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 无形的手 " 失去作用之时," 有形的手 " 便托举起了行业。
从去年 7 月底提出口号到如今密集持续具体的会议与政策,中国车市正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 " 内卷 " 革命。
上周,接连三天,国务院,中央第四指导组,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几个权威部门分别召开会议,再度开展对新能源汽车的反 " 内卷 " 整治。3 天 3 场高规格会议,从国务院到部委再到执行层面,政策指令层层传导。
这种罕见密度释放出明确信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恶性竞争已触及政策红线,政府主导的行业纠偏正式进入实操阶段。
反 " 内卷 ",绝不是说说而已
先来看看 3 场会议。7 月 1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 " 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 情况的汇报,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具体怎么落实,新华社当晚即做出了详细解读,包括加强成本调查与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以及督促重点车企履行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 60 天的承诺,构建长效治理机制等。通俗来说,这场会议释放了打击赔本卖车、以价换量的信号,为车企落实支付账期承诺再上了一把锁。
紧随其后,7 月 17 日,中央第四指导组聚焦 " 综合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 " 专项工作,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开展下沉调研,并与北汽集团、比亚迪集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座谈交流。据了解,北汽、比亚迪集团两位一把手,张建勇和王传福都出席了这场会议。
7 月 18 日的会议不仅涉及面更广,发起者从指导层转变为执行层,还提出了多项反 " 内卷 " 的具体举措。具体来看,18 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委联合召开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包括加强监督管理,深入推进产品价格监测、产品一致性监督检查、缩短供应商货款账期等工作;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标准引领。据了解,这场会议有 17 家重点汽车企业参加。
从时间、发起者、与会人员与会议内容来看,3 天 3 场会议环环相扣,从指导到执行,面面俱到。笔者认为,密集召开的会议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展示官方持续跟进的态度,另一个是明示反 " 内卷 " 的决心。
从去年七月底到现在,一年的时间里,汽车行业的反 " 内卷 " 便从口号逐步走向具体行动。今年上半年,多个政府部门及组织就已经着手加大对汽车 " 内卷 " 的整治。如 5 月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倡议书,指出企业不应采取无序 " 价格战 ";6 月,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反对 " 内卷式 " 竞争的倡议;以及各大车企响应正方号召,宣布缩短账期至 60 天。
尽管倡议不断,但旁观者对政策的具体落实却并不看好。以 60 天账期为例,虽然多家车企跟进,但公众认为车企的承诺较为笼统,实际履行中可暗中操控空间太多,发布公告声明更像是表面功夫。为打消公众疑虑,也为了明示铁腕治理的决心,7 月初,工信部正式开通 " 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 ",主要受理四类 "60 天支付期限承诺 " 问题。
从政策出台到实际执行的售后,可以看到,政府此次反 " 内卷 " 绝非说说而已,而是带着十足的魄力与决心。
这种强力介入的姿态背后,是对 " 内卷 " 本质的清醒认知——当恶性竞争扭曲了市场本应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时,单纯依赖市场自身的纠偏机制往往代价巨大且收效甚微。
政府介入,是必须而为
" 内卷 " 的根本问题是车企对 " 用户 " 这一核心资源的争夺。在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 " 内卷 " 正是在畸形的行业中所孕育的毒瘤,如果仅靠市场的自我清洁作用铲除它,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于意义不大的竞争之中,还会极大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于是,在 " 无形的手 " 失去作用之时," 有形的手 " 便托举起了行业。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反 " 内卷 " 的关键,是领头企业做好表率作用。对于比亚迪、北汽这样体量大、影响深的头部车企,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当它们率先承诺缩短账期、避免恶性价格战,无疑能释放强烈的信号,引导行业风气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变。行业共识的凝聚,需要这些 " 领头雁 " 的示范与引领,共同维护一个公平竞争、尊重规则、重视长期价值的市场环境。
然而,理想中的行业自律在残酷的现实竞争面前往往苍白无力。寄希望于所有企业,尤其是面临巨大生存压力被迫卷入其中的中小企业,自觉自愿地放弃可能的短期市场份额诱惑,主动放弃 " 以价换量 " 的 " 速效药 ",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和现实困境。
即便头部企业有心引领,也可能面临 " 劣币驱逐良币 " 的尴尬:一旦某些企业为了生存或激进扩张,不惜代价发起价格战、延长供应商账期,那些遵守规则的 " 好学生 " 反而可能失去市场份额,陷入被动。此时,仅靠呼吁和倡议,缺乏强有力的约束与惩戒机制,行业共识极易流于形式,甚至成为空谈。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 内卷 " 的根源往往是市场机制在特定发展阶段出现的局部失灵。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经历高速增长和政策红利期后,随着补贴退坡、产能快速扩张、新入局者增多,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为了争夺有限的用户资源,企业本能地会选择最直接、最激烈的竞争手段,也就是价格。这种竞争一旦失控,就会演变成 "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 的恶性循环。
市场这只 " 无形的手 " 在调节这种结构性矛盾时,往往具有滞后性,其自发调节的过程,如车企破产倒闭,通常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社会成本,并非最优路径。 放任自流,等待市场自行 " 出清 ",对正处于爬坡过坎、力争全球领先地位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代价过于沉重,风险不可接受。
因此,当 " 行业自律 " 的边界被现实的竞争压力不断侵蚀,当市场机制在矫正 " 内卷 " 顽疾上显得力不从心时,政府这只 " 有形的手 " 适时、有力的介入,就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 3 天 3 场高规格会议、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的政策组合拳,正是这种必然性的集中体现。政府的角色,不是简单的 " 管死 ",而是通过建立规则、设定边界、强化监管、营造公平环境,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 清淤疏堵 "。
政府的介入,本质上是在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托底 " 和 " 护航 "。 它并非取代市场,而是通过弥补市场失灵的短板,矫正扭曲的竞争秩序,为头部及中小企业创造一个更可预期、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企业才能真正将精力从无谓的内耗转向提升核心竞争力、开拓全球市场、引领技术创新等关乎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
反 " 内卷 ",需要行业觉醒,更需要规则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真正实现从 " 大 " 到 " 强 " 的高质量跃迁,离不开头部企业的责任担当,更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与规范。这 " 三场会议 " 的密集定调,标志着这场由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旨在终结内耗、重塑生态的深刻变革,已进入动真格的攻坚阶段。汽车行业的反内卷之路,道阻且长,但方向已明,决心已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