻,AI 为新玩家提供了重新定义品类的机会,这就像从燃油车到电动车的赛道切换,AFFiNE 不是为现有笔记软件增加 AI 功能,而是以 AI 为核心重塑知识管理工具 。
而《AI 娱乐|从情绪消费到记忆资产:千亿陪伴经济的生态重构》的讨论,则将 AI 的应用推向了更深层次的情感维度。主持人非凡资本合伙人王朝超与 VidaWheel 创始人 &CEO Susan、Saylo 产品负责人王语汇、数伴创始人 Vega 和亚马逊云科技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李伟,探讨了 AI 如何满足人类的情感与灵魂需求。Susan 精准地将产品定位在海外中老年女性的 " 灵魂需求 ",通过 AI 疗愈和心理测试切入高价值市场 ;关于商业模式,Susan 分享了深圳创业者务实的 " 搞钱 " 哲学,认为某些 AI 陪伴硬件,在当前阶段更适合 " 短平快 " 的众筹模式,快速回收投资,而不是执着于挖掘用户长期价值(LTV),这引发了关于 " 深圳模式 " 与 " 上海模式 " 的有趣讨论 。Vega 则为深刻理解 " 二次元 " 文化的孤独感,打造了一款可交互的 AI 硬件伴侣,其核心是保证 AI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 " 脱离角色设定 "(OOC),这种对用户情感体验的极致追求,是冰冷技术背后最温暖的坚持 。
《AI 多模态|All-in-One VS Vertical,商业落点之争》进一步探讨了应用层的战略选择。在主持人扬帆出海联合创始人王璐的引导下,Vozo AI 创始人 &CEO 周昌印、CreativeFitting 创始人 &CEO 朱江、Mootion 联合创始人童超和 WaveSpeedAI 联合创始人 &CTO 李样兵分享了他们的思考。周昌印观察到,AI 时代的竞争逻辑已变,流量不再是唯一的核心,拥有一个 " 挖得足够深 " 的垂直领域数据池和高用户留存,才是创业公司的护城河 。李样兵分享了其快速验证市场的策略:用一周时间开发出 60 分的产品,若能获得付费客户,再投入资源深度优化。他们的 API 平台正是靠此路径快速实现了商业闭环 。朱江认为,在 AI 技术远未收敛的今天,合作大于竞争 。他通过制作 AI 短剧并获得百万播放,验证了 AI 生成连续性内容的可行性,并以此吸引了第一批创作者 。
中午,2025 Go Global AI 100 榜单在「生成式 AI 全球化高峰论坛」上重磅揭晓,聚焦真正以 AI 为核心、海外收入占比超 50% 的全球化原生企业。榜单基于 TPEG 四维模型(技术领先性 / 产品竞争力 / 商业成长性 / 全球化进程)严格评选,覆盖 Agent、多模态、生产力工具等前沿领域,展现中国 AI 企业出海成果。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大会 "的启动仪式。中国东盟博览会(东博会)运营商——广西国际博览集团、广西(上海)产业合作中心与非凡产研联合宣布,将于 2025 年 9 月 20 日在广西南宁举办 "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大会 ",旨在打造面向东盟的 AI 创新合作核心平台,促进中国—东盟 AI 企业对接、跨境产业链合作与项目落地。
技术的演进速度之快,在下午第一场 Panel《AI Coding|开发者新纪元:工具、技能与人机协作之道》中也得到了体现。由主持人出海同学会主理人徐瑞呈主持,DeepWisdom 创始人 &CEO 吴承霖、函子科技创始人 &CEO 蒋耀锴、Clacky AI 创始人 &CEO 李亚飞和魔联科技合伙人潘勇共同描绘了编程新范式。李亚飞提出了一个新职业—— " 业务逻辑工程师 ",这类人才无需顶尖的技术能力,但需兼备业务、逻辑和技术三方面感知力,是人机协作时代的核心角色 。他还分享了一个颠覆性观点:近一个月来,新模型的出现已让 AI Agent 的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他提到,其团队在测试后,删除了 5000 行用于 " 兜底 " 的冗余代码,结果 AI 表现得更好。这带来了一种 " 反复折磨又上瘾 " 的用户体验,即在七八成的满意和两三成的不满中,不断探索 AI 的边界 。吴承霖认为,多智能体协同是最终的技术路线,因为它最能模拟真实世界复杂的数据分布和协作模式 。
而价值交付的深化,在《数字员工|如何落地 ROI、阻力与组织改造》中被深入探讨。在主持人 Vitally AI 创始人 &CEO 江志强的引导下,快决测创始人 &CEO 李韶辉、实在智能创始人 &CEO 孙林君、LynxAI 创始人 &CEO 张克一与未来式智能联合创始人&COO 邹阳一致认为,数字员工的落地核心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孙林君指出,企业引入 AI 的动机已从计算 ROI 的 " 经济题 ",转变为关乎存亡的 " 战略题 ":" 现在他不做,他认为他会死 " 。而邹阳则点出了一个核心障碍:绝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数据并没有为 AI 的到来 " 准备好 ",非结构化的数据和隐性的专家知识,需要先经过梳理和转化 。快决测的李韶辉分享道,数字员工在快速响应管理者需求方面价值巨大。以往需要数周才能完成的数据分析和报告,现在 AI 可以即时生成,满足了决策层的高频询问需求 。
对本地化差异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在《AI 教育|教育科技出海的增长公式与落地实践》的讨论中。由主持人易论 AI 创始人易亚婷引导,StudyX 创始人 &CEO Alex、AI Notebook 联合创始人 Sandy、LingoTok.AI CEO 陈斯砚和云希谷科技创始人 &CEO 罗辉分享了他们的洞察。陈斯砚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户的学习动机截然不同,国内学生多为应试驱动,而中东用户则更偏向 " 兴趣 + 应用 ",这要求产品从底层激励机制上就要做出差异化设计 。罗辉甚至分享了一个因未考虑到印度存在半小时和四分之三小时时区,而导致产品全部宕机的 " 小坑 " ,这恰恰印证了出海之路细节决定成败的真理。Sandy 分享了她们的增长秘籍:通过校园大使、素人 UGC 和腰部 KOC(万粉级别)三种方式立体化种草,核心是建立用户信任 。关于 AI 对学习范式的影响,Sandy 认为学习的 " 方式 " 和 " 内容 " 都将被革新。AI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偏好(视觉型、听觉型)生成不同形态的教学内容;而学习内容也将更侧重于编程、商业等现实世界技能 。
" 卖结果 " 的理念,在多个讨论中得到了呼应。在《AI 营销|洞察 - 触达 - 转化 - 留存:AI 驱动的增长新公式》环节,主持人 LynxAI CPO& 首席产品官丁茗茗与 Attribuly 创始人 &CEO 李驹、FOSHO 创始人 &CEO 李嘉怡、Nexad CEO Jason 和图匠数据创始人 &CEO 王芹的对话,生动诠释了这一转变。Jason 指出,AI 最大的价值是为那些不擅长线上投放的传统企业开辟了全新的增长渠道,甚至能帮助其实现销售额翻倍 。Alice 分享道,其产品能在一个月内帮助独立站电商提升 5% 至 15% 的 GMV,尤其适合那些产品力强但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的品牌 。王芹强调,AI 正在从一个提供精准洞察的 " 眼睛 ",进化为营销团队的 " 副驾 ",最终将与人类团队并行协作,由人类管理者来调度 AI Agent 员工 。FOSHO 的 Charlie 则用一个为客户在 Prime Day 大促期间销售额贡献 200 万美金的案例,展示了 AI 在电商生态中的强大变现能力 。
面对基础模型的快速迭代,应用层公司如何生存与发展,是全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在《AI 视觉|三大竞速赛,实时、高清、可商用》的讨论中,主持人非凡资本合伙人赵亮与 Polyverse 创始人 &CEO 郭炫、海艺互娱 CEO 马飞、橙果视界创始人 &CEO 刘昆、JoggAI CEO 徐安邦和无问芯穹首席解决方案架构师刘川林展开了精彩的对话。马飞认为,在应用层没有绝对的技术壁垒,唯一的壁垒是 " 时间 ",关键在于快速抢占用户心智 。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回应了对大模型垄断的担忧:" 一个 50 人的大模型团队,如何能取代全球七八十亿人的审美和品味?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橙果视界创始人刘昆强调,ToB 服务的核心是 " 交互 ",即 " 结果即服务 "(Result as a Service)。无论技术如何,最终都要帮客户实现商业目标,比如把一个商品卖出 100 件 Polyverse 的郭炫表示,目前海外市场的 AI 生态、商业模式和用户付费意愿都比国内更加多样化和成熟,因此会继续将海外作为主战场 。
全球化,已然是摆在中国 AI 创业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在《全球化拓展|增速和差异,ASIA & MENA 的 AI 渗透机会》圆桌上,主持人非凡资本合伙人吴畏与 QuickCEP 创始人 &CEO 陈光、XPack.AI 创始人 &CEO 刘昊臻、布尔向量创始人 &CEO 王庆以及某知名开源项目 Cofounder & Ex-COO 生姜 iris共同探讨了出海的精细化打法。一个清晰的共识是,盲目地将一套模式复制到全球是行不通的。生姜 iris 给出了精炼的区域攻略:ToC 去欧美,ToB 可选东南亚,而中东市场则需要 " 自上而下 " 的顶层渗透能力 。进入具体市场的肌理后,挑战变得更加细微。陈光分享了在日本市场的亲身经历,其销售周期长达三到六个月,是国内的三倍,而攻克市场的关键在于找到并深度培育本地的代理商 。刘昊臻则揭示了日本市场的另一重复杂性:大型企业的 IT 采购高度依赖少数几家集成商,形成了一个 "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的商业困局 。
与此同时在 AI 硬件全球化发展论坛上,也呈现了很多精彩内容。
火星加速器 & CGL 发布了《AI 硬件全球化白皮书 & AI 硬件人才地图》,上午首场趋势圆桌 Panel 以《随身智能|把体验戴上身,可穿戴 AI 的隐私与付费场景》为主题拉开了论坛的序幕。本场圆桌由 Brizan Ventures 投资经理徐奕主持,Memories.ai 创始人 & CEO 沈俊潇、TOTWOO 创始人 & CEO 王洁明、Rokid 全球开发者生态负责人赵维奇、WISHEE 联合创始人张博作为嘉宾,共同探讨了可穿戴 AI 在带来便捷体验的同时,所面临的隐私保护以及付费场景构建等关键问题,为可穿戴 AI 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多元视角。
《情感智能|交互即共情:AI 如何为亲密关系注入新生命力?》主题圆桌上,地瓜机器人 CEO 王丛担任主持人,墨现科技创始人 & CEO 匡正、春水堂 CEO 春叔、奇妙拉比 CEO 杜謙阿、X-ORIGIN 创始人 & CEO 李蕴洲作为嘉宾,深入剖析了 AI 在亲密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探讨了如何通过 AI 交互实现共情,为亲密关系增添新的活力。
随后以《水域智能|新航海时代:AI 如何连接流动的智慧?》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登场。HKX 董事总经理刘茜主持了本场讨论,欧卡智舶副总裁吴桐、安澜科技创始人李安、源深机器人 CEO 皮洋钰三位嘉宾,聚焦水域智能领域,分享了 AI 在新航海时代如何连接各类流动智慧,推动水域相关产业创新发展的见解。
下午 《宠物智能|科技铲屎官:从喂食到情感陪伴的 AI 进化》主题圆桌开启。为溪创投投资总监杨靖奕主持,绮算法科技 CEO 陈立、橘猫宇宙 CEO 田佑任、星联未来 CEO 毛汉勇展开讨论,他们从宠物喂食等基础需求到情感陪伴,详细阐述了 AI 在宠物智能领域的进化历程与未来方向。
《运动智能|运动即数据:AI 硬件重塑训练与竞技》主题圆桌吸引了众多关注。云沐资本创始合伙人叶天云担任主持人,英汉思动力创始人 & CEO 朱瀚琦、芯生智联创始人 & CEO 李艺、创域创新 CEO 郭浩、Okourt 创始人吴昊作为嘉宾,深入探讨了 AI 硬件如何通过对运动数据的分析与应用,重塑运动训练和竞技模式,为运动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在《陪伴智能|重塑人机共生,跨越代际的温暖科技》主题圆桌上,星睿资本副总裁张语宁主持,赛博创力创始人 & CEO 周羿旭、绘话智能创始人 & CEO 贾学锋、首形科技 CEO 胡宇航参与讨论,他们聚焦陪伴智能,探讨了如何通过 AI 技术重塑人机共生的关系,让科技跨越代际,传递温暖。
《户外智能|智驭山海、重塑出行,AI 驱动的下一代探索体验》主题圆桌上,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主持,松鼠动力创始人萧昂、程天科技创始人王天、檐外科技 CEO 杜靖翊、维他动力联创赵哲伦分享了 AI 在户外领域的创新应用,讲述了 AI 如何驱动下一代户外探索体验,让人们在智驭山海的过程中重塑出行方式。
《飞行智能|AI 驱动无人机的无限新可能》主题圆上,坤初产业投资创始人李昊主持,艾飞智控创始人杨军、春耘智农创始人 & CEO 徐连云、飞流智能创始人 & CEO 刘奇作为嘉宾,深入探讨了 AI 技术如何为无人机带来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发展可能,展现了飞行智能领域的广阔前景。
最后以《AGI|物种大爆发:跨界智能的 N 种可能性》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为本次系列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CGL 联合创始人 & COO Fiona 主持,Kickstarter 中国首席战略代表 & 高级顾问彭奕亨 Henri、Formlabs 中国 CEO 吴寒峰、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谭维佳、Wapitee 眯鹿互动创始人 Jacob 参与讨论,他们围绕 AGI(通用人工智能)展开畅想,探讨了跨界智能可能带来的多种发展方向和无限潜力。
整场高峰论坛,从宏观趋势到微观实践,从技术哲学到商业谋略,为所有与会者呈现了一幅生成式 AI 全球化发展的全景图。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 " 信心 " ——对本土化产品优于海外巨头的信心,对中国 AI 身份终将成为加分的信心,以及对 AI 终将创造一个更高效、也更富人性化未来的信心。在技术尚未收敛、商业模式不断演化的今天,这种源于实践的信心,或许是比任何融资都更宝贵的资产。
当晚霞为深圳这座创新之城镀上金色,与会者们带着新的思考与连接奔赴下一场战斗。他们所探讨的,不仅是关于增长的公式和出海的地图,更是关于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宏大的时代命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并向世界证明——全球化的下一幕,将由他们共同书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