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当东风日产高管团队端坐于晚点 LatePost 的专访镜头前时,他们的每一句表态,都在撕破汽车行业的混沌——
" 东风日产不能败在我们这一代 "" 史无前例的合资大授权 "" 华为是我们一直在学习的科技型企业 ""Global to China 转向 China to China …… "
这场重量级专访的份量,远不止揭开合资车企转型的深层密码。它让外界窥见,一家传统合资车企如何用 365 天完成自我颠覆,又如何锻造一款爆款产品的底层逻辑。
最新数据为他们的转型宣言写下最有力的注脚:今年 6 月,东风日产 N7 销量达 6189 辆,位列合资新能源销量总榜 TOP1、中大型纯电轿车市场 TOP3。
在受访中,东风日产高管谨慎地将 N7 的成绩定义为 " 小胜 "。这个 " 小 " 字,既体现了他们一直以来对造车的敬畏,也暗含着他们对过往困境的深刻认知。
在 N7 推出之前,东风日产和众多合资车企一样,也曾深陷产品跟不上、成本下不来、节奏不合理的泥潭。
N7 小胜之后,人们的疑问随之而来:N7 克服了多少障碍?那些支撑它突围的方法论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对东风日产乃至合资车企而言,这场爆发是一次偶发的闪光,还是持续破局的起点?
以中国速度参赛
N7 是东风日产新能源战略的关键棋子,其成败关乎全局。
这款车在决策过程中碰到的矛盾,折射出合资车企与新势力的机制差异:前者受限于多层级决策体系,而后者却得益于创始人的快速决断力。
停下,时间不等人;往前走,又怕辜负期待。那时的东风日产,正被销量连续 3 年下滑折磨得疲惫不堪,太需要一束光了。争论中,他们终于下定决心:把造型、配置、智能化全部打碎重造,要让 N7 一登场就站在市场聚光灯下。
" 关键是,我们要从 Global to China 转向 China to China,就必须认真听中国客户的需求、用中国技术和供应链、以中国速度推进转型变革。" 东风日产经管层说," 在新能源车型上,除了基础定位和造型,我们基本能决定 99.9% 的内容。"
不是所有合资车企都能得到这样的信任。在中国汽车 40 余年合资历史中,通常都由外方主导产品开发,合资公司主要负责制造和营销,极少拥有产品定义权。
从行业角度来看,N7 突围是一场合资车企的 " 权限革命 ",背后的关键变量藏在 3 个维度。
其一,东风日产转变了造车思维。
N7 几乎是整个中国合资汽车史上,首个由本土团队主导、99.9% 决策的车型,从定义到定价全链条掌控,彻底跳出过去造车的窠臼。由此,这款车的产品逻辑精准锚定中国用户需求,而非简单地复刻海外全球车型。
东风日产经管层觉得,除了速度、决心,最重要的是视野。
开发中,高管团队频繁往外看:一年 8 次造访华为,并从一些知名科技公司取经操盘思维,将油车时代的饱和攻击式营销,升级为以用户为中心的 IPMS 集成模式,从而完成从 to B 到 to C 的底层逻辑切换。
其二,破釜沉舟的决心。
采访中,一句 " 东风日产不能败在我们这一代 ",让很多人瞬间泪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信念。" 不能败在我们这一代 " ——东风日产内部这种信念,让这家资深合资车企显得 " 很不合资 ":他们敢于在项目开发 14 个月后,断然叫停原型车(骡子车),对造型、配置、智能化 " 统统改、大改 "。这种魄力在合资车企中罕见。
其三,技术底座自主可控。
东风日产是国内少有的拥有正向开发能力的合资车企,成立 22 年来积累了完整的软硬件开发经验和实力。这些让 N7 的造型、配置和智能化技术,做到了行业第一梯队,稳稳立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可见,N7 小胜并非偶然,而是东风日产思维革新、机制放权与技术底气共同作用的必然。
重构产品价值新范式
作为东风日产转型首款新能源车,当 N7 被揭开面纱时,没有人想到,这位 " 迟到者 " 藏着东风日产改写行业游戏规则的野心。
他们的团队憋着一股劲:来得晚没关系,要做就做能站得住、走得远的狠角色。
在这款车身上,东风日产一口气端出多项看家本领,誓言一举擦亮 " 技术日产 " 的金字招牌。
N7 定位于中大型轿车,车长 4.9 米,接近比亚迪汉,但价格只有 11.99 万 -14.99 万元。而且,在限时补贴后,用户只花 13 万多元即可购得顶配车型。其核心配置,包括 600+km 续航、高通 8295P 芯片、Momenta 高阶辅助驾驶、带压缩机的冰箱和有 49 个传感器的 "AI 零压云毯座椅 " ……这些甚至超过某些新势力车型引以为傲的看家配置。
在差异化层面,N7 一改合资车型由海外设计再本地化的传统路径,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上融合日产全球基因与东方审美,以极简至美、明智于内为理念,采用 0.618 黄金比例车身、三倍轮轴比及无缝一体式工艺,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内饰则以家的温柔为主题,提供双拼色与雅灰两种配色方案,搭配光瀑式氛围灯、超大全景天幕(阻隔 99.9% 紫外线),营造温馨舒适的座舱环境。
行业普遍聚焦加速性能、空间尺寸等,面对同质化竞争,N7 另辟蹊径,瞄准用户隐性需求,首创全域智能防晕车技术,通过底盘、动力、座舱、智驾等四维协同,成为首个获权威机构——中汽中心 " 舒适不晕车 " 认证的车型。
他们自研的电驱系统 1/10000 秒闪时电控技术,结合日产 GT-R 调校经验的底盘,加上博世 DP-EPS 转向系统与新型减振器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晕动感。
这种从反同质化切入的技术攻关,比过去宣传的舒适大沙发更具技术壁垒。
智能化上,N7 搭载高通 8295P 芯片与全新 NISSAN OS 系统,支持绿波导航、无麦 K 歌等功能;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经过 12 轮调校与 76 次迭代,覆盖高速领航、城市记忆泊车等场景,NOA 能力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更值得关注的,是东风日产全栈自研的天演架构,以中央超算 SOA 电子电气架构为核心,兼具超高安全效率、超强兼容延展性与越级智能舒适。
比如在安全层面,采用 83% 高强钢 + 航空级铝合金,零部件集成率 76.5%,车身扭转刚性超 50000Nm/deg。这组数据比肩小米 SU7,领先奥迪、保时捷一些车型。
其实,比技术更颠覆的,是 N7 的出身。
过去 40 余年,合资车的剧本基本由外方写好,中方顶多改改台词。但 N7 偏不,从里到外全按中国用户的喜好来。由此,这款车成为第一个由合资公司主导、反向输出全球的叛逆者。
这是在背水一战。与其说东风日产在推出一款产品,不如说这家合资车企在革故鼎新——用新势力的玩法,在新能源时代换个活法。
狼性回归
一部东风日产发展史,半幅合资车企演变图。
在与大众系、通用系等头部合资车企的竞逐中,东风日产以速度创下一系列行业纪录:最快冲破 100 万辆、300 万辆产销,日系合资车企中唯一达成 1500 万辆……
一连串数据,是东风日产速度的爆发力的印证,而支撑速度的,是他们骨子里的坚信。
2005 年,东风日产行动纲领如种子入土," 一个团队、一个信念、一种声音 " 的理念生根抽枝,以务实创新的姿态整合中外双方资源。行动纲领不仅淬炼出东风日产的差异化和可持续的竞争力,更孕育了一种目标必达的野性拼搏精神——人们称之为 " 狼性 "。
行业变革浪潮从不止息。当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巨浪奔涌而来后,人们看到,合资车企在新能源市场面前踌躇不定、踟蹰而行。某种程度上,东风日产也是其中之一,早期推出的纯电轩逸、ARIYA 艾睿雅等,都未能在新能源市场激起预期的浪花。
"2020 年之后,我们经历了一段明显的下滑期,团队士气、外界的舆论压力、客户的质疑都非常大。" 东风日产经管层说,那时候,甚至有人认为合资企业已经走到尽头,市场不再需要了,尤其是在近两年。
" 第一,没有好的产品,你就说不上话,没有地方讲、没有人听。第二,面临的竞争形势非常严峻,很多人说这个市场不需要你了。客户也说,合资做不了新能源,没有这样的 sense(意识)。"
彼时,东风日产内外部受到的压力都很大,员工 1 万多人,供应商、经销商加起来几十万人,这背后就是几十万个家庭。
" 我们不能失败。我们在广州花都和其他各制造基地都创造过价值,地方也不想我们倒。所以这支队伍不能散,必须要一场胜利。我们是背水一战。" 经管层坦言。
在危机面前,东风日产再次进行内部诊断,认为遇到 " 三座大山 ":产品跟不上、成本下不来、节奏不合理。
这也是合资车企普遍面临的问题。
变革!2024 年,东风日产划出新能源品牌中心,这个 " 特区 " 手握产品、客户、渠道、服务、营销的全链条操盘权——先锚定客户需求,再反向牵动所有部门协同。
变革的关键,都藏在流程上的毛细血管里。过去流程最多到第三层(比如某时段的区域营销方案),现在直接拆到第六层,连在用户进门时的第一句问候都纳入规范。
数百项流程规范很快浮出水面,每项都绑定具体责任人。跨部门协作的环节被视作触点,通过打通这些触点、精简流程,最终实现业务深度整合。
数字化系统同步上线,让每个节点、每项流程都能看得见、可追溯,其标准随之固化。
于是,N7 成为东风日产首个操盘产品,正如经管层所言:" 这是在绿地上建房子。"
当然,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而东风日产的目标是做中国最 " 家 " 的企业,提供满足中国家庭的技术、商品和体验。
团队为这场代表合资新势力的转型划定了 3 年标尺: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突破 50%,智能化水平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出口量站稳 10 万辆。
这不是目标,而是必须拿下的阵地。
由此看来,决定东风日产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N7 的成功不是偶然,是态度转变、思维转变后的必然。
作为曾经连续多年年销量破百万辆的合资车企,东风日产若真正吃透新能源爆款逻辑,它在 22 年里沉淀下来的制造功底、品控体系与渠道网络,都会成为其复制成功的加速器,而且,复制速度会比自主品牌和新势力更快、更猛。
那句 " 不能败在我们这一代 " 的誓言,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那个狼性的东风日产又回来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