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8 日,由启明创投主办的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启明创投 · 创业与投资论坛——创业投资开启 AI 技术与应用共振周期 " 在上海世博中心蓝厅成功举办。著名专家与学者、顶尖投资人和领军创业者汇聚一堂,围绕 AI 领域的技术突破、前沿趋势、应用落地等主题展开分享与交流。
从 AI 1.0 到 AI 2.0,启明创投累计投资 100 余个 AI 项目,投资企业覆盖 AI 产业全链条,助推多个行业标杆企业崛起,是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乃至亚洲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投资机构。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致欢迎辞,他表示,作为中国在 AI 领域最早投资且布局最丰富的投资机构之一 ·,这是启明创投连续第三年主办该论坛。启明创投希望通过举办有特色的分论坛,将创新、创业和创投这几大主题串联在一起,通过所邀请到的重磅嘉宾们的真诚分享,给业界乃至整个人工智能产业带来一些好的、有用的信息。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在以《技术向上生长,应用向下扎根— AI 共振周期暨 2025 AI 十大展望发布》为主题的开幕演讲中介绍道,今年 AI 进入 " 技术与应用的共振周期 ",一方面,技术持续向上快速生长,没有明显天花板。另一方面,技术在性能、成本方面变得 " 可用 ",大规模的应用已经开始落地,就像 " 树根 " 一样深深扎根、扎实成长,创造巨大的价值。
启明创投执行董事胡奇
随后周志峰与启明创投执行董事胡奇围绕基础模型、多模态模型、AI Agent、AI 基础设施、AI 应用和具身智能,连续第三年发布启明创投 AI 十大展望。
2025 启明创投 AI 十大展望的内容包括:
基础模型
展望一:未来 12-24 个月,200 万 Token 的上下文窗口将成为顶级 AI 模型的标配。围绕更大上下文窗口展开的更精细、更智能的上下文工程,会成为推动 AI 模型及应用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多模态模型
展望二:通用视频模型有望在 12-24 个月内出现,该模型可处理视频模态下的生成、推理与任务理解,促进视频内容生成与交互的革新。
AI Agent
展望三:未来 12-24 个月,Agent 形态将从 " 工具辅助 " 走向 " 任务承接 ",首批真正意义上的 "AI 员工 " 将进入企业,广泛参与客户服务、销售、运营、研发等核心流程,不再仅作为助手存在,而是具备协同作业、主动反馈、承担 OKR 等能力,推动从成本工具向价值创造转变。
展望四:多模态 Agent 将不断走向实用化,能够融合视觉、语音、传感器等多源输入,进行复杂推理、工具调用与任务执行,在医疗、金融、法律等行业率先实现突破。
AI 基础设施
展望五:AI 芯片领域,将有更多 " 国设 " 且 " 国造 " 的 GPU 开启批量交付;与此同时,在 3D DRAM 堆叠、通算融合发力创新的新一代 AI 云端芯片,也将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展望六:未来 12-24 个月,Token 消耗量将提高 1 至 2 个数量级,集群推理优化、终端推理优化、软硬协同推理优化成为 AI Infra 侧降低 Token 成本的核心技术。
AI 应用
展望七:AI 交互范式转移将在未来两年内加速到来,伴随用户对手机屏幕依赖的减弱与语音等自然交互方式的重要性上升,将推动 AI 原生超级应用的诞生。
展望八:垂直场景中的 AI 应用潜力巨大,越来越多初创公司将凭借行业认知深耕细分领域、快速实现产品与市场匹配,以 "Go Narrow and Deep" 的策略与大厂形成差异化竞争。
展望九:AI BPO(业务外包)模式将在未来 12-24 个月实现商业化突破,从 " 交付工具 " 走向 " 交付结果 ",并通过 " 按结果付费 " 的方式,在金融、客服、营销、电商等流程标准化行业快速扩张。
具身智能
展望十:具身智能机器人将率先在拣选、搬运、组装等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积累大量机器人第一视角数据与带触觉的操作数据,构建 " 模型 - 本体 - 场景数据 " 的闭环飞轮。这一飞轮将驱动模型能力迭代,最终推动通用机器人迈向大规模落地。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系主任,无问芯穹发起人汪玉
当算法的创新遇上硬件的突破,软硬件的协同会如何推动 AI 技术的范式变革?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系主任,无问芯穹发起人汪玉在主题为《软硬协同推进 AI 基础设施演进》的演讲中指出,将人工智能真正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中,Token 作为大模型输入输出的基本单元,已成为智能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之一。过去的价值链路是由电能驱动算力提升,以完成简单任务,而现在则演变为将电能转化为算力,再由算力生成 Token,最终支撑复杂任务的执行。伴随这一转变,评价基础设施效能的核心指标也正随之变化——传统的 " 每焦耳能量所能支持的计算次数(TOPS/J)" 正被 " 每焦耳能量所能处理的有效 Token 数量(Token/J)" 所取代。如何优化单位能耗下的 Token 效率,将是 AI 2.0 时代基础设施与系统设计的核心命题。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左)和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右)
大模型浪潮下,AI 与终端的融合正加速重塑产业格局,智能汽车、工业终端等都在 AI 赋能下焕发新生机。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和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围绕《"AI+ 终端 " 进化论:大模型赋能终端进化与产业重构》展开专题对话。
印奇表示 AI 终端领域未来将呈现两个核心趋势。第一,硬件、操作系统和服务将深度融合。硬件会变得日益载体化,其形态并不重要,本质在于如何定义并交付一个端到端的 AI Agent 服务。第二,AI 操作系统将在未来一年内发生很本质的改变。例如目前的手机是完全由人控制的终端,未来将演进为 " 人机协同 ",机器会在后台执行很多复杂的任务。正是因为 AI Agent 服务和操作系统层面的变化,AI 终端领域将衍生出很多不同硬件形态,然后再逐渐收敛。这个领域对于巨头和创业公司都有很大的机会。
前腾讯杰出科学家、混元大模型技术负责人,Video Rebirth 首席执行官刘威
数字技术持续突破边界,视频生成已从内容工具升级为构建虚拟世界的重要元素。前腾讯杰出科学家、混元大模型技术负责人,Video Rebirth 首席执行官刘威在《从视频生成到世界模型》主题演讲中表示,视频生成模型是构建世界模型的最佳路径,这一技术方向有望成为 AI 从感知向认知跃迁的关键突破口。Video Rebirth 将视频原生世界模型定义为世界模拟器加世界预测器的组合。当前主流的 DiT 架构虽然具备强大的时空模拟能力,但存在缺乏因果推理、无法交互干预等关键问题。未来公司致力于技术升级路径解决上述问题,构建独有的技术主张和模型范式,迎来属于视频生成领域的 "ChatGPT Moment",推出首个真正的视频原生世界模型。刘威强调,AI 不仅需要宏大叙事,更要创造逼真的现实。Video Rebirth 通过视频生成切入世界模型这一技术路径,有望在 AI 认知能力突破的关键时期实现重要技术创新,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与爱为舞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怀亭
在 AI 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让技术真正落地到应用场景,在创业浪潮中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是许多从业者共同探索的课题。与爱为舞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怀亭在《关于 AI 应用创业的思考与实践》主题演讲中表示,AI 应用的创业机会在于利用生成式 AI 技术,将服务业做成制造业,打破大规模(个性化)- 高品质 - 低成本的不可能三角。之所以目前还没看到 AI 应用的爆发式商业化落地,核心原因是大模型的幻觉、推理的不准确和结果的不确定。这就要求从事 AI 应用的团队既要懂业务还要懂 AI 技术,平衡模型的不确定性和业务的容错度,先跑通业务闭环,用业务牵引 AI 能力逐步落地,同时找到适合自身业务场景的数据飞轮。在智能时代,跨界的人才密度和务实创新的企业文化是组织建设的关键,人机协同的工作范式是企业运营的基础。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左)和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右)
当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相遇,一场关于药物研发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和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围绕《AI 驱动下一代药物研发:精准靶点挖掘与临床价值创造》展开专题对话。
任峰博士指出,传统药物研发主要依赖于人的知识和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 AI 则能够突破人类认知的天花板,通过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归纳和分析,在靶点发现、分子生成等领域为我们带来许多超越想象的突破。他认为,随着 AI 在药物研发全流程的深度渗透,AI 制药正从 2.0 阶段迈向 3.0 阶段。而大模型的出现,使我们有望打造面向生物医药的超级智能体,让 AI 不仅能够辅助分子设计和生成,更能参与到决策环节。提及未来发展方向,任峰博士表示,对于 AI 制药公司来说,不仅要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更要深入药物研发的实际场景,推动技术真正实现落地和商业转化。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左),它石智航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亦伦(中)和原力灵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唐文斌(右)
在 " 具身智能的奇点时刻 " 专题对话环节,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担任主持人,与它石智航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亦伦,以及原力灵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唐文斌展开讨论。
陈亦伦表示:" 具身智能是当下 AI 市场最火爆的子领域,具身技术正以指数级速度进步发展,我们已经站在奇点到来的早期窗口。" 他指出目前具身智能技术有四大趋势:机器人本体控制技术逐渐成熟、端到端技术正从自动驾驶领域扩展到机器人、数据不断积累即将发挥 Scaling Law、高自由度灵巧手方案已经出现。同时他认为具身智能和自动驾驶在任务场景和底层技术上同宗同源,模型技术可以复用,工程能力可以迁移,自动驾驶行业的经验与认知也能帮助具身智能领域的探索与落地。最后在赛道选择上,它石智航遵循高价值、有规模、有难度的 " 黄金三角 " 逻辑,会选择用户非常在意的真实需求、存在较大市场空间且上一代机器人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最终实现通用机器人的 AGI 终极目标。
唐文斌围绕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发展、创业逻辑及场景落地等话题分享了核心观点,展现了对具身智能这一新兴赛道的深刻洞察。他强调其创业的初心一直是机器人,最早在旷视科技时从物流机器人切入,到现在投身具身智能,最大的信心还是来自于对技术的深刻信仰,尤其是大模型、CoT 和 Agent 能力的显著进步。唐文斌认为机器人从专用走向通用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对物理世界的精确感知能力,一个是对复杂任务的规划和推理能力。
启明创投合伙人王世雨(左)和未来智能首席执行官马啸(右)
当 AI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场景," 实用主义 " 正成为检验其价值的核心标准。在 "AI 实用主义:从智能硬件到办公助理,真正解决用户需求 " 专题对话环节,启明创投合伙人王世雨担任主持人,与未来智能首席执行官马啸展开对话。
马啸分享了未来智能从智能硬件切入办公场景的创业历程。他指出,AI 硬件的成功关键在于平衡耳机基础硬件能力与 AI 增值服务,并以讯飞 AI 耳机为例,强调 "5+X" 策略——先做好音质、续航、外观、降噪、舒适度等核心体验,再叠加 AI 录音转写、AI 摘要、翻译、AI 嘴替等独特功能。他认为,大模型时代的数据积累与垂直场景深耕是创业公司的核心壁垒,未来智能将通过硬件入口构建 " 感知 + 工作流闭环 " 的办公生态,与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