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号 07-25
姜文上了,可暑期档依旧不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作者|小冉

今年暑期档,有点惨淡。暑期都过去一半了,也还是没有任何「爆款」或「黑马」杀出。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长安的荔枝》《你行!你上!》等多部影片的预测票房都没有突破 10 亿。相比之下,去年暑期档有斩获 32.5 亿的《抓娃娃》,有斩获 13 亿的《默杀》,前年,则是有 38 亿的《孤注一掷》,35 亿的《消失的她》,还有 26 亿的《封神 1》。

这么看下来,往年都有破 30 亿的大爆款,但今年暑期档的表现,远不及之前。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图片说明:猫眼的暑期档票房数据及票房预测。

虽然今年暑期档的票房表现不佳,但依旧有一个人的名字,唤起了许多人的注意,那就是阔别七年的姜文。

他时隔多年的回归之作,《你行!你上!》,甚至被院线寄予了「提档救市」的厚望。院线急需一部「能打」的作品带动热度,而姜文,是为数不多还能引发观众讨论的大导演之一。他们希望通过姜文的口碑和号召力,挽回暑期档的低迷颓势。

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即使是姜文,也没能救回暑期档。

是这届观众不行了?还是导演演员不行了?

姜文还是那个姜文,《你行!你上!》也很行

表面上,影片讲的是郎朗如何从东北一路靠「弹钢琴」,走上国际舞台的成长故事。但实际上,电影真正想讲的,从来不只是钢琴,弹钢琴只是「饺子皮」。《你行!你上!》借用了郎朗弹琴的故事,隐喻了国家的不断发展与自强,展现了人民的那股不服输的冲劲儿和精神气。

图片来源:微博,图片说明:电影《你行!你上!》

从艺术水准上来说,《你行!你上!》也真没辜负姜文的招牌,风格强烈、镜头设计拉满、节奏很好、台词精妙,也处处都是心思。影片整体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美学。构图讲究,画面精美,色彩运用大胆,调度张力十足,既富有戏剧性也不失诗意。

不仅如此,《你行!你上!》的叙事方式也依旧「姜文味」十足——非线性结构、意识流切换、用大段音乐与夸张表现组合成的过渡,以及穿插其中的无数隐喻。电影表现丰富,但也给观众留下了解读的空间,是一场需要观众自己「破题」的观影游戏。

有的人,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中式家庭教育的窒息与拉扯,看到了一位父亲的「狼式教育」背后,深沉的爱。也有人说:「这不就是我们的成长史吗?」拼了命地练,哭着也要上台,摔了也还得笑,要努力在台上争光。

你问这是不是教育?是不是中式家庭?是的,你感受到了,那它就是教育,就是中式家庭。

还有人说,看完只觉得「燃」和震撼,一个人、一张琴、靠着一口气和一股劲,硬是弹出自己的舞台,像极了现代中国人在逆境中翻盘并逐渐获得认可和话语权的样子。

你说这是不是精神气?是的,你感受到了,那它就是精神气。

你感受到了什么,这部电影就是什么。 

图片来源:微博,图片说明:电影《你行!你上!》

《你行!你上!》需要观众用脑子、带情绪、全身心地沉进去。这部片子,是姜文用尽全力扔出的一颗炸弹,不是看着热闹就能懂的东西。它想说的太多太杂,有时候甚至故意让你看不懂。但与此同时,这也恰恰是姜文电影的魅力所在。

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太不「市场」了。现在的观众早就被短视频、爽剧、情绪刺激养刁了胃口。一部需要思考、需要反复琢磨的电影,天然就吃亏。不是它不够好,而是它不够「简单直接」。

在这个动不动就「带你两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时代,姜文还在用 120 分钟的时间去讲一个简单、抽象,而又深刻的故事。这种创作方式很珍贵,但也确实很「逆流而上」,很难吸到一些路人观众走进电影院。

暑期档票房低迷的背后

说实话,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国产片,质量都挺高的。

不论是《长安的荔枝》还是《你行!你上!》,都可以说拍得都非常认真、非常用心。《长安的荔枝》对小人物的成长刻画非常深刻,反映当下「打工人」现状,剧情有笑有泪,制作精良,演员也演得好。

《你行!你上!》则是在名导的夹持下,展现了一流的节奏,深刻且有多重解读空间的故事,有讲究的构图,以及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你行!你上!》的演员也不「拉」,个个都贡献了不错的演技。

所以,我们不能说是因为今年影片不行才导致了低迷的票房表现。那,是这届观众不行了吗?

或许,不是观众不行了,观众还是那届观众,只是,在短视频,流媒体和短剧的影响下,除垂类观众,或许没有什么路人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了。

什么是垂类观众?简单来说,就是本来就对这个类型、这个导演、这个题材感兴趣的观众,或明星的粉丝,IP 的粉丝等。这一点,从今年暑期档,二次元电影的表现中就可以窥见一二。虽然今年暑期档低迷成这样,但一点都没影响二次元电影的票房,都获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比如《罗小黑战记 2》和《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镜》,都轻松突破了两亿票房甚至还在向着更高的数字冲击,不仅如此,口碑也很稳定。为什么?因为它们不需要靠宣发,调动观众情绪或话题度,而是整个 IP 都在吸粉,或者说,是属于二次元的那部分垂类观众会走进电影院支持他们。

图片来源:豆瓣,图片说明:《罗小黑战记 2》

他们不用说服那些考虑「要不要看」的观众,而是观众自发决定:「我必须看」。

那路人观众呢?在没有感兴趣题材和 IP 的夹持下,他们还愿意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吗?答案,或许是悲观的。

对于现在的大多数路人观众来说,看电影已经不再是随便挑一部试试看的轻松娱乐了,而变成了一次需要权衡会不会踩雷的消费决策。在短视频、短剧和流媒体占据了人们大部分娱乐时间的大环境下,观众变得越来越务实——我为什么要花五六十块钱、抽两个小时、特地跑一趟电影院,只为看一部我不确定会不会喜欢的电影?

于是你会发现,走进电影院的,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人:

一种是「忠实粉丝型」——我爱姜文、我追柯南、我从小看罗小黑,我就是为你而来;

另一种,是因为「信息冲击」而对一部电影产生了兴趣——朋友圈在刷、短视频在推、评分爆了、全网热搜,我得去看看怎么回事。

那这,就产生了另一种矛盾,没有什么营销,无法引起什么话题度的好电影该怎么办?他们该为市场和环境妥协吗? 

艺术与市场之间的矛盾

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观众更看重「体验感」,要快节奏,要高浓度情绪刺激,要轻松好懂还要够爽够炸。这不是观众变肤浅,而是整个内容环境在推着他们往这种节奏走。

而作者型导演,像姜文,他们坚持的是表达,是创作,是「我有话要说、我有自己的方式说」,他依旧和拍出《让子弹飞》的那个姜文一样,有力量、有锋利感,有自己的表达逻辑,他也在坚持自己的表达逻辑。但这种坚持,在今天的主流审美和营销模式下,就很容易显得「水土不服」。

图片来源:微博,图片说明:电影《让子弹飞》

这其实就是艺术与市场变化之间的矛盾。艺术追求深度、复杂性和表达的独立性。而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追求传播力、传播度和变现效率。一个想往里挖,一个想往外扩,看似目标一致,但手段却经常背道而驰。

以前我们总说「内容为王」,但现在,「流量为王」的声音越来越响。一部电影如果没有热点话题,没有强 IP,没有情绪共鸣点,就很难在社交媒体上刷出存在感。而姜文的电影,从来都不是靠「关键词」撑起来的,不了解他的人,也不知道「饺子」和「醋」到底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微博,图片说明《你行!你上!》

这种艺术性的表达,慢,难传播,和短视频时代的节奏脱节。

所以你说姜文错了吗?其实他没错。他只是坚持在做一件越来越「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把电影当成表达,而不是商品。这样的人、这样作品,在如今的市场环境里确实显得吃亏,但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少有人这么做了,他的坚持,他的精神气儿才显得尤为珍贵。

说到底,艺术和市场从来都存在矛盾,但好的电影,用心的电影,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主编浅度》视频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姜文 郎朗 张力 导演 家庭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