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计划 8小时前
一个东莞保安,拍了厂弟厂妹30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占有兵至今记得,1995 年冬天,他第一次站在广州火车站广场时的眩晕感。22 岁的退伍兵背着褪色的军用背包,被人潮推搡着向前移动。高楼、立交桥、霓虹灯,这些在鄂西北农村从未见过的景象,让他 " 像被雷击中一样 " 呆立原地。

30 年后,他还留在广东,亲历了中国制造的轰轰烈烈、发财梦的若隐若现,仍未能摆脱打工人的身份。但是,他积累下 150 万张照片,和 6 吨打工实物。

占有兵可能是最对中国打工人记录最全、理解最深的人了。就在这个月,他入围了全球最权威的摄影奖项之一 LOBA(徕卡奥斯卡 · 巴纳克摄影奖)。

真故从一年多前开始做占有兵的书,今天终于出版了,书名就叫《如此打工 30 年》。每一代打工人都有自己重复的宿命,而占有兵记录下的,是中国第一代打工人的历史底片。

我们的父母当年有多拼

占有兵引起外界关注,就是因为摄影。

2000 年在电子厂上班,他用攒了半年的工资买了台二手尼康 F601。" 最开始只是想显摆。" 占有兵在书中坦白。他左拍拍右拍拍,镜头里有厂区的消防演习、年终聚餐、帅哥美女,发在博客上,显得很时髦。直到有一天,网友在评论区留言:" 你拍的烟花美女毫无价值,为什么不记录工友们真实的生活?"

这个质问像一记耳光。原来摄影和拍照不是一回事。

他开始把镜头对准和自己一样的打工人。就像现在的北上广一样,当时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吸引了以亿计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他们出身不一,刚刚从土地和地域的捆缚中挣脱出来,目标一致——赚大钱。

这是中国最早的打工族,当下 80、90 后的父母辈。

占有兵自己就从酒店保安开始干起,从一家工厂换到另一家工厂,拿着 450 元的月工资,当时已数高薪。他会拍摄女工们蹲在厂房角落快速扒饭的场景,记录发薪日 ATM 前排起的长龙,捕捉年轻情侣在工业区树荫下牵手的瞬间。

很平常,事后看来却很震撼。

2012 年,他创作的照片《工休》获得全国农民摄影大展金奖。电子厂女工们在更衣室进行工间休息。电子厂的工作一天只有两次休息,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每次 10 分钟,女工们可以短暂脱离无尘车间,走出去喝喝水上个洗手间,脱掉帽子和鞋子,让被紧紧包裹了几个小时的身体得以短暂放松。

这样的细节在书中比比皆是,没有在其中生活过的人,写不出来这种感受。

比如,吃饭对打工人来说是一场快速完成的硬仗。从拿到饭菜到走出餐厅,超过 10 分钟的人会被称为 " 老磨 ",就是磨磨蹭蹭的那种人。打工人常常是菜、汤、饭搅拌在一起,闭上眼,嘴贴着餐具,用筷子不停地扒,然后咽下去,接着再扒,直到光盘。占有兵回忆说:" 食堂的米饭,发黄,粗糙,还有细沙,胃里饿得翻江倒海的时候,可以吃一大盆,只敢狼吞虎咽,不能细嚼,米饭中的细沙,会把牙齿咬烂。"

这种被挤压到极致的 " 时间经济学 ",正是中国制造业奇迹背后最真实的注脚。

占有兵从多年拍摄的 150 多万张照片中,精选了 127 张,放入《如此打工 30 年》书中,并写下它们背后的故事。

翻开全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命运,更是社会的转型轨迹。从暂住证到社保卡,从 BP 机到智能手机,从 " 打工妹 " 到 " 新产业工人 ",这些变化都有具象的呈现。

但占有兵记录的不是苦难,而是苦难中迸发的生命力——工余时间学电脑的年轻人,用 QQ 空间写诗的女工,在网吧通宵与老家孩子视频的父母。这些画面让我们理解,为什么数以亿计的普通人能够忍受如此艰辛的生活,因为他们心中始终燃着改变命运的渴望。

由于持续记录时间长,这些影像和文字本身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在书中 " 当保安那些年 " 章节里,占有兵就记录了自己在 SL 电子厂 12 年的见闻:非典时期的体温检测、金融危机时的裁员风波、年轻女工们下班后换上花裙子的瞬间。就像一部微观史,让我们看到在 " 世界工厂 " 的光环下,一个个具体而卑微的生命如何挣扎、适应、生存、奋斗。

打工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必须承认,所有的打工人起初都是信心满满的。

占有兵到广东后的第一张床,是两块红砖垫着草席。房间里,一个褪色的 " 健力宝 " 易拉罐格外醒目——那是接济他们的老乡咬牙买下的 " 奢侈品 "。这个易拉罐后来成了占有兵最重要的收藏品之一,他说:" 那晚我们十几个人分着喝一罐饮料,每个人只能抿一小口,但那甜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2009 年开始,占有兵在东莞某厂的车间和宿舍区,拍下了后来屡获大奖的照片:密密麻麻的饭盒、密密麻麻的钥匙串、密密麻麻的衣架和人群。这组照片被命名为《密集的打工生活》。

在几乎没有隐私的宿舍里,工人们喜欢张贴明星海报和风景画报,打工人们把愿景贴到墙上,伴着脚臭味、呼噜声、放屁声,在昏暗的灯光下审视了一次又一次,慢慢产生幻境,带入梦乡,忘掉流水线上的疲惫,身体得到短暂的放松,为第二天重新投入流水线积蓄力量。

也正是因为满怀希望,打工人们甘于忍受现状,并试图在逼仄中寻找尊严。网吧舒适的大班椅可以提供这种尊严。生产线上不许讲话,打工人上班时一律 " 静音 ",加上人员流动频繁,即使是同一条生产线上的打工人,也不都认识。但在网吧,不仅可以和恋人、同学、朋友、亲人联系,还可以玩游戏、听歌或者看影视剧消遣。白天在生产线上忍受的委屈,在网络上可以得到充分的宣泄。

然而,每天辛苦干活的打工人,随着青春逝去,得到的回报却极少。" 用这些回报,无法照顾好老人,无力亲自抚养孩子,更无力为自己的疾病买单。" 因此,在工业区,彩票投注站随处可见。憧憬着一夜暴富的打工人,就在买彩票、盼中奖、开奖落空中重复。

和今天的年轻人并没有什么分别。

52 岁的占有兵,站在 30 年后回望,一直在思考,打工给自己这一代人带来了什么。他现在不仅关心具体的上班环境,目睹制造业转型造成的厂区萧条,也开始担心自己的退休金、医保和养老问题。

因此,他将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命名为," 人为什么活着 ",收录了他历年来对 20 余位工友的访谈实录。

54 岁的女工阿琴说:" 在厂里过了 20 个春节,每次看春晚听到《常回家过年》就想哭。但看着存折上的数字,又觉得值了。" 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打工潮最深层的精神动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

但是在全书的结尾,从初二就开始打工的邹 PP 却说," 以前活着就是为了挣钱 "," 现在我感觉很多人为了房子、车子,挣钱,然后还贷款,好累呀。"

占有兵得出了认识,过去打工就是为了讨生活,现在这一代人则把打工当做一个临时过渡期," 可大部分人永远在临时过渡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东莞 广东 中国制造 眩晕 徕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