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号出海 · 第 142 篇
新「X 战警」阵容公布,一大批没什么名气的新人即将上阵,漫威将正式进入「减配时代」:演员不再天价、特效不再堆满,连角色都开始「回炉换血」。这背后其实是成本压缩、票房下滑、多年人设透支后的应对策略。当超英电影不再靠明星卖票,还有什么能撑起全球票房与情绪共振?
接下来登场的「年轻 X 战警」阵容将全面「去明星化」,启用大量低价、相对年轻的演员——这批新演员将是《X 战警》宇宙今后 10 年的主力班底。
这与迪士尼高层近期在财报会议上的表态一致——漫威未来作品将「减少数量、控制预算、提升整体质量」。不再大规模铺量、依赖超头演员,也不再烧钱换爆款,取而代之的,是更灵活的内容结构和可控预算下的「宇宙构建」。这种「减配 + 重构」的打法,也影响着从编剧、制作到宣发的整个工业链重组。
过去十年,漫威的全球称霸几乎建立在两个支点上:一是强明星矩阵,如小罗伯特 · 唐尼、斯嘉丽 · 约翰逊、克里斯 · 埃文斯,二是「先人设后宇宙」的工业叙事模式。但如今,这两个支点正在塌缩。
2023 年,《惊奇队长 2》的全球票房未破 2 亿,被称为「漫威最差表现」,直接加速了迪士尼对 MCU 架构的深度调整;2024 年,《死侍 3》几乎成为旧宇宙的「最后谢幕」。
这场「降本换代」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一方面,票房疲软、流媒体增长放缓,迫使好莱坞必须优化投入产出比;另一方面,年轻观众的内容喜好已明显分流,超级英雄不再是「必看」,角色黏性和创作活力才是新抓手。与其砸 10 亿美元赌一个钢铁侠,不如布局 10 个「平替英雄」,打造内容宇宙的「中腰部联盟」。
这一趋势,对我们的内容产业来说,是警示,更是机会。
首先,我们的影视内容出海一直存在「高价低效」的误区。烧钱拼明星、堆特效卷包装,却忽略了工业模型的可复制性。以可控预算构建类型内容矩阵、以角色长期运营推动用户认知,是更具性价比的思路。
其次,低配不等于低质,而是更讲逻辑、节奏和迭代能力。演员不一定要红,角色可以变红;不靠头部大咖撬动市场,靠的是稳定的角色投资模型。
最后,全球内容平台在重构「演员价值体系」。Netflix、Hulu、Max 等平台纷纷压缩明星预算,把资源倾斜给剧本开发与本地运营,甚至直接与创作者签署长约,避免明星控盘。这种「平台导向型内容投资」也正在住不影响我们的长视频平台。
漫威新宇宙的开启,是全球内容工业「降本升级」的开始。我们若想在这场赛道变革中找准位置,就得考虑内容的「性价比逻辑」。
译者|彦舟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variety
原文作者|Tatiana Siegel
原文发布日|2025.07.30/ 周三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