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大棋盘上,美国关税政策搅乱了诸多车企的既定布局。尤其在欧洲豪华车企阵营中,近期策略分化明显。保时捷与阿斯顿 · 马丁选择涨价应对,梅赛德斯 - 奔驰却反其道而行之,暂停 EQ 系列车型向美国运输并下调价格。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策略,是欧洲豪华车企在关税风暴下艰难权衡的结果,也清晰映射出它们在美国市场正遭遇的共性困局。
保时捷、阿斯顿 · 马丁涨价 " 硬刚 "
自美国宣布 8 月起对欧洲汽车征收 15% 关税后,保时捷及阿斯顿 · 马丁迅速做出反应,纷纷在美国市场涨价。保时捷称,7 月已将美国市场价格上调 2.3% 至 3.6%,且目前并无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的计划。阿斯顿 · 马丁也表示,已在美国逐步提高价格,甚至发布获利预警,直言受到美国进口关税和亚洲需求长期抑制的双重影响。
保时捷 2025 年上半年全球销量为 14.64 万辆,美国市场贡献 4.36 万辆,占比高达 29.78%。面对美国征收 15% 的关税,如果全部自行吸收,成本压力难以承受。因此,通过提价将关税转嫁给消费者,成为保时捷短期内缓解成本压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有观点认为,保时捷的涨价策略或许在短期内可缓解部分成本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涨价并非毫无风险。美国市场竞争向来激烈,豪车品牌众多,消费者虽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但并非完全无感。对于保时捷而言,虽凭借长期积累的品牌声誉、卓越性能和独特设计,拥有一批忠实用户,但当其价格上涨,部分潜在消费者可能动摇购买计划,转而投向其他品牌。
例如,在 2024 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就因需求下滑等因素,销量下滑幅度达 28%。这表明,即便保时捷这样的豪车品牌,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销量也会受到冲击。一旦其在美国销量因涨价大幅下滑,其市场份额极有可能被竞争对手蚕食。
阿斯顿 · 马丁的处境同样严峻。2025 年 7 月 30 日,其发布利润预警,称受美国进口关税影响以及亚洲需求持续低迷的拖累,预计今年调整后营业利润基本持平,而此前预期为实现正的营业收益。
作为小众品牌,阿斯顿 · 马丁此前依赖高端定制、限量版车型等维持品牌形象与利润。如今面对关税压力,涨价虽是无奈之举,但很有可能进一步压缩其在美国本就有限的市场空间。
梅赛德斯 - 奔驰降价求生
与保时捷、阿斯顿 · 马丁相反,梅赛德斯 - 奔驰选择了降价与暂停运输的 " 柔性变通 " 策略。
2025 年,梅赛德斯 - 奔驰面临着严峻的销量挑战。数据显示,其全球上半年汽车销量为 107.63 万辆,同比下滑 8%。其中美国市场累计销量为 14.20 万辆,同比下滑 6%。在这样的业绩压力下,调整美国市场策略成为梅赛德斯 - 奔驰的当务之急。
从市场大环境来看,美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正显露出放缓迹象。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美国纯电动汽车销量为 60.71 万辆,同比仅增长 1.5%,远低于 2024 年同期 18.1% 的增速。
面对这样的市场态势,7 月 30 日,梅赛德斯 - 奔驰宣布暂停向美国市场运输 EQ 系列车型,并下调新款 EQ 车型价格,基础售价的下调幅度在 4% 至 16% 之间。
梅赛德斯 - 奔驰此举的意图十分明确:一方面,通过降价消化现有库存,来缓解经销商的压力。另一方面,以低价换量,重新激活市场需求。
然而,对于以高端定位著称的梅赛德斯 - 奔驰来说,降价是其对当下市场形势的无奈妥协,这也对其品牌溢价能力构成了严峻考验。
有分析指出,消费者往往将价格与品质挂钩,降价可能让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产生怀疑。而且,降价带来的销量提升能否弥补价格降低导致的利润损失,仍有待观察。如果降价后其销量增长幅度有限,那么,梅赛德斯 - 奔驰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此外,暂停 EQ 系列车型运输虽能暂时缓解库存压力,但在此期间,梅赛德斯 - 奔驰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声量会减弱,竞争对手可能趁机抢占市场份额,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待其重新恢复供应时,市场竞争环境或许会更加恶劣。
写在最后
无论是保时捷、阿斯顿 · 马丁的涨价 " 刚性坚守 ",还是梅赛德斯 - 奔驰的降价 " 柔性变通 ",本质都是关税调整与市场波动下的阶段性应对策略。前者凭品牌溢价固守高端,却可能因价格门槛过高错失增量市场;后者以短期利润换市场活力,却需承担品牌价值稀释的风险。因此,企业须结合自身的品牌定位、产品结构、市场份额等因素,综合权衡取舍。
面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车企唯有以持续的技术创新、合理的市场布局与稳健的供应链管理夯实发展根基,才能保持战略韧性,在长期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