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源 / 华尔街见闻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的当下,操作系统的生态构建成为竞争核心。
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 CTO 彭志辉(稚晖君)发布 " 灵渠 OS" 开源计划,但其核心诉求并非单纯的技术开源,而是通过生态共建突破行业发展瓶颈。
这项计划采用 " 分层开源、共建共享 " 模式:底层基于已开源的高性能中间件 AimRT 增强,提供基础服务框架,上层开放智能体服务框架,支持智能基座模型对接,还提供工具链助力开发者构建技术闭环。
通过这种分层方式,智元机器人实现了不同层次开发者与技术模块的协同,推动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生态融合。
相较于其他厂商,智元机器人在生态策略设计、难点应对及差异化路径上,有何特点?
分层协同与场景锚定
智元的生态共建策略围绕 " 分层协同 " 与 " 场景锚定 " 的核心价值点展开,形成技术框架与商业落地的闭环。
首先是场景锚定:智元机器人聚焦工厂、仓储等工业场景,通过与特斯拉超级工厂的 " 内部测试 + 迭代 " 模式,快速积累真实场景数据,形成 " 应用 - 数据 - 优化 " 的闭环。
同时,与科大讯飞合作开发工业质检场景,借助合作伙伴的行业经验降低场景落地门槛;产品布局也基于场景需求精准卡位,如远征系列适合数采与物流场景,灵犀系列可运用于文娱商演、展厅导览、科研教育等场景,通过不同系列产品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其次是技术与商业闭环:智元通过全栈开源将产品创新成果贡献产业,配套开源软件平台 AIMA 提供仿真数据与开发工具包,吸引超 500 家开发者团队参与,开发者贡献的数据可反哺智元大模型,形成技术迭代闭环。
商业层面,智元机器人构建了 " 产品 + 方案 + 服务 + 生态 " 的多元盈利体系,包括硬件销售、场景解决方案、订阅服务、生态收入等,从产品销售到生态盈利,实现了商业落地闭环,在机器人行业普遍亏损的阶段,展现出更强的商业韧性。
在技术协同层面,分层开源架构本身就是策略的核心载体:底层 AimR 中间件作为生态基石,通过开源稳定的实时通信与硬件抽象能力,吸引硬件厂商参与适配。
比如关节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厂商可基于统一接口开发兼容模块,无需为不同机器人品牌单独设计驱动,这一策略已吸引 3 家头部伺服电机企业加入初期测试。
上层智能体服务框架则面向算法团队与应用开发者,通过标准化接口降低模型接入门槛。
场景锚定策略体现为聚焦垂直领域突破:智元选择 3C 制造、家庭服务、仓储物流三大场景作为生态起点,原因在于这些场景需求明确且具备规模化潜力。
尽管策略清晰,智元机器人在生态共建中仍面临三类典型挑战,这也是所有想要共建生态的科技公司面临的共性问题。
生态接口的技术标准之动态平衡是首要难点。
具身智能技术迭代速度快,操作系统接口标准需同时满足稳定性与扩展性。举个例子,运动控制模块的参数定义既要适配当前主流电机性能,又要预留未来高扭矩电机的扩展空间。
其次,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同样棘手:生态内不同角色诉求差异显著:硬件厂商希望通过兼容 OS 提升销量,算法团队关注模型版权收益,应用开发商则在意场景独占性。
第三,跨场景协同成本高是另一重挑战。工业场景要求机器人响应延迟控制在 50 毫秒内(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响应要求),而家庭场景更注重交互自然度,对实时性要求较低,导致同一套 OS 需针对不同场景优化参数。
目前仍没有信息显示智元机器人将如何解决系统接口标准的差异性,以及怎样平衡生态各方的利益诉求。
但从智元机器人发布的 AimRT 通信中间件的作用看,应当是试图解决前者的差异化问题。
AimRT 中间件是智元机器人开发的高性能通信中间件,具有提升开发效率、保障系统稳定、促进生态兼容等作用。
AimRT 支持 ROS2、HTTP、GRPC 和 MQTT 等多种传统机器人或云服务协议,可作为 AI 算法与硬件本体的桥梁,能在不同设备间实现高效通信,这有助于确保生态兼容性,可类比于 " 基础标准 " 中通信协议相关部分。
同时,AimRT 提供插件开发接口,允许开发者灵活扩展功能,支持用户根据需求定制私有协议或集成第三方算法,这与扩展协议允许合作伙伴自定义功能模块有相似之处。
差异化体现在何处?
与其他厂商相比,智元生态的差异化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 " 软硬协同 " 的生态基因。不同于纯软件厂商推出的开源系统,智元同时具备机器人整机研发能力,灵渠 OS 的每次迭代都伴随硬件实测验证。
智元机器人以 " 软硬协同 + 数据闭环 " 构建技术壁垒。
硬件层面,自研 PowerFlow 关节模组、多模态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实现高性能运动控制与类人感知;软件层面,启元大模型支持跨场景技能迁移,AIDEA 数据平台提供 " 采 - 训 - 推 " 一站式方案,AimRT 通信框架实现低延迟高并发控制。
通过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智元机器人希望能构建更智能、高效的机器人产品及应用生态。
其次是 " 场景穿透 " 的推进路径。头部科技企业的生态多从技术广度切入,追求覆盖尽可能多的应用领域;而智元选择深度穿透有限场景,通过 3C 制造、家庭服务等场景的规模化落地,形成可复制的生态合作模式。
智元机器人拥有远征、灵犀、精灵等多个系列产品,覆盖工业、商业、家庭、科研教育等多种场景。
其中,远征系列主打工业与商业场景,可用于汽车制造、3C 电子等领域的上下料、物流转运等任务;灵犀系列聚焦轻量化与开源生态,适用于科研教育等领域的数据采集;精灵 G1 可胜任工业、商业、家庭等场景动作。
此外,智元还与上汽集团、富士康等合作,针对不同行业场景开发专用工具库,优化生产流程,进一步实现场景穿透。
最后是 " 渐进式开源 " 的信任构建。部分厂商采用一次性全量开源策略,导致后期维护困难;智元分阶段开源则通过 " 基础功能先开放 - 核心功能看反馈 " 的节奏,逐步建立开发者信任。
概括而言,智元机器人采取 " 分层开源、共建共享 " 模式推进开源计划。
一方面,公开本体设计图纸、动力系统参数等硬件相关内容,开放运动控制算法、导航模块等软件资源;另一方面,发布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 " 智元灵渠 OS" 开源计划,底层基于已开源的 AimRT 持续增强,上层开放智能体服务框架,还提供丰富工具链。
据彭志辉(稚晖君)在 WAIC 2025 主论坛发言透露,这项开源计划将于 2025 年第四季度开始逐步开源。
通过这种渐进式开源方式,智元吸引开发者参与,构建活跃的开源社区生态。
从行业视角看,智元的生态探索本质上是在解决具身智能产业的共性矛盾:技术碎片化与规模化需求之间的冲突。
智元机器人的生态探索路径未必是最优解,但也为行业提供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的生态建设思路:比起构建完美的技术框架,更重要的是找到让多方共赢的协作支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