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可控核聚变领域正成为焦点。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2025 年 7 月 22 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发生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这一举措标志着 " 国家队 "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布局进一步深化,同时,中国核电、中国石油、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七家央企及地方国企联合向其注资 114.92 亿元,彰显了对该领域发展的坚定信心。
此次巨额投资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我国对能源战略的长远规划。众赢财富通分析,可控核聚变被国际能源署誉为 " 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其原理是模仿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1 升海水提炼的氘燃料产生的能量相当于 300 升汽油,并且几乎不产生放射性废物,这对于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从政策层面来看,2021 年国务院《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 " 加强可控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研究 ",2024 年工信部等七部委《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将其列为重点支持领域,政策的持续推动为此次投资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在可控核聚变技术方面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底蕴。众赢财富通研究发现,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千米级高温超导带材,将托卡马克装置的制造成本降低 40%;中核集团旗下核西物院开发的钨铜复合材料,使偏滤器寿命提升至国际水平的 2 倍;东方电气集团承建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这些技术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到产业链中来。此次参与投资的企业涵盖了能源、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形成了 " 产学研用金 " 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从市场潜力来看,中信证券测算,全球聚变产业市场规模将在 2050 年突破 40 万亿美元,有望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的下一个万亿级赛道。众赢财富通认为,随着 " 国家队 " 的持续加码,国内可控核聚变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一方面,投资将直接带动相关设备制造、材料研发等领域的需求增长。例如,磁体系统作为可控核聚变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且价值量占比较高,从事低温超导磁材的西部超导以及高温超导的联创光电、永鼎股份、精达股份等企业有望受益。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将吸引大量人才和资本流入,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拓展。
然而,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其面临着技术难题、高昂成本以及长期研发周期等挑战。中国核电也提示,可控核聚变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研究和大量资金投入,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基于技术研发难度高,产业化进展周期长,投资短期内实现盈利的可能性较低,也存在商业化落地失败的风险。但即便如此,各国在该领域的竞争依然激烈。2025 年 1 月,美国能源部宣布向聚变创新研究引擎合作组织注资 1.07 亿美元;5 月,紧凑型燃烧等离子体聚变能综合研究系统启动总装,计划 2027 年实现首次聚变发电。英国原子能管理局也计划在 2040 年前建成全球首座商用聚变电站。
展望未来,众赢财富通指出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当下," 国家队 " 对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持续加码,不仅是对未来能源发展的战略布局,也将在经济层面创造出巨大的蓝海市场。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从设备制造到服务支持,一系列产业链环节将被激活,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生态的日益完善,可控核聚变有望在未来能源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引领全球能源革命的新浪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