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保 07-29
众惠相互李静:普惠健康险的新解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商业健康险的发展重点,已从早期的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一个显著的点,就是这些年来," 惠民保 " 为代表的普惠型医疗险快速普及。如今,医疗险规模已超过传统重疾险,成为健康险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不过,普惠型产品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比如,逆选择风险和偏低的保费,让很多产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因此,行业需要解决如何在普惠、盈利和服务三者间的平衡问题。

这背后,是整个行业隐现的一个 " 不可能三角 ":

一面是渗透率已近瓶颈的现有市场,另一面是因教育成本高企而难以有效覆盖的下沉市场。健康险内含的普惠性、服务性、长期性三要素难以同时满足。

近年来,一些保险公司在健康险领域持续探索,健康险的外延被不断拓宽,已经从转移风险的金融产品,进化为 " 保障 + 服务 " 的实体型产品,形成健康险新的发展思路。

但这也意味着,要对整个价值链进行重构。

这不仅要求产品从标准化供给转向细分人群、动态适配,还要将健康管理等服务精准匹配、内化为核心保险责任;这些都倒逼着保险公司改变经营模式,把自己回归为实体企业,弯下身子细细打磨,做好每一个服务环节的 " 苦活、累活 "。

更深层次而言,则要回归保险互助共济的本源,找到其内生的力量,与中介等外部伙伴从简单的供销关系,升级为共同为客户价值负责的生态共建者。

在第六届「今日保 · 保险中介峰会」上,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简称 " 众惠相互 ")董事长李静就和大家一起立足「互信互助、共建共治」,探讨「相互保险与中介合作的普惠新生态」。

1

-Insurance Today-

健康险大变局

医疗险首次超越重疾险

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的真正分野,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出现在 2015 至 2016 年。在此之前,市场以重疾险和团体保险为主,而从那时起,短期个人健康险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

众惠相互就是这波健康险市场的受益者。2017 年,众惠相互刚成立,同年 8 月与中介平台合作推广百万医疗险,成为吃螃蟹的早期机构之一,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头。

到 2024 年,商业健康险的总保费规模已接近一万亿元。2025 年,医疗险首次在规模上超越重疾险,成为健康险市场的主力险种。

这标志着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自 2015 年问世以来,百万医疗险不断迭代,如今已成为一款普及性很高的险种,一方面往非标体等其他细分市场延伸,另一方面向上突破,如今产品逐渐升级至中高端医疗,并向健康产业链进行更深度的融合。

竞争格局,也日趋复杂。

最为典型的就是,在短期健康险市场上,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专业健康险公司同台竞技。

我们来看 2024 年的数据。尽管近万亿的健康险保费中,有 7731 亿来自人身险公司,但从增速来看,财产险公司的健康险业务增速 16.6%,远高于人身险公司。其中固然有着基数的差异,但要看到的是,财产险公司的健康险业务,已不是一个小数目,达 2043 亿元。

财产险公司健康险业务高增速背后,不仅意味着短期健康险市场的高成长空间,更让我们看到了医疗保险市场的快速崛起。在 2024 年,医疗险首次超越重疾险,成为健康保险类的最大险种,这表明健康险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全球来看,商业健康险中,医疗保险是最大、也是最前沿的一块,都是跟国家基本医保紧密对接的。我国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际是以国家医保作为底座,由商业医疗险、补充医疗险、慈善互助等等共同来构成多层次医疗保险市场。而如今,在 DRG/DIP 的医保 " 保基本 " 新态势下,商业健康险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但瓶颈依旧

普惠性、可持续、服务质量

关键是要平衡这三者

医疗险的快速发展,固然是件好事,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整个健康险市场,在过去三年里,始终未能突破万亿保费关口。

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重疾险、百万医疗险及惠民保等渗透率达到瓶颈。

但实际上,从保险保障的 " 两器一网 " 基本功能角度看,是覆盖的面未能实现突破。覆盖面,从广度上看是普惠性,从时间维度上看是可持续性,从内涵深度来看是服务质量。

可能单看某一个维度,似乎不难,但放在一起,不简单,需要实现三者的平衡。

从现在市场来看,似乎是个 " 不可能三角 "。

一方面从行业端看,保险公司在健康险业务上的盈利空间持续收窄,整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益正面临严峻考验;另一方面从用户端看,健康险产品的可获得性不足,用户投保及服务体验亦有较大提升空间。

事实上,广度、持续长度、深度,本应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正循环,毕竟我国是一个超大市场,如今不过万亿的健康险保费和 14 亿人口相比,其增长空间还十分广阔。

那么,问题出在哪?

这可能和商业健康险 2C 的特点有关。

围绕个人客户发展的商业健康险市场,需要先付出巨大的市场教育成本;从国际市场经验来看,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认知普及需要政府的助推,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我们不妨看下新农合制度在我国发展的过程。2003 年新农合刚出现的时候,每人每年缴费才 10 元钱;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2025 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个人缴费 400 元,同时国家财政还需要补助 670 元。一个漫长的进程,其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持续的社会教育成本,以及国家在民生保障上的巨额投入。

同样,保险公司提供的医疗保险,作为一个市场化产品,更需要经历漫长的市场培育过程。事实上,从百万医疗险元年 2015 年算起,真正意义上面向个人的医疗保险,迄今为止,才发展了 10 年。

不过可以乐观一点的就是,尽管挑战重重,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信号明确。

从 " 健康中国 2030" 的战略目标,到《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再到近期国家医保局在数据开放、目录更新等方面持续赋能商业保险,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3

换个角度

来看 " 不可能三角 "

前面说,既要普惠,又要服务,还要可持续,确实很难,貌似 " 不可能三角 "。

但这只是从金融思维出发的角度。

医疗险等短期健康险,到底该怎么发展?做成什么样,才算是个好产品?才能真正被客户理解、感知和接受,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想想。

就从事保险行业的经验,以及众惠相互在健康险的探索来看,我感觉健康险和其他很多险种不大一样,无论是和财产险还是寿险,在基本逻辑上都有很大不同。

保险业,当然算是金融行业,但健康保险,我感觉更像是实体的服务业,因为需要给客户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让客户有感知;需要向客户交付 " 价值 "。

是故,与其说是打破 " 不可能三角 ",倒不如说是换个角度看普惠、服务、可持续这三方面的 " 既要 - 又要 - 还要 "。

从服务业的视角出发,我感觉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产品的创新。

必须从 " 标准化 " 供给,转向 " 动态化 " 适配。

这里分享一个众惠相互在带病体——肝病患者保障领域的实践。

众惠相互基于对慢肝病患者需求的深入分析,开发的 " 惠肝保 " 构建了肝病患者的多层次保障与服务体系:

其一,覆盖肝病进展的灾难性支出风险。确诊肝癌后提供医疗费用报销,解决 " 治不起 " 的后顾之忧,体现了保险的本质价值,为患者提供兜底保障。

其二,纳入高频疾病管理费用。线上诊疗费用全额报销,便于患者获取医疗指导;每季度提供甲胎蛋白或肝功检测补贴,增强患者日常获得感与产品粘性。

其三,提供专业化、全周期的肝病健康管理与风险减量服务。促 " 少发 "、促 " 早发现 "、保 " 治得好 ",改善健康结局,实现有效控费,保障产品可持续性,同时提升体验与温度。

通过深度融合 " 预防 - 筛查 - 规范治疗 " 闭环," 惠肝保 " 不仅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更通过延缓疾病进展、减少终末期高额支出,实现项目可持续性(控费),为患者提供温暖全面的保障体验,践行 " 防得住、治得好、付得起 " 目标。这是众惠相互依托高等级医学证据和深度医险合作,为带病体打造多层次普惠保障的重要实践。

我想,在细分市场的产品创新,就必须要尽可能地接近用户,才能让产品更加贴合用户的真实需求;真正打造出 " 有用 " 的保险产品,来适配更精准的销售场景。

其次是服务的创新。

刚才嘉宾分享里谈到:美国信诺,保费收入只占 25%,剩下的 75%,都是服务收入。可见,服务给到客户的价值,客户认可,也愿意付费,其价值空间是巨大的。

那,什么是客户想要的、愿意付费的、有价值的服务?

其实就是健康管理。

之前也说健康管理,但更多的是将其看成一项增值服务,而如今,健康管理成为重要的保险责任、重要的产品卖点、重要的风控手段,以及重要的风险减量措施。

健康管理,可以让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离客户更近,客户对公司和保险产品的了解、理解也就会更深入,无疑,长期来看这会降低销售的阻力和压力。希望我们整合更多的健康管理服务,在这过程中我们也会充分和中介机构、销售团队去沟通。

再一个,就是模式的创新。

既然产品、服务都变了,那打法,肯定也得跟着一起变。

就如前面表述,医疗险与财产险、寿险存在显著差异,它更近似于对 " 实体企业 " 的经营。

这就意味着,从业者必须深耕每个环节,持续钻研那些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 " 苦活 "" 累活 "。在服务链条中,既要不断打磨面向客户的每一个服务细节,提升服务体验;也要精进运营过程中的每一处流程节点,提高运营效率,通过全链条的精细化打磨实现医疗险的高质量发展。

这里更需要互联网、数字化的赋能,培养数字化的能力,才能实现生产流程、运营环节的快速、持续迭代。

4

创新之外

更要找到保险内生的力量

把中介、险企、客户凝聚成一体

前面探索的底层逻辑,其实和相互保险的组织形式密切相关。

保险的起源本就是互助组织,而在相互保险的框架下,客户即是会员,公司是为全体会员管理风险的平台。

独特之处在于,相互保险提供的医疗保障服务更像是一个准公共品,是以会员为中心的,我们不断努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经营盈余也将回馈于会员。

这种内生的 " 互助、互信、共建、共治、共享 " 精神,是构建普惠生态的天然基因。

不仅塑造了公司与会员之间的关系,更被延伸至与所有外部伙伴的合作中,尤其是与专业中介的协同,为的就是将保险公司与中介的合作关系,从简单的产品供销,升级为共同为客户价值负责的生态共建者。

这些年来,众惠相互其实也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实践,比如在带病体等存在较高风险的细分市场的开拓等。

确实,这些新领域,不卷。但,都是 " 无人区 ",很难且风险很高。

典型的,就是肾病和肝病这两个市场,众惠相互做了 8 年,不断在探索、迭代、扩面。

这里面,产品的核心已不再是保险本身,其价值也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理赔,整个团队聚焦的是:如何通过整合医疗服务、药品资源、康复管理等全链条生态,真正地帮助一位慢病患者延缓其病症进程。

这不仅重塑了保险产品的形态,更将保险公司、中介伙伴、健康服务提供者和客户,真正凝聚成了一个为共同健康目标而努力的价值共同体。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保险中介峰会。作为中国第一家相互保险组织,众惠相互的 Slogan 是 " 呵护向善的力量 ",我们的初心就是为会员搭建一个互助共济、抵抗风险的平台;

我们相信 " 上善若水 ":众惠相互真诚地希望与中介机构互信互助、共建共治,把互助精神发扬光大,共同为会员创造价值,持续创造价值;

我们践行 " 静水深流 ":众惠相互聚焦到医疗险赛道,扑下身子、沉下心来,不断向内构筑自身的核心能力;不断与客户互动,优化迭代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信仰 " 长期主义 ":众惠相互坚信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中国的健康保险市场还是一片星辰大海,坚持走下去,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会在这个领域收获积累的果实。

希望与中介伙伴们并肩同行!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 站 | 快手 | 西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健康险 医疗险 重疾险 渗透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