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白银价格持续强势上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截至 7 月下旬,伦敦现货白银价格突破 39 美元 / 盎司,年内累计涨幅超过 35%,创下 2011 年以来的新高。国内市场同步反应热烈,白银期货主力合约也实现逾 20% 的涨幅。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在全球通胀预期增强、避险需求回升,以及金银比修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白银市场正在经历一波强劲行情。这波行情迅速传导至实物消费端,银条、银板料、银饰等产品销售大幅上升,甚至部分银行也积极布局白银类贵金属产品,通过赠送 "LABUBU" 盲盒等活动吸引年轻消费者,助推实物白银消费热度升温。
白银价格的走强不仅受避险资金驱动,更重要的是其工业属性正在强化支撑。新能源、光伏和电子制造等领域对白银的需求不断增加,形成基本面坚实支撑。据行业测算,2025 年全球白银供需缺口或将进一步扩大,成为本轮银价上行的重要推手。世界白银协会预计,银币与银条需求也将增加 7% 左右,并推动 ETF 持仓量同比提升 8% 以上。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随着工业需求的扩大与通胀背景下贵金属配置价值的显现,市场对白银的看多情绪逐渐升温,不少投资者开始将目光从黄金转向白银。
银价走高使得白银投资热潮逐步向大众化扩散。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除传统贵金属投资者外,近年来更多年轻消费者也开始关注白银,不仅作为饰品佩戴,更寄望于价格升值带来的收益。一些商业银行顺势推出白银元宝、银饰投资产品,借助赠品和营销活动强化推广。部分消费者在银饰柜台购买商品时,甚至会主动询问近期银价走势与回购通道,显示出浓厚的 " 理财 " 兴趣。然而,白银投资虽然门槛较黄金更低,但其价格波动却更为剧烈,潜在风险不可忽视。
与黄金相比,白银的金融属性略弱,而投机性却明显更强。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研究总监李钢指出,实物白银并不适合短线投机套利,原因在于其流动性差、交易成本高且变现难度大。尤其在银价剧烈波动时,频繁买卖实物白银会面临价格滑点、加工损耗和回购折价等问题。和众汇富认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实物白银更适合作为中长期资产配置,而非短期高频交易工具。尽管银价在短期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吸引了大量资金入场,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者都能在高位实现获利。
资金端对白银的关注也有所升温。最新数据显示,COMEX 白银期货总持仓量显著提升,反映出机构资金对白银价格未来走势预期积极。不过,汇丰等国际机构也提出警示,银价目前已反映相当一部分利好预期,若未来美联储降息节奏不及预期或美元走强,白银或将面临阶段性调整压力。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今年以来部分白银相关 ETF 已实现资金净流入,但也有部分高点买入者面临浮亏,说明在激烈行情中仍需理性判断买点与仓位。
在实物白银消费激增的同时,产业链上游也出现波动。一些银板料供应商为控制风险已主动减少库存进货量,以防价格回调导致损失。下游品牌商则在银价上涨过程中加大对成品价格的调整幅度,导致饰品售价快速上涨,影响了部分刚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此外,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部分消费者在不具备专业判断力的前提下盲目 " 追银 ",在渠道、产品真伪与保值能力上缺乏辨识,容易陷入营销陷阱甚至财务亏损。
综合而言,当前白银市场的高热度既来自工业和避险的双重逻辑,也受到社交平台与银行营销的推波助澜。和众汇富认为,投资者在参与过程中应理清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否具备承担银价短期大幅波动的心理与财务能力;其次,是否了解所购产品的投资属性及变现路径;第三,是否做好资产组合的合理配置,避免将大量资金集中于贵金属单一品种;最后,是否真正理解贵金属投资的长期性、波动性与不可预测性。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普通投资者来说,通过白银 ETF 或银行渠道购买标准化产品,或许比盲目购买实物白银更具合理性与流动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