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 年的一个夜晚,来自加拿大的年轻摄影师 Greg Girard 第一次抵达香港。他被眼前的城市吸引——霓虹灯下的街头、人来人往的酒吧与夜总会、楼宇间交错的小巷,还有唐楼天台上的微风与灯光。这些场景充满了现实与想象的张力,也让他想起了那些钟爱的香港黑帮电影。初见香港,就像走进一座等待被拍下的巨大片场。Girard 完全没预料到,自那一刻开始,他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不再只是短暂的停留,而是一段持续十五年的贴身记录与日夜观察。
© Greg Girard
《HK:PM》是 Greg Girard 对他早年在香港生活与观察的深情回望:" 作为一名年轻的摄影师,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时,就被它的能量与复杂深深吸引。那个时代的香港的魅力难以言喻,我几乎看不到任何影像能真正呈现出我所熟悉和喜爱的那一面——尤其是夜晚,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角落。"
于 M+ 幕墙上演的《HK:PM》,来自于他出版于 2017 年的同名摄影书,这组影像记录了他在 1970 至 1990 年代间对香港夜生活的真实感知——与当时主流图像中浮华璀璨的城市形象不同,Girard 的镜头深入街头、酒吧、巷弄与天台,捕捉那些被忽视的日常瞬间与边缘场景。他试图呈现的是他眼中的城市:一个充满生活气息、杂乱却迷人的夜之香港。这些照片在尘封三十年后再度面世,成为理解这座城市精神气质的重要图像志。
《HK:PM》把 Girard 拍摄的照片带回它们的创作原点。这些照片以影像装置的形式呈现,令偶遇的场景转化为永恒的影像,又串连起来变成了电影——一个电影中的香港,一个有如《英雄本色》、《重庆森林》般充满故事感的传奇都市。
在熙来攘往的中环街景中,可见女学生、时尚达人,以及为生活奔波的上班族与街头工作者,与之交错出现的是九龙城寨的影像。
霓虹绚烂的街景、活力四射的夜场,以及耳熟能详的香港电影明星在片场魅力流露的瞬间,电影黄金年代也生动的呈现于夜空。
飞机于启德机场周遭的高楼间升降起落,融入维多利亚港两岸的繁忙喧嚣,格外具有时代纪念意义,展现出这个城市永不止息的律动。
Girard 是一位目光细腻的城市观察者,他用镜头捕捉那些看似私人的瞬间,记录下属于自己的记忆。而正是这些片段,慢慢拼出了一幅上世纪香港的集体肖像。
Greg Girard 的摄影之路始于温哥华。他 16 岁便拿起相机,开始拍摄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港口城市的市中心街区。1974 年,他第一次踏上香港,也由此打开了与亚洲之间绵延数十年的关系。他先后旅居东京、香港、上海,恰逢这些城市经历重要转型的历史节点,镜头始终贴近城市肌理,记录时代的更迭。他习惯在夜色中穿行,捕捉那些边缘、微妙、却真实存在的生活片段。多年后,他回到温哥华,带回的,是一整段跨越地理与时间的视觉记忆。对 Girard 来说,摄影不只是观看,而是一种身处其间的生活方式。
如果要追溯最初的起点,Greg Girard 也许会提到一张来自《时代生活》(Time Life)摄影系列丛书中的照片——那是香港的维多利亚港,画面中,一艘传统的帆船式货运船穿行在港湾中,背景则是六十年代初的香港天际线,霓虹灯上闪耀着 60 年代西方和日本消费电子品牌的名字。就在那一刻,他被深深吸引——照片里既有本地劳作的现实,也有城市现代化的象征。而某种难以言说的东西,让他产生了一个念头:他想去香港,亲自拍下一张像那样的照片。
他最为人熟知的系列《City of Darkness: Life in Kowloon Walled City》,系统性地记录了九龙城寨这座在 1993 年被清拆前的 " 无政府城中城 "。在 Girard 的镜头中,九龙城寨不再是外界所想象的混乱之地,而是一个自成体系、有条不紊的生活空间。他深入居民家庭、诊所、学校、手工工坊等,用光影讲述这个 " 垂直迷宫 " 中普通人的日常,展现出强大的社会组织力与社区生命力。
1976 年春天,Girard 抵达东京,此后 12 年里,他在无数个夜晚记录下泡沫经济前空前繁荣的日本——尤其是东京,在 " 赛博朋克 " 成为描绘霓虹闪烁、受亚洲影响的未来都市视觉标签之前的真实样貌。
新世纪之初的上海也被他定格在底片上。《幻影上海》(Phantom Shanghai)是一部记录 21 世纪初上海剧烈变迁时期的城市肖像。彼时崭新的东方明珠塔熠熠生辉矗立于夜空,深夜无人的街道上,城市更新运动以势如破竹的姿态重新塑造着上海的土地……
夜晚塑造了 Greg Girard 照片中引人深入的隐秘魅力,时代则赋予其耐人寻味的绵长余韵。驻足于夏夜的维港两岸,个人记忆在时代洪流中几番沉浮,唯余霓虹闪烁,乐声阵阵。
撰文:QQ
图片来自 M+ 及艺术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