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势 Auto-First|李德喆
一边是复苏向好,一边仍深陷泥潭。
上半年的中国车市风云变幻,跨国车企在华表现也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
全球 " 霸主 " 丰田终于在中国市场找到了精准的发力节奏。2025 年上半年,丰田在华新车销量达 83.77 万辆。其中,一汽丰田上半年累计销售 37.78 万辆,16% 的增幅成为丰田在华整体增长的重要引擎;广汽丰田也打破了久违的增长瓶颈,上半年收获 36.42 万辆的成绩。另外,雷克萨斯成为今年上半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进口豪华车品牌。而在上半年稳健增长的态势下,丰田在 7 月中旬也迎来在华销售 2500 万辆的里程碑时刻。
作为中国市场跨国车企的 " 领头羊 ",大众集团上半年在华脚步虽略有放缓,但根基仍在。旗下各个品牌上半年累计交付 131 万辆新车,同比小幅下降 2.3%。南北大众依旧是集团在华业务的左膀右臂。分别来看,一汽 - 大众上半年累计销量达 68.3 万辆,其中大众品牌以 43.61 万辆的成绩实现 3.5% 同比增长;上汽大众同样不负众望,上半年累计销售 52.3 万辆,同比增长 2.3%。
得益于新能源产品阵容的不断扩充,老牌美系车企通用汽车上半年在中国市场表现企稳向好。最新公布的业绩显示,通用汽车在华市场盈利曲线已连续三个季度向上攀升,今年二季度更是以同比 20% 的销量增速创下四年以来的单季峰值。而在产品层面,包括纯电动、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电动产品在内的新能源车型取得了 50% 同比增长。
除此之外,沃尔沃今年上半年在三款新车的带动下表现可圈可点,在华累计销量破 7 万辆,同比增长 28%。今年 6 月,单月售出 1.35 万辆汽车,环比增长 12.7%。现代汽车上半年在华 10 万辆的累计销量尽管算不上突出,然而 6 月达成 2.17 万辆的销量,环比增长 66%。伊兰特单月销量破万,且环比增长 120%。可以说,这两家企业也都展现出了产品焕新后的复苏与活力。
有能及时跟上节奏的,肯定就会有未能踩准市场节拍的。
同样是曾经的日系 " 三巨头 ",本田今年上半年在华销量跌至 31.5 万辆,同比下降近四分之一。其中,广汽本田上半年累计销量 15.5 万辆,同比下滑 25.6%;东风本田同期销量 14.9 万辆,同比下滑 37.4%,未能及时跟上电动化转型节奏的车型正逐渐被市场冷落。而日产上半年在华累计销售 27.95 万辆,同比跌幅虽然收窄至 20% 以内,但 6 月市场表现仍显乏力,日产 N7 的到来也未能助其在新能源市场有明显突破。
另一边,传统德系豪华品牌——奔驰和宝马今年上半年在华表现更像是一对儿 " 难兄难弟 "。奔驰上半年累计销量 29.32 万辆,同比下降 14.14%,这已经是奔驰连续两年在上半年出现销量下滑,过于保守的战略使其在智能电动化的赛道上渐显颓势。宝马上半年在华销量虽然以 2 万余辆的微弱优势领先奔驰,但同比下滑超过 15%。产品力迭代速度未能跟上中国车市的进化节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短板。
作为独资跨国企业的特斯拉今年上半年在华销量为 26.34 万辆,同比下降 5.4%。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二季度的销量波动明显,由此可见,在国产新能源产品强势崛起的大环境下,特斯拉的先发优势也正在逐渐减弱。
以上这十大跨国车企在华 " 喜忧参半 " 的表现,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年上半年的国内电影市场。
年初开始,国产电影《哪吒 2》撑起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的半壁江山,而诸如《碟中谍 8》《F1 极速狂飙》《侏罗纪世界:重生》这些进口大片只能在剩余排片中厮杀角逐。反观国内车市,自主品牌在上半年继续高歌猛进,跨国车企和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被挤压到仅剩三成左右,而且就在这将将三成的市场,德日美韩法等 " 八国联军 " 也要拼个 " 你死我活 "。
当然,电影市场中还有一个词叫 " 逆跌 "。特指一部影片在正常预期票房进入到下滑阶段,反而出现逆常规走势的 " 反向突破 "。
对于广大跨国车企和海外汽车品牌来说,想要在当下中国车市实现这样的 " 逆跌 ",关键在于打破固有路径依赖,以 " 中国市场需求 " 为核心重构产品逻辑。例如像丰田、通用等企业加速电动化技术的本土化迭代,同时也要像宝马、本田等企业那样,主动拥抱本土科技公司,让智能新技术真正成为 " 日常通勤刚需 "。在智能电动化转型过程中,既保留品牌技术积淀,又精准捕捉中国消费者对续航、智驾、座舱交互的多元化需求,这样才能在市场预期承压时,找到逆势突围的突破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